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是哪里人
兰陵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成员,他的全名是高澄(527年-547年),他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四子。兰陵王是高澄的封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兰陵镇。
兰陵王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做兰陵王的时候在兰陵郡咯(今山东枣庄市东南),可以去看看《北齐地理志》。死后葬在河北邯郸市磁县刘庄村东,墓碑上记载兰陵王是“渤海蓚人”(今河北景县)。我元旦去过兰陵王墓一趟,引用贺鬼头的一句诗:“昔多万两送,今无一抔筑”,真是这个感觉!
兰陵王为何许人也?
北齐。
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国内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生平
一、早年
天保八年(557年),高长恭以通直散骑侍郎为起家官,天保九年(558年),高长恭获封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天保十年(559年),高长恭被授予仪同三司,同年升上仪同三司,以本官代理肆州刺史,又升任仪同三师。
乾明元年(560年),高长恭出任领左右大将军,增加食邑一千户,当年三月壬申(560年5月1日),高长恭被封为兰陵郡王。皇建元年(560年),高长恭增加食邑总计一千五百户,转任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
齐武成帝高湛登基,高长恭出任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其余官职如故。太宁二年(562年),高长恭别封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晋升领军将军。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尽力反击。
二、邙山之战
河清三年(564年)十一月,北周进攻洛阳,十二月,北齐派遣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援救,齐军驻扎在邙山下,因为畏惧周军强盛,齐军不敢进军。
北齐并州刺史、平原王段韶从晋阳前往战场,到达洛阳,与北齐将军们登上邙阪,观察周军形势。齐军在太和谷与周军遭遇,齐军结为战阵严阵以待,段韶统帅左军,高长恭统帅中军,斛律光统帅右军。
高长恭带领五百骑兵两次冲进北周军中,于是抵达金墉城下,当时金墉城被围困非常紧急,城上守军认不出高长恭,高长恭脱下面具露出面孔,金墉城中于是派出弩兵救援高长恭,围困城池的周军撤走,从邙山到谷水,三十里中北周的军械物资塞满了山川河流,北齐取得邙山大捷。
北齐武士一起唱歌称颂高长恭,就是《兰陵王入阵曲》。高长恭从邙山凯旋后,自我陈述军阵形势,兄弟们都赞叹高长恭,只有高长恭的弟弟高延宗说:“哥哥不是大丈夫,为什么不乘胜前进?如果我高延宗遇到这种形势,关西的北周怎么可能还存在!”
三、任官征战
河清三年十二月己巳(565年2月1日),高长恭出任尚书令。天统二年(566年)四月,高长恭出任司州牧。天统三年(567年),高长恭出任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天统五年(569年),转任瀛州刺史,在任内多次收受贿赂。
天统五年十二月庚午(570年1月7日),开府仪同三司高长恭再度出任尚书令。武平元年七月甲寅(570年8月19日),高长恭出任录尚书事。武平二年二月壬寅(571年4月4日),高长恭出任太尉。
武平二年三月,北周齐王宇文宪从龙门渡过黄河进攻北齐,北齐派遣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和高长恭一起前往防御。三月底,齐军抵达西部边境,进攻柏谷城,攻克后返回。
武平二年五月,北周晋公宇文护派中外府参军郭荣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段韶率领军队袭击周军,将他们打败。六月,段韶包围定阳城,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而未能攻克。段韶急切进攻,屠杀定阳的外城。
当时段韶生病,他对高长恭说:“这座城的三面都有两道水沟,都没有可走的路。只担心恐怕东南一条路,贼寇一定会从这里出来。应当挑选精兵专门防守此路,这样一定能捉住他们。”高长恭就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定阳城中的粮食耗尽,齐公宇文宪统帅所有部队去救援,因为忌惮段韶不敢前进。
杨敷率领士兵乘夜突围,高长恭的伏兵攻击后将他们全部俘虏。六月乙巳(571年8月5日),北齐夺取了北周的汾州和姚襄城,只有郭荣所筑的城得以保全。高长恭因为前后战功另外受封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武平三年八月庚寅(572年9月13日),高长恭出任大司马。武平四年四月戊午(573年6月8日),高长恭出任太保。
四、去世
邙山大捷后,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冲入敌阵太深,失利后悔就来不及了。”高长恭 说:“家事关系密切,不自觉就这样了。”齐后主嫌弃高长恭自称是家事,于是猜忌他。
等到高长恭代替段韶都督各路军队进攻定阳,高长恭很是收受贿赂,他的下属尉相愿说:“王既然受到朝廷的委托,为什么变得如此贪婪残忍?”高长恭没有 。尉相愿说:“难道不是因为邙山大捷,你担心权势压力受到猜忌,想要自我玷污?”高长恭说:“是的。”
