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高三语文三月月考试卷及答案分析

本文共计2271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1分钟。

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2020届高三语文三月质量监控试卷

2020.3.16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有点儿!(白居易《琵 琶行》)

(2)____________,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3)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_________》)

(1). 千呼万唤始出来 (2).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5). 里仁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琵琶”“遮”“恶”“违”的书写。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按要求选择。

(1)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打招呼的方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

B.“你好,我是XXX,你还记得我吗?”

C.“你好,我是XXX,真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XXX,真高兴,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国内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我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1)D(2)A

(1)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D项,“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错误,让对方听了会误解说他不念朋友之情,会起反感,不得体。故选D。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B项,“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错误,不合逻辑,成本高不是优势。

C项,“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错误,成分残缺,应该是“掌握……的方法”,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相当重要”。

D项,“引发了我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错误,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思考”不搭配,去掉“和思考”或者“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思考”。故选A。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阅读 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忠贤真的能有效控制所谓“阉党”吗?

①论及晚明政局,我们通常熟悉的一种叙事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斗争。 “阉党”一词实际上是清代修明史之后才提出的。而在明代,无论东林党还是东林党的敌人,都不曾发明“阉党”这个概念。更常见的说法是“魏党”、“逆党”、“附逆”等等。

②相比起来,“阉党”一词显然更具道德上的贬损意味,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遮盖了这个群体的本质面目。甚至很多人犯了将“阉党”等同于太监势力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③在晚明党争中,宦官们和文官们各自都不是铁板一块。党争敌我的分野界限也从来不是按照文官、太监职业区别来划定的。东林党会结交光宗最亲信的太监王安,东林党的反对者们,同样也会结交熹宗最亲信的太监魏忠贤。

④万历中期,东林党在与时任首辅沈一贯及其“浙党”的对抗中登上政治舞台,此后二十多年中,与“齐党”、“楚党”、“浙党”等众多党派相攻,各有胜负,相持不下。光宗驾崩后,正因为其亲信宦官王安与东林党交好,天启初年,东林得以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万历年间的政敌,可以说,启祯年间,将党争推向第一个高点,并首先发难者是东林党人。

⑤天启四年,魏忠贤在拉拢东林党失败后,与其决裂,东林党的反对者们趁机投靠于魏忠贤门下,希冀借助内廷宦官的势力向东林党报仇,反攻倒算。魏忠贤实际是网罗了一批与东林党有私仇旧怨的文官,组成了一个反东林的临时联盟。而这就注定了“阉党”并非铁板一块,甚至所谓“阉党”不一定非常认同魏忠贤的所作所为。

⑥魏忠贤的野蛮做法,导致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他变相成全了东林党的美名,使东林党在我们的印象中,从参与党争的朋党之一,变成了不畏权宦英勇殉节的忠臣形象。万历年间,东林党不止一次在与齐楚浙等党相争中失势,但最多罢官免职而已。而自魏忠贤随意杀人之后,东林党才获得了普遍的同情。以至当时舆论、后人的关注点皆放在了对东林党人遭受残忍迫害的事实,但却忽略了东林党人在这场党争中应负的责任。明代政治总体是一种道德政治,自有其运行逻辑,如果连表面文章都不屑于做,除了将对手送上道德高地让人敬仰,还能有什么效用呢?

⑦另一方面的影响是,“阉党”内部由此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与魏忠贤决裂,并成为崇祯初年最早攻击清算魏忠贤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说魏忠贤是从“阉党”内部被清算攻倒的,也不过为。

⑧概之,“阉党”不等于宦官,而是以因反对东林党而一度投靠魏忠贤的文官为主。部分“阉党”文官与魏忠贤之间有着无法弥合的分歧,这使得“阉党”在失去共同的敌人东林党之后,内部彼此相攻、发生分裂。臆想中的魏忠贤统一号令、平息党争的景象,是不存在的。正如部分“阉党”所忧虑的那样,魏忠贤的行为反而助东林党取得了道德上的优势。而魏忠贤连“自己人”的支持都不能保持长久,得势时就遭遇“阉党”高官集体反水,死后遭到东林党和反东林人士的一致讨伐,可见魏忠贤其人的政治手段,实属拙劣至极。

3. 第③段中“铁板”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4. 和“阉党”一词的命名规则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庖丁(语出《庄子》)

