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名著《朝花夕拾》知识、考点、练习

本文共计915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7分钟。

专题1《朝花夕拾》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国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国内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国内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5]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国内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国内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1)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2)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昧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3)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6)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旧学老先生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农村朴素妇女阿长;《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藤野。

(7)文集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敢于提出“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五猖会》中有对“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不满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青年的“我”。文集虽然记叙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断,但各篇联系起来看,“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去异地走异路,成为青年爱国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其间的思想变迁、生活道路、性格兴趣,历历可见。

(8)《朝花夕拾》作为鲁迅中年时期的一部回忆性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在这其中塑造的人物当中可以较好的找到鲁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之美。文集题材的选取虽然是来自鲁迅的生活经历,但是却并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直接的平铺直叙自己的人生,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自由、洒脱、随性但是却又将自己所欲表达的内容成功的蕴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个角落。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帜,使牺牲者知道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行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了,因为那时也就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嗷嗷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了。——选自《狗猫鼠》

这段话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通俗的讲,意思大概是动物哪怕有不足之处,却不会厚颜无耻的当不足为优点。自命清高。而人呢,比动物进步了,有思想有言论,却说着空话么,说着违心之论。两者进行对比,更加明显的反映出当时那个社会中人的品行之恶俗,行为之无耻。以至于鲁迅先生这样讽刺当时我们的品行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鲁迅留学日本是学医的,本文他用切身的体会对当时国内医学的落后观念和落后现状进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剥析,甚至有“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样极而言之的话,他用一个思想深刻的医学生的良知和洞察力,击中了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要害,并且也显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转变历程,国内后来可能少了一个思想激进/操守严明的好医生,却有了一个为民族人民呐喊警世的大文学家,从本文中正可看到其伟大转变的的缘由。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我们反省一下,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朝花夕拾》不全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式的孝道。

B.《朝花夕拾》的序言《小引》采用散文式的笔法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

C.《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这组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2.在阅读名著《朝花夕拾》活动中,班级准备编辑一份“《朝花夕拾》专辑”手抄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1)如果以“我爱文为主题编辑手抄报。你想给小报起一个怎样的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2)在“《朝花夕拾》专辑”手抄报上,准备拟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结合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补全下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周树人深情怀旧,。

(3)“《朝花夕拾》专辑”手抄报,有个“阅读心语”栏目,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感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60字左右)

3.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下面一张图片是晓华收集的,图片中的情形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有具体描述。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B.《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子路负米”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C.《藤野先生》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琐记》中的沈四太太是一个有爱心、关怀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村妇女,她不允许我们冬天吃冰块,不允许我们站在原地打旋,都是有力的证明。

4.下面关于《朝花夕拾》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B.《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琐记》。

C.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中的“他”是寿镜吾先生。

E.《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5.下面文字节选自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一文。请你结合作品中有关“阿长”的具体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使我想起国内史传文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朝花夕拾》不是史传文但作为写真人实事的散文,这样来写人物,无疑是应该肯定的,而且,对于文学创作中,描写较为复杂的性格,避免将人物简羊化、绝对化也是有益的经验。

6.名著阅读。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国内,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已经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读鲁迅,会比读当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书籍更有收获,

(1)下列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国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鲁迅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C.《朝花夕拾》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往事,我们借此书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D.《五猖会》中,主人公“我”最盼望的就是迎神赛会,可当“我”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时,却被寿镜吾老先生逼着背《鉴略》

(2)填空。

《朝花夕拾》收录鲁迅的十篇文章,原来的集名为《_______________》。

“一到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此选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篇名),这里的“她”是______________填人名)

7.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_______________,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________散文集,共____篇。

(2)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长妈妈给“我”买来了绣像本的《山海经》,从此,“我”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B.《五猖会》里的父亲责令“我”在去看五猖会前背书,让“我”无比沮丧;《无常》中,“我”在乡间迎神会上最愿见的是活无常。

C.《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说明名医看病的独特。

D.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国内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是其中的作品。

E.《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国内儿童可怜的悲惨处境。

1.D

D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

2.(1)如“火花”“萌芽”“文学之星”“新视窗”等。(2)言之成理皆可。(3)语言优美,言之成理皆可。

(1)给小报拟写个带有文学色彩的名称,一要体现”我爱文这一主题,二为了能够使名称有文学色彩,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表现手法。(2)对联讲究对偶,在根据上联对下联,一要注意词性的对称,二要结合鲁迅的作品来对下联空缺的内容。(3)《朝花夕拾》这本名著记录了鲁迅童年以及求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阅读感受。比如:《五猖会》围绕“封建家长教育制度”来谈阅读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围绕“封建教育内容”来谈阅读感受。

3.(1)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2)C

(1)略(2)A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而不是小说集;B项,“《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而不是“子路负米”的故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D项,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但这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4.BD

B项,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应该是《无常》和《五猖会》。《琐记》错。D项,“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中的“他”应该是藤野先生,而不是“寿镜吾先生”。

5.《朝花夕拾》中的阿长是一个租俗、愚味的封建妇女,但她的身上同时也闪耀着善良的光辉,在《狗•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她。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又在上写“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写出阿长的粗俗。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项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再来,写她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步写出了阿长的愚昧。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她虽然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但她却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

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答此题既要结合原作品中的内容,又要联系所给的潘旭澜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从情节和描写来谈论阿长的性格特征,从所给材料分析阿长性格塑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6.(1)D(2)旧事重提阿长与<山海经>阿长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主要考查对鲁迅作品的阅读理解。D项错误,是父亲要“我”背书。

7.(1)旧事重提回忆性(2)BE

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共十篇。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A项“绣像本”有误;C项有误,目的是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D项有误,《故乡》是一篇小说,出自《呐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