尉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你,就会用这贪污受贿的事情来定罪惩罚,你想求福反而会加速祸患的到来。”高长恭哭泣留下眼泪,屈膝向前请求尉相愿给以保全性命的办法。尉相愿说:“王先前有功,现在又报告打胜仗,声威很大,应该托病在家,不要参与政事。”
高长恭认为尉相愿说的有理,但没能离开职守。等到长江淮河一带受到侵犯,高长恭担心再度担任将领,叹息说:“我去年脸肿,今年病情为什么不发作?”高长恭从此有病也不治疗。武平四年(573年)五月,齐后主派遣徐之范送给高长恭毒药让他喝下去。
高长恭对王妃郑氏说:“我忠心侍奉皇上,何尝辜负苍天,却遭受鸩毒。”郑妃说:“为何不请求见皇上。”高长恭说:“皇上怎么能够见到。”高长恭于是喝下毒药死去,北齐追赠假黄钺、使持节并青瀛□定□五州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师、太尉公、并州刺史,谥号忠武。
武平五年五月十二日(574年6月16日)葬于邺城西北十五里。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高长恭在军事上的成就在于他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 并数次击退北周进攻。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攻打北齐,突入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为北齐北方军事重镇,高长恭亲自参与了击退北周和突厥军队的作战,奋力将北周大将杨忠击退。
次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武成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
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
根据《北齐书》的记载,这次战役后,高长恭开始声名远扬,士兵们为此作曲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参考资料:
兰陵王有才有貌,为什么最后却被毒死了?
高长恭,又名高孝瓘(-573年),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1]。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2],母亲姓氏不详(但是无论是《北史》或是《北齐书》皆对其余五王之母有所记载,独长恭“不得母姓”)。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后来曾在576年称帝。
军事
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3]。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4],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5],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6]。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担任太保[7]。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兰陵王之所以被毒死,主要是因为他说错了话,被北齐后主高纬记恨。
兰陵王生于公元前541年,死于573年,死时仅三十三岁,可以说英年早逝,非常可惜了。兰陵王本名高长恭,是北齐徐州兰陵郡王,因为长相俊美,位列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除了长得好看,兰陵王还是一位武将奇才,19岁的时候就受封兰陵王,之后一直受到重用,常年在战场领兵作战,并立下赫赫功绩。
民间传说兰陵王因为长相俊美,有点不符合将军的英勇之气,为了不被敌人看轻,兰陵王就在自己脸上戴上一个狰狞的面具,起到了威慑敌人的作用。
公元564年,北周武帝派兵来袭,洛阳被围攻,情势十分危急,北齐后主高纬派兰陵王援救洛阳,在这场战争中,兰陵王把握住了关键时机,击溃了北周军队,由于他勇猛无敌的表现,民众对他的认可度和崇拜度空前高涨,这场被称为邙山之战的争斗,为兰陵王赢来了巨大的人气和威望。
邙山大捷后,士兵们载歌载舞,兰陵王在军中的威望一时达到最高,在热烈的氛围下,战士们作了《兰陵王入阵曲》,赞颂兰陵王及士兵们勇猛无畏的精神。
后来,北齐后主高纬问起兰陵王关于这次邙山大捷的感想,并问他,当时为什么能不顾一切地冲进敌人的阵营,要是因此而丢了性命可怎么办。兰陵王不假思索地 高纬,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意思是这在他看来就像是自家的事一样,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
史书记载,就是这个 让高纬对兰陵王起了猜忌心,因为当时兰陵王名声大振,功高震主,在战士们心中有跟高的地位,这样的人物将国事看成是自己的家事,对高纬来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讯号。
所以不久后,兰陵王就从无上的荣耀顶峰降落,在他担任太保仅仅一个月后,高纬就差人送来了毒酒,一生兢兢业业为国家征战奔波的兰陵王,就这样被毒死了,时年三十三岁,令人惋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