B. 弈秋(语出《孟子》)

C. 乐毅(语出《史记》)

D. 优孟(语出《史记》)

5. 对文章中“东林党”发展和作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也是明朝党派势力的一员,互相争斗,各有胜负,相持不下。

B. 曾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自己的政敌。

C. 取得道德优势之后,团结斗争,促成了“倒魏”运动的最终胜利。

D. 虽有遭受残忍迫害之实,但也应对明代的党争之祸负有责任。

6.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

A. 魏忠贤作为“阉党”之首,代表宦官集团利益,曾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B. 魏忠贤的凶残野蛮行径,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人治祸患的必然结果。

C. 魏忠贤对所谓“阉党”的影响力,放大神话后,掩盖了派别内部纷争。

D. 魏忠贤和“阉党”的内部斗争,变相促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洗白”。

7. 根据全文的论证逻辑,下列材料安排在文章的何处位置较为妥当,请试作分析。

交结魏忠贤得以入阁的大学士魏广微上疏,明确反对对东林党杨涟等人动用严刑。“涟等在今日,诚为有罪之人,在前日实为卿寺之佐。纵使赃私果真,亦当转付法司,据律论罪,岂可严刑?……勿论伤好生之仁,抑且违祖宗之制,将朝政日乱,与古之帝王大不相侔。”

3. 同盟军 4. C 5. B 6. A

7. 第四段之后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根据第三段内容“在晚明党争中,宦官们和文官们各自都不是铁板一块。党争敌我的分野界限也从来不是按照文官、太监职业区别来划定的。东林党会结交光宗最亲信的太监王安,东林党的反对者们,同样也会结交熹宗最亲信的太监魏忠贤”,可知“铁板”在这儿指团结在一起,即同盟军的意思。

此题考查古人命名规律的能力。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在结合自己生辰的基础之上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来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我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

A项,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B项,弈秋,“弈”在古代是专指围棋的意思,名秋。

C项,乐毅,乐氏,名毅,字永霸。

D项,优孟,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项,“大肆清洗、追讨、迫害自己的政敌”,原文第二段,“大肆清洗、追讨、迫害万历年间的政敌”,可知是“万历年间的政敌”。

故选B。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文章第六段“而自魏忠贤随意杀人之后,东林党才获得了普遍的同情”,而东林党是魏忠贤的对手,所以可以推断出“曾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故选A。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加在第四段之后,第四段“天启初年,东林得以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万历年间的政敌,可以说,启祯年间,将党争推向第一个高点,并首先发难者是东林党人”,加入的这一段是对这句话的举例论证,所以加在第四段之后,“交结魏忠贤得以入阁的大学士魏广微上疏,明确反对对东林党杨涟等人动用严刑。‘涟等在今日,诚为有罪之人,在前日实为卿寺之佐。纵使赃私果真,亦当转付法司,据律论罪,岂可严刑?……勿论伤好生之仁,抑且违祖宗之制,将朝政日乱,与古之帝王大不相侔。’”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间谍

①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在身后获得了我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40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秘不示人——起先她随身携带这些底片,并以报纸、锁钥来遮掩它们;后来住所再也放不下了,她便将底片寄存于当地的储物柜,哪怕每月要为此支付对她而言十分昂贵的费用也在所不惜。当她于2009年去世,我们从拍卖会上以极低的价格拍得她的遗产,也就是那几十只储物柜时,他们惊呆了:她留下了15万张底片。其中绝大多数是未曾冲洗的——也就是说,因为无力冲印,她自己亦未得见自己的艺术成品。这些照片一经面世,不仅在网络上造成轰动,就连纽约最好的摄影大师都承认,薇薇安·迈尔已步入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行列。

②这样的命运真是意味深长。因为在她生前漫长的83年里,她未曾对任何人透露过这个秘密。虽然她曾经的女雇主中,有一个恰巧是当地报纸的图片编辑,她也从来没有与女编辑探讨过摄影艺术,或是有过求得图片发表的意图。是的,连意图都没有,更别说付诸言行。所以后来当得知薇薇安·迈尔惊人的成就时,这位图片编辑只能陷入诧异和沉默。人在两种时刻言说的欲望与热情最高:恋爱,或谈论艺术。前者是众生皆会经历的阶段,后者则出现在醉心艺术者之中。《谈艺录》、《歌德谈话录》,以及诸多艺术气息浓郁的自传与日记,都是从艺者“谈论”之下的产品。做出艺术品还不够,还要喋喋不休地谈论与之相关的一切——这是艺术家某种未被认证却广泛存在的天性,是类似人体分泌物一样的东西。而薇薇安,对此只字不提。

