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提升认知水平?

本文共计234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分钟。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上过大学,但是大部分的人是没有读过《大学》的,读完《大学》的人那就少之又少了,其实整本《大学》也就一千七百多字。《大学》第二章、第三章的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明德、新民和至善的人生至理,弄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和道理,对我们的人生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先看看《大学》第二章的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

如果用现代文可以这样表达,《尚书·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尚书•太甲》说:“顾念上天赋予的光明德性。”《尚书•帝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话都是说自己彰显光明的品德。

《大学》为什么要引用《尚书》呢?想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尚书》。《尚书》又叫《书经》,记载了距今四千多年到两千多年的一些帝王的训、诫、诰、命,以及君臣之间关于施政的讨论。它是一部历史文献,都是真实的记录,有点类似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曾子引用《尚书》的话,意思是说明德修心是有据可查的,不仅孔子修心,以前的帝王大臣也修心,让我们更加坚定修心明德的决心。《康诰》《太甲》《帝典》上都说了能明明德,可以明明德,古代的帝王圣贤也都这样修心明德,大家都能彰显自己的本性,今天应该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康诰》是《尚书》中的篇目。讲述的周武王与弟弟康叔的故事。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被武王分封在国都附近的康国为侯,所以叫康叔。因为弟弟的年龄很小,武王作《康诰》来告诫弟弟要如何治国,如何善待民众。《太甲》也是《尚书》中的篇目。太甲是成汤王的长孙,刚继位时由伊尹辅政。没过几年,就开始不修德政了,受孩童时玩伴的引诱为非作歹,顽劣的性格暴露无遗。不得已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成汤墓地所在的桐宫,让他自我反省,历史上被称为“伊尹放太甲”。《帝典》来自《尚书》中的《尧典》,主要意思是说,尧帝能够彰显光明的本性,然后用这个光明的本性去亲近自己的九族,让九族的人都很和睦,不起纷争。

修心明德往往最大的困难是信心问题,一个人没有信心就会懈怠,就很难坚持下去。我们常说:一个的潜力不可低估,一个人的毅力也不可高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没有结果的,更谈不上取得什么成就了。有句励志的话说得好:成功靠什么?两个字:坚持;人生靠什么?三个字:靠自己;成功人生靠什么?五个字:坚持靠自己。也里面也有信心的问题。就拿“明明德”来说,一个人没有坚持,他始终不知道什么是“明明德”,只有不断坚持的人,才能最终不断地发现“明明德”。当然这里所说的坚持不是苦苦的坚持,苦苦的坚持就做不到长久。真正的坚持是快乐的坚持,因为在坚持的时候,自己应该会有发现。修心明德同读书一样,坚持中是会有乐趣的。

清代重臣左宗棠先生有一副有名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想让自己神交古人,想让心灵和圣贤相通。其实一个人在修心的时候,逐渐就会想让心灵和古人相交,让自己走圣人曾经走过的道路,让圣心做己心。当一个人修心到一个高度之后,物质金钱和神交古人相比,自然神交古人要幸福得多。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段文字是《大学》的第三章的原文。从《盘铭》《尚书·康诰》《诗经》的话来说一个人修心明德的内在变化,修心明德需要天天更新。梁启超的《新民说》,上海的《新民晚报》应该都受到了《大学》的启发。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读书学习也好,修心明德也好,过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这个阶段,虽然可能不是天天都有体会,有时可能需要几年才会有新的感悟,但也需要天天坚持。如果你时刻都在坚持修心,你就为“随遇而安”做了心理上的储备。

很多人以为修心明德之后将来的人生什么都是好的,这是一种误解。修心明德以后很多“倒霉”的事情还会发生,比如别人占自己的便宜,亲人的故去,天灾人祸等,但是如果自己修心明德修得好了,这些过去对自己来说“不好”的事情,如今因为内心的容量变大了,自己能坦然接受了,“倒霉”的事情也就不算什么了,甚至还能把“倒霉”的事情转化为好事情。有时,你可能感觉不到天天都有进步,但不等于修心没有进展,只是这种进展自己感受不到。过了几年,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很多过去的困扰已经被你轻松地踩在了脚下。

“作新民”来自《尚书•康诰》,原文是“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意思是说,你这个年轻人,你的责任重大,我们周朝统治了天下,我们就应该保护好殷国的民众,同时也要协助殷国的王室,依天命来改变殷国的民众,让他们去掉旧习并彰显自己的本性而焕然一新。

“无所不用其极”指的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让人的善良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程度。我们该如何定格自己的人生呢?和而不同,人和心善就能止于至善。我们需要把自己定格在“诚”上,有时人生中最大的防备就是诚实,当你把诚实置于止于至善的时候和地方,好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康诰》说得很好:“作新民。”

我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三岁和七岁孩子的内心变化就知道孩子的未来。《大学》里面说的是世界观,是方法论,更是人间大道,我们只有学习了大学之道,我们就近了“道”,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近道儿”。修心明德是大道,就是“近道儿”。这个东西不仅国内需要,世界也需要,这绝对不是虚言和妄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