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的原因在于,不明白一个道理
本文共计19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分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生活中,善良是一个人的道德基准,也是教育教学孜孜不倦攻略的目标之一,可心善的人在社会中的实际收益,会达到我们内心的标准吗?
事实上善良的人,实际收益很少,甚至会给自己招致灾祸,导致自己的命运有所波折。心理学家认为,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原因在于,不明白一个道理。
许多心善包裹着不情愿,这类人因为害怕别人的眼光,逐渐成为别人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与其说是心善,不如说是强颜欢笑的“伪善”。
当他们付出自己的业余生活讨好别人、收获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时,只会更加恐惧于下次别人请求自己、自己却做不到时,别人失望的样子,慢慢的失去自我,活成自身都难以定义的状态。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可能是学生时期,任劳任怨的某个室友,也可能是职场生涯中,某个吃力不讨好的新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自顾不暇。
本身自己的任务已经十分繁忙了,当遇到别人的请求时,即使分身乏术也要“赴汤蹈火”,最后一般只有两个结局:
- 1、事情处理的很好,下次请求帮忙的人络绎不绝。
- 2、时间过于紧迫导致两边的事都没有办好,自己既被领导批评,又被委托人埋怨,两边都得罪。
他们本身也十分委屈,首先自己非常忙碌,事情处理的不完美也并非自己所愿。
朋友不体谅自己的繁忙,委托事宜,事情失败后反倒前来埋怨,内心自然觉得不值得,最后筋疲力竭还没落得好处。
他们的埋怨在事情成功时,会被忘于脑后,显然他们的内心对挫败,并没有抗压性。
所以,这种心善的人对于构建和谐稳定关系的要素,存在认知缺失,越是费力追逐,越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获取信任的方式
《人性的弱点》中强调,完美尚且不能完全收获他人的喜欢,特别是在同阶层之中,同阶层的人时常因为嫉妒心作祟,对完美的人包容性极低。
不时示人以弱,有利于快速与陌生人建立关系。
拒绝能力缺失
很多“老好人”被贴上标签,往往是因为不懂拒绝。许多人后天成长迅速,一人可以身兼数职,也是被不懂拒绝而锻炼出来的。
所以,长辈经常教育我们“吃亏是福”,这句话看似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但其实并不能全然相信。
漫无目的地接受委托,牺牲个人时间去逢迎讨好,结局往往与长辈的祈愿背道而驰。
例如,某人的家庭教育良好,以善良为指标,以好人缘为最终目的。
所以,平时的行为准则是对异性尽可能的友善、包容。朋友处于弱势尽量护送她回家,朋友需要帮忙,碰巧会操作便能帮则帮等,相关交友方式还有很多, 因人而异。
有些会体贴他人的人,也能体谅你的忙碌,而遇到得寸进尺的人,便只会将要求设定的更高,最后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让你代劳。
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若是内向的性格,又难以摸清对方的真实意图的话,最后只会被人利用,很难收获真正的友谊。
每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内心都会去衡量自己的得失。有的人索求欲望强,有的人不在意多少回报,但是没人能长时间地支撑单方面的独角戏。
付出和善良我们固然倡导,但是底线和适当的索要回报,也是维持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方法论
与人建立关系的第一要义永远是展示自己,换位思考,倘若他人想要与你建立关系,你的考量因素通常与其展现出的东西密不可分。
可以是外表、衣着、性格或者是说话方式, 如果他畏缩在一旁,你无法充分了解, 自然也就失去了建立友谊的欲望。
所以,当内心胆怯、畏缩不前的时候,是自己关上了被别人了解的窗口。
心理学家认为,改变自己行为之前,先要转变思想。压制讨好型人格的本质,也是压制自己的潜意识,违抗多年的习惯需要极大的勇气。
可是,万事开头难,当第一步踏出之后,奔跑也就指日可待。
再者,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往往因为见识短,而觉得艰难。因为朋友类型单一,所以对评价尤为在意。
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读书,广交朋友,才能建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综上,心善是好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为之设立底线,以自信的姿态直面讨好,才能建立优质的关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