③在某时、某地,只字不提是可能的,甚至是从事艺术工作所必需的。而整整一生都像蝉一样隐于黑暗的地下,这只有包括薇薇安在内的极少数人做到了。仿佛不是她带着一个秘密生活,而是一个秘密卷裹着她,把她当作一个人质,从这世上行过。她坐在一辆叫“秘密”的大卡车上,篷布拉得严严的。她用摄影机牢牢地、死死地记录着外部。而外面,只有极少的几个人望见她,而且,即使望见了,也并不以为意。

④她生于1926年——那是个有些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一生的职业都是保姆、管家。一生都在为“谋生”付出。在芝加哥,在纽约,她辗转于一个又一个中产之家。收入微薄,然而有一处稳定的居所,后者正是她想要的。因为这样她可以放置越来越多的底片,而不被人发现。这个职业也是“遗传”。她的外祖母、她的母亲,都是保姆。她的家族还“遗传”另一样东西:未婚。她的外祖母未婚生下她母亲。她母亲生下她就和她父亲分了手。而薇薇安自己,也是一生未婚。男性一直阙如,透露的自然是这个女性家族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与恨意。对于薇薇安,则部分地解释了她一生如此幽闭内心、如此自成一个动人世界的原因。

⑤她本是法国人,她的口音一生都带着法国味。她一开口,漂泊而来的天性便暴露了。而她对这一切讳莫如深。从20世纪50年代起,她为芝加哥的富人家庭帮佣。她每到一家,提出的唯一且固执的要求是:给我的住所装一把锁。闲人莫入,她固守自己的领地。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她开始醉心于摄影。这两件事情并行不悖。没有一家雇主发现她的秘密——说真的,这个世界早就如此:除了无聊时张望一眼,除了必要时对他人的生活加上自己的想象去演绎一番,甚至去打击一番,谁还会真正去关注谁呢?只有身边的孩子们发现了她的秘密,因为孩子们看见她拍摄任何见到的事物,果断、专注,像空中的老鹰俯视下界的食物一般。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她并不急于扶起他们,而是一个劲儿地猛拍他们的窘状、哭泣与伤处。

⑥她脖子上永远挂着那个年代最好的禄来双反相机,这种相机垂下来后一般位于人肚脐的位置,摄影者需要低头取景。这样,被拍摄者很少被惊扰到,因而他们总是留下很自然的样子。多半时候她是拍街头,因为这是她的活动范围。她因此被后来的我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街拍摄影师”。然而她的街拍对象并非红男绿女,并非一波波涌动的时尚,这些不在她的视野之内,或者说,她的灵魂会自动摈弃这些。她拍得最多的是街头的人,那些潦倒者:醉趴于地的酒鬼、乞讨的流浪汉、衣着寒酸的有色人种……还有狗:翻找垃圾的狗,有着外伤或内伤的狗,断了腿、打上白色绷带的狗……她也拍静物,比如报纸:街角报亭里粘贴的一张,地上被风卷刮起一角的一张,一大捆报纸最上面的那一张。这些报纸都有共同的特征,便是上面醒目登着诸如“被虐待”或是“弃儿”的内容。这透露了她所关注的、与她灵魂契合的东西——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这是边缘之所在,是人性之黑暗、世界之沦丧的那一部分,她把这些抓得死死的。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她像一枚钉子,钉入面对的事物,钉入这个世界。她紧闭的灵魂只为它们一次次打开。

⑦她的确是灵魂紧闭——她的外貌出卖了这一点。她不断地自拍,从镜子与玻璃上,从一切反光的物体上,可以看出她有一些独特的气质:

⑧基于性情,也许还有其他我们永远也不能明白的一些原因,她紧紧捂住自己的嘴巴,一生都未说出。这个捂住嘴巴的动作,令她一生都处于紧张之中。而紧张,你知道,往往是艺术创作者所必需的某种氛围。

