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心为什么是智之端,孟子说的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呢
本文共计157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分钟。
孟子说的是非之心是有深刻内容的
孟子的四心,很多人都知道,在做进一步解释时,孟子还提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前几个心之解,估计很容易明白,而这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能很多人不会完全赞同。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做到黑白分明是很难的,这个是非之心又如何和智慧结合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聪明和智慧是有区别的,这个世界很多人聪明,但并不一定有智慧。
简而言之,聪明人是能很快看到人与事呈现出的某些特征,关系,本质。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个王戎卖李的故事,王戎就是一个聪明人,他种的李子很好吃,但是他怕别人拿了他的李子,于是在卖李子之前,先把李子用针戳一个洞,破坏种子,这样即使你买了我的李子,但是你也偷不了我的种子了。王戎很聪明,但可能就不算一个有智慧的人。
可见,我们所说的智慧是涉及一个系统的处理问题,而不是当下个人问题私利的解决。王戎的李子问题,应该在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李子的品质上做文章,而不是从堵断他人的路径入手。 在儒家学说里,仁与智是融为一体的。智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善的实践学,西方称的智慧,一定是与最高善的实践有关。而我们国内,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这里的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强调的应是人应知道自己行为的方向是利己还是利他的,知道自己行为本质是善还是恶的。
生命之舟稍有不慎就会翻船
而我们判断是非的重要标准,其实就是在于对他人是否产生伤害,是否能对某种规则和行为的本质进行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因为有些规则和行为有时候看对当下,对某些现实价值是产生积极作用的,但是却是失去了是非标准的。比如我们做人要公正,要正直,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对家庭背景好的孩子特别照顾,对吗,似乎当下对你是对的,对那个孩子,家庭是对的,但是对班级上其他同学来说,就不妥的。这就是一个基本是非标准的,因为它失去了基本的公平规则,也不符合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我们现在有个很可怕的现实,就是一些人一切以不犯法为标准来做事做人,而并不遵从相关道德和良知的要求。这其实是很吓人的事,因为天下有很多事都是不犯法的,比如你欺骗人,比如你自私冷漠,比如你不公正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等等,很多不犯法,但是违反道德良知的人多了,就会让很多事情越来越糟糕、甚至有些人还以自己的这种所谓的聪明为骄傲, 因为不犯法就把目的达到了。在这种思维下,很多人的行为标准底线越来越低。是不是道德水准越低,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呢?
主观性的创造无法离开道德实践
道 生 之 , 德 序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福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古人给予我们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是西方,也认为智慧即道德。我们其实要明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智一定是和善,给予有关系的。为什么呢,特别是秉承人都是自私的,人就应该是自私的人,让他们怎么去理解和认同这个观点呢。如果简而言之,就是人的主观性地创造,是最终要靠仁,智,圣的实践打开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道德心和宇宙心是相通的。自私的人走到极至的时候,其实就是做恶了。现实中,历史中,那种十恶不赦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那种为了某种私心将事情推到极至的人。儒家学说相信人性本善,人心是与天相通的,人是有善根的。但是不少的人将自己的善心和良知彻底隐蔽,变成一个物质结构的人,一切以自我欲望,需求为中心,这与大道,与自然的本质规则是相背的,而这也是我们说是非标准判定的分界岭,失去了是非的判断力,那也就失去了智的依傍和行走的根基,必然会走向人生的泥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