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免费给任何人提意见或建议
本文共计438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8分钟。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小曦,草根逆袭的接近90后自由撰稿人,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干货。下面这篇为大家分享别人没有付费,千万不要给任何人提意见或建议。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好为人师,乐于助人,结果却死得很惨。所以,如果有亲朋好友来询问自己建议,该不该给建议之类的问题,比如有部分人在自己的家乡还算是知名人士,一直有很多朋友,来咨询自己,说他们孩子准备要上大学,问自己该怎么选择,是以城市为准,还是看专业,希望自己给他们建议。
很多人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类似的问题,去帮他们,给他们支个招吧,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不把自己的话当一回事儿,因为是免费得到的,没有付出代价就得到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人就是这么贱。不去帮忙支招,不回复,装聋作哑,又不现实,都是亲朋好友,这样总不太好。
要我说,永远不要免费帮助任何人,尤其是不要帮助任何穷人。在必要的时候,装聋作哑,在面对脑子不清晰的蠢货的时候,当作什么都不知道,才是人生智慧。给钱才说几句,不给钱就不知道,当作不认识,这才是人生该有的原则,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既明确了自己的原则,又没有招致仇恨,何乐而不为?
所以,面对亲朋好友咨询,既不给钱,又什么都不表示的,甚至连句感谢都没有的,一律直接就说,给钱吧,不给钱自己说不出口。千万不要觉得这样太功利,棱角分明的人,才能留下真正的朋友,靠卑微讨好得来的关系,本身就一文不值,没有必要念念不忘。喜欢乱发善心,动不动就喜欢跑过去帮助别人的人,下场都不太好。人,要做个不太好惹的人,人家跑过来靠近自己之前,都会在心里掂量掂量,而不是毫无心理负担就跑过来麻烦自己。
永远不要免费帮人,否则只能害人害己。这可不是自己乱说,而是经历很多类似的事情之后,才明白的,最近简单有效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以前,自己总是为他人着想,为身边的亲朋好友着想,看到他们做错了事情,选错了方向,着力点不合理,自己就想给他们纠正,但是人教人,永远不会,事教人,一件就够。自己就曾经不遗余力的给一个亲戚孩子意见,教给他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养成随时做笔记的习惯,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嘛。但是人家免费得到的意见,当作耳边风,依然按照他自己的学习习惯行事。后面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自己也是给了很多建议,但是他们非但不按照自己的建议来做,而且在背后说自己的不是,他们自己蠢就罢了,还把自己的好心当驴肝肺。
一定要记住,做人,永远不要去纠正和改变任何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一定是自己。自己现在就有个原则,就是绝对不去主动给别人提建议。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别人主动来咨询自己,而且是带着诚意,带着金钱过来的,否则自己一个字都不会跟他说。不管别人说自己装厉害也好,摆架子也罢,但自己就是坚持这个原则。
现在自己特别害怕免费跟穷人聊天,他们真的很可怕。如果真心想帮他,给他提任何建议,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跟自己抬杠。穷人最大的兴趣就是要有面子,不能丢面子。几分钟把高人大佬富人怼的说不出话来,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和兴奋点。人一旦没钱的时候,就特别爱面子,就怕辩论辩不过别人。尤其是对富人,自己比他有钱,他就会很生气,一定要在语言上说服自己等,这就导致,只要是富有的人,看到他们就跑开了,所以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遇到贵人了。
真正的聪明人只有两种处事方式,要么沉默,默默听,要么花钱诚心跟随请教。前者让自己默默吸收精华,后者让自己深度学习。只有蠢货才会喜欢跟别人抬杠,非得把别人怼的说不出话来,搞得两个人不愉快,最后不相往来。
人的成长是分三重境界的,打工人到老板阶层,是一一对应的。
第一重,就是喜欢讲道理,论对错。别人不论说任何话,自己都想找到瑕疵,然后进行纠正反驳,证明自己很高明。学生或者刚进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一般会犯这种错误。这样的蠢货,一般月收入很难过万,因为但凡能给他提供经验或者机会的富人,跟他打一个照面就把他否定了,不会再跟他交往。富人都明白,生命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没必要非要辩论谁对谁错,重要的是一起赚钱,一起获得更多优质资源。
第二重,面对老板上司,就是听话照做。带过徒弟的老板大佬应该都有这样的要求,就是:自己让他们做什么事,他们就千万不要问原因,照做就行了。但凡问为什么的,就直接把他们开了,这种蠢货活就是脑子不灵光,很难得到老板大佬的赏识,自然很难富起来了。因为凡是老板高人大佬时间都很宝贵,精力也要花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如果整天跟人解释,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让人烦躁,分散有限的精力,得不偿失。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是你的十倍、百倍以上,那么他让你做什么,去执行就行了。即使跟他说原因,估计他也听不懂,有时候还要张开那臭嘴来反驳,会让这些老板大佬高人觉得特别恶心,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