⑨她为自己制造了这种与其艺术匹配的、恰如其分的氛围。同时她并不自知。她只听凭天性的指引,寻求最贴合的状态,因而才能完全地摈弃矫揉造作,达到一种天然的完成。 这“完成”在薇薇安·迈尔那里,是通过死亡来实现的。成为星辰,唯欠一死——很多天才的命运都是如此。

⑩歌德那样在世即已名满天下的幸运儿并不多见。这也像果实,唯有从高高的枝头坠落——若是悬挂在空中,一枚水果永远成不了自己。

⑪晚年时,她已无力支付储物柜高昂的费用。连栖身之所,也是她曾照管过的几个孩子凑钱为她租下的。她长时间坐在河边,不与邻居交流。每个人都认为她精神有问题。最后她跌了一跤,很快就死在了医院里。微贱如斯,她也并不曾吐露那些底片的秘密,不曾揭开高贵内心的一角。她很大程度上只面对自己的灵魂。虔信灵魂的人,才不需要向外。外界的认可,外界的反响,这些喧嚣与躁动,反而是对她寂静灵魂的打扰。她早已洞穿这一点。只有洞穿,她才独自穿过这漫长时间,她才不言不语。

⑫她死去后,我们拍卖她的那些柜子。有人赌博般地买下,大约花了390美金。那个人面对她镜头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芝加哥,敏锐地嗅到背后的故事。他寻访她的来历,将她的部分照片上传至网络,她的秘密逐渐曝光。这是缘分,也是巨大的商机。 她的一张照片复印件已卖到200美元。而原件,一件8000美元。她终于以冥寂无声惊动了世界。

⑬在庸常人间,“一生只做一件事”已经算是了不起,已经是有境界了。而她,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背后,其实做的是另外一件事。而她真正的目的,她真正的价值所在,正是这另外一件事情。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神有可能化身平民,亦有可能在乞丐身上显灵——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在时间与大地的合谋下,一次岩浆活动,便捧出大地的珍宝。而她与时间合谋,留下了这些底片。或许,她是最深刻地理解时间的人。她不是战胜时间,而是成为时间本身。

她早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位。有一次她与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一个游戏,当孩子们问“你是谁”时,她并未敷衍、并未玩笑,而是极为肯定与镇定地答道:“我是一个间谍。”

的确是这样——她终生潜伏人间,没有人比她把一个间谍的使命完成得更好。

8. 通读全文,归纳第①段中“薇薇安·迈尔已步入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行列”的理由有哪些?

9. 根据上下文,补充第⑦段的内容。

10. 第⑬段中“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和“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是否矛盾?简析之。

11. 赏析文题“人间间谍”。

8. (1)拍摄地点是街头,被拍摄者自然;(2)拍摄关注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3)虔信灵魂,不言不语,认真拍片。

9. 她很冷酷。 10. 不矛盾。(1)“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是因为她一生只做一件事,拍摄街头,记录时间。(2)“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因为她从事的拍摄对象是平民,是自然的,是很接地气的街拍。

