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谷(神秘谷景区)
我是天柱山风景区旁的人 这里有导游术语,你可以看看!神秘谷介绍(通天谷→皖公神像→神秘谷)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天柱山精华景点之一—神秘谷。神秘谷游线由通天谷、逍遥宫、迷宫、龙宫、天宫等景点组成,全长1000米。26亿年以前,天柱山是一遍汪洋,到了2.4亿年,印支运动使南、北大陆再次聚合,扬子板快强烈向华北板块俯冲,让天柱山浮出水面。
由于地壳运动,地底岩浆上涌形成沉积岩,经过内力和外力作用的风化剥蚀,形成花岗岩。
由于受节理、劈理、断裂、崩塌、流水及风化等地质作用发育成独特的峰丛峰林相间的地貌景观。
神秘谷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谷中巧石天成,巨石迭垒成的众多洞穴,无洞不奇,无洞不幽。
谷内还有奇松异木,尤其是鱼鳞木、香榧树、天女花等珍稀植物与姿态各异的黄山松共同形成了谷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象鼻石大家请看这块巧石,石体隆起呈浑圆形,一根石柱朝天而立,颇似大象的鼻子,鬼斧神工,巧然天成,俗称“象鼻石”。
它是天柱山怪石中的一个代表,是我们进谷前所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可在此拍照留念。
通天谷前面便是通天谷了。
通天谷是神秘谷游线的新辟景点,它全长330米,洞内堆砌错综复杂,洞室相连,洞中有洞。
谷内陡峭、幽深、曲折且盘旋而上,实际上是进入神秘谷游览之前的“热身”,神秘谷的逍遥宫、迷宫、龙宫将这条游线推向高潮,然后,进入天宫到天柱松,直达试心桥去领略天柱大观。
天柱山在唐朝是全国五镇山的“中镇”,因主峰似“一柱擎天”而被我们喻作支撑天庭的一根柱子,要想上主峰需经过通天谷,由此可知“通天”的涵义了。
在古代,天柱山道路不通,荆棘重生,野兽潜伏,我们要想接近这根撑天之柱并非易事。
而今,山上登道等游览设施已日趋完善,即可沿通天谷上主峰,又可置身地下洞穴游览,真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有门”了。
(观景平台):这里是观赏龙吟虎啸崖上飞来、三台、衔珠诸峰与金鸡唱晚、和尚背尼姑、太白观海、猪八戒打瞌睡等景的最佳位置。
还可远眺“绿色翡翠”炼丹湖,它水中有山,如蓬莱仙岛,山蒙水雾,如披轻纱,美丽轻盈,令人陶醉。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进入神秘谷,一起体验“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乐趣。
神秘谷被誉为“天下奇观”的神秘谷,原名叫“司元洞”。
据说是称之为众神之首的司命真君居住的神穴,神秘谷全长450多米,由四周拔地而起的山峰的碎石滚落在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谷间,叠成大大小小几百个花岗岩石洞。
它们洞洞相连,由一条蜿蜒曲折的谷中小道串连起来,忽上忽下,忽明忽暗,人行其间,有一种神秘之感。
神秘谷又被誉为“国内花岗岩洞第一秘府”。
皖公神像、天柱卧佛请朝左看,不知何年何代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雕刻了这尊威严又慈祥的“皖伯大夫”,这是立像,东面远处还有仰天的观音卧像,玉镜山绵延30里,优美的山脊线构成体态匀称的仰天人像轮廓,看,头部胸部分明,双乳高耸,那是左手,轻握着宝瓶,每当九九重阳,太阳恰从双乳之间升起,那就是“天柱卧佛”,又称“怀日观音”。
好,我们开始爬游“神秘谷”吧。
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安全第一,我们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必要时,提倡手足并用,而且我们要互相帮助,瞧,逍遥宫……迷宫……龙宫。
在迷宫里,我们要“弃明投暗”,这们才能走出迷宫。
怎么样?“洞外青藤绕门楣,洞里虚明别有天”吧,洞洞相连,洞中有洞,神秘吗?逍遥宫提起宫观,大家都知道是道教的建筑物,传说天柱山是司元真君管辖的地方,属道家的“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神秘谷第一宫逍遥宫。
不知哪年代,一块从峰顶崩塌的巨石,不偏不倚架在两边峭壁中间,构成天然洞口。
进洞你会发现,四面石壁围合,有“进退维谷”之感,从上方能看到右边峭壁上一株松树斜伸向天空,是那样逍遥自在,我们把这一景致称为“铁壁挂画”。
虬龙松逍遥宫还有一棵松名虬龙松。
虬龙,古代传说中长角的小龙,这棵松的主杆表皮斑纹重叠像是龙鳞,上部分弯曲分枝该是小龙的头角。
不管你从哪个角度观赏这条虬龙,都有盘绕向上形态,也有游人为这棵松取名“群龙盘柱”。
游客朋友,我们观赏高山松树,不仅是它的虎踞龙蟠,枝繁叶茂,横斜飘逸的形态,更欣赏它石缝扎根,顽强生长,非凡的适应性。
这里松树特征是根系发达,树杆粗壮,枝桠弯曲分层,松针粗短。
一棵棵姿态各异,无不显示蓬勃生机。
植物学家说“时势环境造就高山松树这些特征,使它抗劲风抗雪压,耐旱耐寒的能力比山下松树大几倍。
真是物竞天择分外秀,万类霜天竞自由。
天柱松游罢“神秘谷”,我们就可以看到“天柱松”。
它高不过5米,粗只80公分,但树龄已逾千年,仍葆岁寒之心,枝杆苍劲,华冠翠绿,一派生机盎然。
其根深扎石缝间,背向天柱,面朝飞来,上顶蓝天,下临深渊,正直挺立,既有阳刚之气,又有阴柔之美。
她也如同黄山迎客松一样,热情迎接敢于攀登高峰的四方宾朋。
天池峰、渡仙桥这座山峰叫“天池峰”,它稍高于飞来峰,海拔1426米,是天柱山的第二高峰。
它一裂为三,由两段石条连接在一起,这便是著名的“渡仙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