第三重,领导老板说的都是对的。自己虽然不喜欢那些为人处世的技巧,但是自己比较喜欢研究人性,其实人性是任何哲学的终极尽头,把这个研究好了,世间的优质资源都任自己索取。其实人是不喜欢听到反对的声音的,尤其是比自己低层级人的反对声音。如果知道一个人能给自己提供机会、资源或者成长指导,那么凡事自己就顺着他即可。最愚蠢的就是跟他讲道理、论对错。论错了,自己就是个跳梁小丑。论对了,让老板领导丢了面子,自己的前途也就堪忧了。千万不要相信“君子纳谏、不耻下问”等这种糟粕文化的洗脑, 这种能认真听取下人意见的人,十万个人里面都不会有一个。
在历史书里,魏征,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太宗时期的谏官,是很勇敢给唐太宗直言纳谏,即使被唐太宗李世民处死威胁也不服软,后人就说是李世民大度,不跟魏征计较。其实只是的历史并不是这样,而是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于是派人把魏徵带来,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闻言者都为魏徵担忧。魏徵只是据直回答:“先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的祸事了。”李世民素来看重魏徵的才能,此时见他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便将其赦免,授为詹事府主簿,从而将他吸纳为自己的幕僚。
玄武门之变不久后,李世民擢升魏徵为谏议大夫。武德九年(626年)七月十一日,又命他安抚在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旧部,允许便宜从事。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李世民与他谈论,总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
也就是说,李世民能够隐忍魏征的犯颜直谏,是想利用魏征去招安李建成旧部,要是李世民容不下魏征,估计李建成旧部会和李世民死拼到底。所以其实李世民能够容忍魏征的犯颜直谏,是在杀魏征和招安李建成旧部这个更大的利益之间做出比较理智的抉择而已。其实很多次,魏征的犯颜直谏,李世民都想杀了魏征,只是当时有制衡力量存在,让李世民不得不容忍魏征的直言纳谏。如果没有这些制衡因素和力量,魏征纵然有几个脑袋也是不够用的。
在魏征死后,李世民看似非常伤心,甚至哭着说道:“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何尝不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呢?其实李世民是在意自己的好名声而已。因为在魏征死后,朝中又出现了一位非常著名的谏臣,他虽然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然而此人的结局却很凄惨,他本身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却被李世民赐死。此人名叫刘洎,字思道,是湖北江陵人,早年间曾在萧铣麾下担任黄门侍郎,奉命率军攻略岭南。就在此时,萧铣被唐朝灭掉,刘洎于是献城归唐,被封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贞观七年(633年),刘洎被封为给事中、清苑县男,从而来到朝中做官。
刘洎很崇拜魏征,所以在朝中任职时,他也学着魏征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刚开始也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其实笔者看来,李世民只是想保持虚怀若谷、容人之量的好名声罢了。贞观十八年(644年),刘洎出任侍中,成为宰相之一。刘洎性格冲动不拘小节,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李世民虽然有过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表现,但他的猜忌之心一直都很重。像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岑文本等深受李世民的器重的文臣、武将,也被李世民的猜忌。就连曾经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尉迟敬德,在贞观年间长期闭门不出,“不与外人交通”。就是不想因为李世民的对自己的猜忌而获罪身死的结局。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出征高句丽,任命刘洎为检校民部尚书、太子左庶子,在定州辅佐太子李治监国。临行前,刘洎对李世民说道:“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李世民立即就很不高兴,当即说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果不其然,贞观十九年十二月,李世民从辽东撤兵,途中患病,病情一度非常严重,刘洎与马周前去探望。回来后,褚遂良询问李世民的身体情况时,刘洎哭着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没想到褚遂良却向唐太宗诬告:“刘洎曾说:‘朝廷大事不足忧虑,只要依循伊尹、霍光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这当然是著遂良是栽赃陷害,之后李世民也再次询问此事,虽然“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但是马周的证词与刘洎不一样,加上褚遂良又“执证不已”。 心怀猜忌之心的李世民将刘洎赐死。如果李世民真的有容人之心,虚怀若谷,又怎会赐死忠于自己,有魏征之风的刘洎呢。刘洎在自尽之前,请求纸笔,希望给皇帝再写一些东西,但是“宪司不与”。刘洎死后不久,李世民“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可以知道,李世民只是想要他们的谏言,却不能容忍谏官的犯颜直谏。
高人大佬老板如果真有错误,让他同级别的人去提,或者比他更高层级的人去提,他才有可能会接纳。身段很低时千万不要给别人提意见、论对错,否则自己的人生就会毁在自己那张狗嘴上面。
作者简介:我是吴小曦,草根逆袭的接近90后自由撰稿人,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干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