11. (1)表层意思是派到人世间的刺探人间情况的人员;(2)深层意思是写薇薇安·迈尔的独特的拍摄角度,置身于世外,拍摄人间冷暖;(3)主题上,高度评价薇薇安·迈尔的拍摄成就。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这样,被拍摄者很少被惊扰到,因而他们总是留下很自然的样子。多半时候她是拍街头,因为这是她的活动范围。她因此被后来的我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街拍摄影师’。然而她的街拍对象并非红男绿女,并非一波波涌动的时尚,这些不在她的视野之内,或者说,她的灵魂会自动摈弃这些。她拍得最多的是街头的人,那些潦倒者:醉趴于地的酒鬼、乞讨的流浪汉、衣着寒酸的有色人种……还有狗:翻找垃圾的狗,有着外伤或内伤的狗,断了腿、打上白色绷带的狗……”,即拍摄地点是街头,被拍摄者自然;“街角报亭里粘贴的一张,地上被风卷刮起一角的一张,一大捆报纸最上面的那一张。这些报纸都有共同的特征,便是上面醒目登着诸如‘被虐待’或是‘弃儿’的内容。这透露了她所关注的、与她灵魂契合的东西——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即拍摄关注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微贱如斯,她也并不曾吐露那些底片的秘密,不曾揭开高贵内心的一角。她很大程度上只面对自己的灵魂。虔信灵魂的人,才不需要向外。外界的认可,外界的反响,这些喧嚣与躁动,反而是对她寂静灵魂的打扰。她早已洞穿这一点。只有洞穿,她才独自穿过这漫长时间,她才不言不语”,即虔信灵魂,不言不语,认真拍片。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根据上下文,“她不断地自拍,从镜子与玻璃上,从一切反光的物体上,可以看出她有一些独特的气质”,她在不停的自拍,冷静的忘我的自拍;“基于性情,也许还有其他我们永远也不能明白的一些原因,她紧紧捂住自己的嘴巴,一生都未说出。这个捂住嘴巴的动作,令她一生都处于紧张之中。而紧张,你知道,往往是艺术创作者所必需的某种氛围”,她封闭自我,一切显示她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填入“她很冷酷”。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首先明确这是不矛盾的,第十三段“在庸常人间,‘一生只做一件事’已经算是了不起,已经是有境界了。而她,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背后,其实做的是另外一件事。而她真正的目的,她真正的价值所在,正是这另外一件事情”,所以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神有可能化身平民,亦有可能在乞丐身上显灵——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在时间与大地的合谋下,一次岩浆活动,便捧出大地的珍宝。而她与时间合谋,留下了这些底片。或许,她是最深刻地理解时间的人。她不是战胜时间,而是成为时间本身”,所以她的拍摄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这是边缘之所在,是人性之黑暗、世界之沦丧的那一部分,她把这些抓得死死的。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她像一枚钉子,钉入面对的事物,钉入这个世界。她紧闭的灵魂只为它们一次次打开”“她早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位。有一次她与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一个游戏,当孩子们问“你是谁”时,她并未敷衍、并未玩笑,而是极为肯定与镇定地答道”“我是一个间谍”,可知她置身于世外,拍摄人间冷暖;“的确是这样——她终生潜伏人间,没有人比她把一个间谍的使命完成得更好”,高度评价薇薇安·迈尔的拍摄成就。

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2. 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13.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14.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2. A 13. C

14.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本题考查古诗词对仗修辞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故对仗要求,字数一样,结构一致,相同位置的词或短语其词性应一致,一般讲究仄起平收。

首联“蝉声秋巷里”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礼数”与“狂疏”词性不相对;尾联“爱读英雄传”与“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通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考生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手法不准确、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情感表述有误,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故选C。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明确塑造人物形象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正面描写,也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与对比等来展现,同时考生要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词语,依据文意准确概括。

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

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兼”,同“蒹”。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

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诗词中人物形象常见类型: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⑧爱恨情仇,儿女情长的形象。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隐士形象。⑩爱民惜才,一心为公的形象。考生要联系诗句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②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③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良由弃大圣之模( )

(2)择先王之典( )

(3)其学不古( )

(4)状送台( )

16.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谔属文之家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B. 臣闻古先哲王化民也 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C. 行大道兹世 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D. 结朋党求誉 拔剑撞破之(《鸿门宴》)

1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18.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 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 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 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19. 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

20.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15. (1). 规:规则、法度、秩序。 (2). 令:完美的、美好的。 (3). 稽:考察。 (4). 具:详细的。 16. B

17. 社会风气以此互相标榜,朝廷根据这些选拔人才。功名利禄之路既然已被打开,爱好崇尚(丽文华章的)情况就越加严重。 18. D

19.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

20. 要点一:主张屏退贬黜轻浮的文风(或主张阻止控制华丽虚伪的文风)。要点二:推荐并任用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为官。要点三: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要点四:惩办了写华美艳丽公文的官员。要点五:皇上接受了李谔改变文风的建议,并传示天下以实施。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1)句意为: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规:规则、法度、秩序。

(2)句意为: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令:完美的、美好的。

(3)句意为:那些学习不考察古代事迹。稽:考察。

(4)句意为:就详细

写成公文报送御史台。具:详细的。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不同:因为,连词/因为,介词。

B项,相同:均表停顿,语气助词。

C项,不同:在,介词/对于,介词。

D项,不同:目的关系连词/顺承关系连词。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中“相高”,互相标榜;“兹”,这些;“爱尚”,爱好崇尚;“笃”,严重。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错误,原文“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而潜有匡正多矣”,意思是“但暗中却有很多匡正之功”,故“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错误 。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

