改对联
本文共计287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2分钟。
前些日子,在微信中看到一位朋友最近撰写的几副对联,内容多为佛言禅语。这些对联与其说表现了朋友深厚的佛学修为,不如说是他多年来人生阅历、处世智慧的结晶。朋友在微信中很诚恳地说道:“惜不通平仄,恐贻笑大方也。”其实,拟写对联不仅仅是平仄的问题。今不揣浅陋,试一一点评如下。
(1)、著一生善念,得万般福德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一直深受我们的喜爱。它,构思巧妙,描景写物,抒情言志,寓意深刻,又富有文采,完全可以当作一首小诗来欣赏。有些好的对联,竟可一字千金。
此联对仗工稳,命意高深。国内人历来讲说一个“善”字: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三字经》 也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入山拜访鸟巢禅师,请教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
(2)一心一意一生,如来如去如是
对联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讲究对仗,甚至可以说,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对联的对仗是十分彻底的,从句式、词性到节奏、平仄,都有严格的对仗规律,上下两联不能对不上。句式相对,是说上下两联的语法结构必须相同。如“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这副对联,上联是主谓句,下联也为主谓句,前后两句句子结构完全相同。词性相对,是指上下两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必须具有相同的词性。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联,“生意”对“财源”,“兴隆”对“茂盛”,“ 通四海”对“达三江”,每个字、词都对得很工整,而且很符合生意人的希望和心愿。
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从句式和词性的角度来看的话,此联应该稍作修改。如果保留上联,此联可改为“一心一意一生,无时无刻无味”。 有时,由于词性的类别不同,可能会造成对联对仗工稳程度的不同,此即所谓严对与宽对之别。
如果保留下联的内容,此联亦可改为“如来如去如是,向善向美向真”。“向”谐音“像”,意同“如”字。上下两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
(3)心佛无是非,种善得福寿
几乎所有的佛经教义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若有所求,乃是外道。万法惟心。人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是从“心”开始的。君子重心,小人重形。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就有一句话:“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修行其实就是修心。
此联中“心佛”与“种善”相对,但句式结构却不相同。 这副对联的平仄也不太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对联除了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和谐。从广义上来讲,这也是对联的音韵对仗。汉语语音分为四声,古代是“平、上、去、如”,现在是“阴平、阳平、上、去”,进而把它们分为平(古之“平”、现代之“阴平、阳平”)和仄两大类型。平与仄,互相对立,又互相谐调,有节奏感,读起来流利舒畅。原则上,对联的平仄声字要在上下同一位置上相对存在,即上联用了仄声字,下联相应位置上应用平声字。这些对于一个初写对联的人来说,应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必须牢记在心: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为仄声字,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此联中,上下两联的最后一字平仄正好颠倒过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为“对”而“对”,如果以辞害意那就得不偿失了。因为,对联还有严对与宽对之分,宽对在写作上就没有这么多讲究。
今拟改如下:“人生多悲喜,心佛无是非。”
(4)心乐得自在,身定是菩提
生命,有长有短;生活,有苦有乐;人生,有起有落。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快乐,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快乐,也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梦窗国师有首诗写得非常好:“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境由心造,心即主人。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实,在修行的人看来,“定”不仅让人“能静”,而且还可以“生慧”,还可以“得道”。“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一个“定”字,也是我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要素。
此联,如果借用我们语文老师评价一篇好文章时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来说,可谓“文质兼美”。
(5)闻道乐天地,种善寿众生
如果从句式、词性、节奏和平仄来看,这一副对联应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但从内容来看,则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从修辞上来看,对联使用了对偶的手法。但如果不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也不能算是一副对联。因为,在对联产生以前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的对偶句,它们不是对联。即使是律诗中的颈联、颔联,原样摘出也未必就能当对联用,因为在整首诗中,它们只是部件,往往离开了这一整体,就莫知所云,或者曲解原意了。 对联不是一般的对偶句,而是有独立意义的。
一副对联,它的上下两联应围绕一个相关的主体,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句话,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也要“配得上”。此联,让人明显地感到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不够协调一致。
(6)行愿念诚,种善心乐
善良,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同情。古人讲:“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说句实话,我们老祖宗一再倡导的善行、善举,在今天已有些弱化了,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需要有人站出来一再提倡。
由于此联与多副对联存在内容上的重复,今分别围绕上下来做文章,拟写出两副对联,一副为:“愿切悟菩提,行深了凡心。”一副为:“明心乃见性,积善以成德。”
(7)无住乃见法,有相亦如来
经常听他人讲,人生有三乐: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自己虽说也曾有读几页佛书的念想,但却一直不曾付诸实践。“无住”“有相”,这些都是佛教用语,对我这“门外人”来说无异于天书一般。虽然我并不知道此联所说为何,但我想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记得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其中一项为搜集对联。为了能圆满完成老师的作业,常常是踏遍大街小巷去抄录自己所喜欢的对联,每逢见到一副新奇深奥的对联,便如获至宝,即使不懂,也要记下来,比如有这样一副:“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窦桂树,家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虽然我并不知道谢草、郑兰、窦桂树出自何典故,但我还是喜爱它,因为知道其中一定蕴藏着很多知识。
可能是自己在讲台上站的时间太久了,所以不免沾染了些好为人师的毛病,现在竟把人家好好的几副对联改得面目全非。为表歉意,特拟写几副对联以为其生活写照:(1)身是菩提树,息息归根;心如摩尼珠,念念生辉。(2)息心体安泰,固性觉澄明。(3)观山观水观自在,煮茶煮酒煮人生。(4)凡尘参禅意,菩提蕴真如。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