意思是“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大大革除了文风之弊”

“四海靡然向风”“四海”,主语,之前断开;

“深革其弊”“深”,程度副词,之前断开。

故断句为“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

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屏黜轻浮,遏止华伪”,即主张屏退贬黜轻浮的文风(或主张阻止控制华丽虚伪的文风)。“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即推荐并任用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为官;“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即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即惩办了写华美艳丽公文的官员。“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即皇上接受了李谔改变文风的建议,并传示天下以实施。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谔,字士恢,是赵郡人。(他)喜欢学习,会写文章。李谔因(当时)写文章的人,崇尚轻薄的文体,互相学习效仿,远离(为文之本)不知返归,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所见所闻,防备他们的嗜好和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荡之心,把淳厚和谐的道路指给(他们)看。因此能使家家恢复孝顺慈爱,人人知道礼仪谦让,匡正民俗,修正风气,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南朝齐、梁时,竞相追逐丽文华章的弊病很严重,(不管)高贵、贤明的人,(还是)卑贱、愚拙的人,都只致力于吟诗咏赋。过多的篇幅叙述(的文字),不外乎(写些)月亮露珠的形状,堆积书案、装满书箱(的文字),只是(描摹)风云的状态。社会风气以此互相标榜,朝廷根据这些选拔人才。功名利禄之路既然已被打开,爱好崇尚(丽文华章的)情况就越加严重。于是,里巷中的年幼无知者,显贵家的少年,还不知道基本的学习内容,就先写起了诗。把傲慢放诞当作清静虚无,把抒发情感当作建功立业,把儒者的品德操行视为古旧笨拙,把写作辞赋的人视为有道君子。所以,文笔日益繁复,时政(却)日益混乱,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损伤根本,追逐末节,流弊遍布华夏大地,相互学习效仿,久而久之,愈加盛行。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知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听说边远的州县,依旧钟爱不良风气,选取官吏推举人才,没能遵循典章法则。以至于(那些)被宗族同党称许为孝子,乡里推举为仁人,所学必定是经典,交往而不随意附和(的人),却被权贵之门排斥摒弃,不加以录用;那些学习不考察古代事迹,明辨是非,(而是)追逐时俗,写轻薄的文章,结交朋党以谋取声誉(的人),却被选拔担任官吏职务,被举荐到朝廷。这大概是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还挟带私情,不存公正之道(的缘故)。我既然勉强担任御史,职责就应该举发检察。(但是)如果听到风声就揭发罪状,(又)恐怕触犯刑律的人很多,我请求勒令各主管部门,广泛地加以搜寻查访,如有这样的人,就详细的写成公文报送御史台。”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大大革除了文风之弊。李谔任职数年,致力于保持重要的原则,不崇尚严厉威猛,因此(他)没有刚强正直的美誉,但暗中却有很多匡正之功。(李谔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出任通州刺史,很有德政,少数民族的人都心悦诚服。三年后,死在任上。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也

B. 者

C. 焉

D. 耳

22. 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23.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 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 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 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24. 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 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 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 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25.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21. C 22. 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23. C 24. D

25. 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统一士人思想。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使用虚词的能力。考生应先通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并集合上下句语境把握句子间的关系,才是准确解题的关键。每个虚词选定后,要放在语境中验证,看是否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依据第二段“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可知,此处需要一个代词,代指事情和问题。

A项,“也”,用于句末时,是语气助词,可表判断、疑问或反问、表感叹、表祈使、表示陈述或解释。

B项,“者”用于句末时,用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C项,“焉”,用于句末时,可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可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也可作助词,表示陈述、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D项,“耳”,用于句末时,表肯定,助词。

只有“焉”可以充当句末代词,故选C。

本题考查写作技巧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表达方式技巧、文体知识技巧、修辞手法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来塑造作品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考生要综合语境内容进行分析。

依据第二段“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可知,作者写“为吏者”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进而赞美了李侯的贤能;接着感叹“为士者”懂得学习却不知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而引出下文“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阐述自己写本文的目的是要“告焉”,即讲述学习的问题。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承接前文的“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由此可知,这里在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引出后文的感叹,故“之所以”应为“……的原因”,故排除BD;“盛”应为“盛行”,故排除A。故选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D项,“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错误,依据第三段“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可知,李侯建州学的目的并不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故“值得为世人称道”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故选D。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的。答题时要条分缕析,要点简洁。

依据第一段“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

依据第二段“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等。

依据第三段“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可知,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即统一士人的思想。

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写。

三、写作 70分

26.按要求作文。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常这样来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我们也常这样来表达对自身的反省。

你怎样理解“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坚定的心,灵空的耳

人生在世,当面临抉择的时候,你会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吗?还是在别人的目光下将自己的选择扼杀,再倾于别人的认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但是有时候还要学会虚心接受。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绍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质。就如同一棵青松,风雨中,它不像矮草那样趋从风向:下雪时,它亦不会轻易地被雪压折了枝头。要想成为自己生命之船上的舵手,我们必须锻炼出这种品质。

坚持自己,并非意味着否定别人所有的声音。独断专行,那是独裁者的专利;我行我素,那是自负的人的德行。上帝之所以给人两只耳朵,就是教人去聆听周围的声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然而有人说:“世界上的话,有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假的。知道哪一半是真话的人才是聪明人。”随随便便,不假思索地采纳意见就如同吃东西时不先将它洗净一样。要采纳别人的意见,耳朵就要“灵空”一些。唐太宗采忠言,所以有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纳谄语,酿成了“安史之乱。”听不同的声音,竟能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真可作为世人的警钟。

倘使我们立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必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像一座熔炉一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炼出剔透的金刚。就像空气对阳光有选择一样,我们也要用大智慧的头脑去聆听世界,让诤言、箴言如夜半清钟一样让我们警醒;让奸言、妄语远离我们,就像杂草用锄头刨去那样。

做一个明智、智慧的人——“我意已决!”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怎样理解“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本材料的核心是要把“走自己的路”与“对自身的反省”等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对自己反省”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文体方面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均可。结构上以总分总为好。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或夹叙夹议。

相信自己;学会聆听,提高自我;相信自己,也应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个聪明的行者;问路与造路;敢问路在何方;走路与问路;世道虽窄,但世界很宽;目的地由你而定。

标题切合题意——《坚定的心,灵空的耳》,第一段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人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但是有时候还要学会虚心接受”。第二段、三段“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第四段围绕“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质”论述;第五段围绕“ 坚持自己,并非意味着否定别人所有的声音”论述。最后强调怎么做,“倘使我们立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必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像一座熔炉一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炼出剔透的金刚”。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有自信心。曾担任过德国市长的格里克,1654年,他听到托里拆利的事,听说还有许多人不相信有大气压,知道还有人在嘲笑托里拆利,再听说双方争论得很激烈,互不相让,针锋相对。 格里克虽在远离意大利的德国,但对此也很抱打不平,于是他决定要证明事实上确实有大气压存在,而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劝他不要白费心机了,也有人预言实验会以失败告终,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照样朝着自己心中的那条路去走,于是他成功地做了一次大型实验,我们也终于相信真的有大气压的存在了。所以,想走自己的路,就让别人说去吧。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有坚定的信念。妇孺皆知的《西游记》故事,书中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他们最后能成功取得真经,正因为他们身上有着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不受周围妖魔鬼怪的影响,在取经的道路上,尽管困难重重,坎坷不平,他们仍不动摇心中的信念。也许有很多人起初都不认同他们这种做法,也在嘲笑他们太不自量力,但他们还是凭着顽强的毅力与坚持的恒心,最终修成了正果。所以,想要走自己的路,就让别人说去吧。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有社会责任感。鲁迅先生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学医这期间,他观看了一部侵华日军残害国内人的电影,而在旁围观的也是一群国内人,他们不仅没有丝毫懊恼反而以此为乐,这样的场景让鲁迅先生格外痛心,他认为治人心比治人身更为重要。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走自己的路,用文字唤醒国内人麻木的心,来医治病态的人性,让手中的笔成为与敌人对抗的“枪”。本来,走自己的路就不好走,但要走一条将个人道路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路就更不好走,而鲁迅先生选择了这条路,他朝着那个步满荆棘的方向毅然走下去了,这是值得我们去钦佩的。所以,想走自己的路,就让别人说去吧。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