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如何定义的

如何打造乡村旅游

地利①行、游方面:乡村旅游一般离城市较远,较偏僻,交通不便,则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交通主要包括:可进入性状况,交通设施是否完善,进出是否便捷;是否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且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

乡村旅游是如何定义的

场地是否平整坚实、绿化美观或水域畅通、清洁。

标志规范、醒目、美观;区内游览(参观)路线或航道布局是否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兴奋感强。

路面特色是否突出,航道水体是否清澈;乡村内是否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而一个景区的可进入性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改善道路基础设施。

对于乡村的主干道来说,要求硬化,铺设水泥或柏油路面;对于村落的支路和小路,要求软化,采用土路、石板、鹅卵石铺设,增强乡村泥土、原始自然气息。

主干道两边,要种植紫薇、葡萄、瓜果等花木,既可绿化村道,又可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撑起绿荫。

当然乡村的河道、池塘也要治理维护。

乡村要及时疏浚河塘,清理淤泥、驳坎护绿、水源换洗,保持河道溪沟的水流通畅、水质清澈、水土养护、植被丰茂。

②吃、住方面,大多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为主。

所以,乡村环境以宁静安详为宜。

一要搬迁噪音大、粉尘多、排污量大的工厂和加工场;二要限止大货车进入村落,保护道路路基,减少噪音,减少尾气排放;三要减少光污染。

比如幕墙玻璃的反光,刺激视觉,又如,夜景亮灯,搞得灯火辉煌,失去乡村“夜晚”星光闪闪、萤火点点的魅力和意境;四要去除视觉污染,如农户房顶的电视接收塔。

一般以简洁、朴素、明快、大方为基调,样式不拘一格,有明清的白墙黑瓦式的,也可以欧美红墙黄瓦的别墅式。

民居的高度应有限制,不需要存在高楼大厦,一般以2至3层为宜;房屋体量不宜过大,以平实稳重为佳。

民居围墙,应以通透见绿为原则,保持与外界自然的相连和相通,便于借景造势。

③娱、购方面,娱乐设施较少,购物一般为乡村特产。

要改变娱乐设施缺乏的状况,可以在自家的院前屋后,种植和培育竹子、紫薇、桂花、香樟、葡萄、枇杷等观赏性花木和果树,或是养育金鱼、猫狗等动物,饲养鸡鸭鱼鹅,突出乡村野趣;另外要精心经营自留地,种植应时的蔬菜瓜果,一便于为游客提供新鲜的蔬菜;二为游客可以提供劳动体验的机会; 除了旧有的娱乐项目,比如打牌、垂钓等等。

还可以设立农事劳动、自主餐饮、歌舞娱乐、观赏花木、参加集市、夜听社戏、登山越野、捕鱼划舟等经营服务项目。

还可以因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增设服务项目,使得各类不同年龄的游客都能参与乡村活动,大家均有乐趣。

乡村旅游是如何定义的

比如,对于老年游客,可以设立乡村养生服务项目;针对妇女游客,农家可以增加编织丝巾、绣花等女红服务;针对儿童天性好动、顽皮的特点,可以提供转陀螺、滚铁圈、飞纸片、掷弹子等项目。

一个景区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服务,乡村旅游也不例外。

确立四时经营主题和亮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横向来说,丰富经营内容,使得旅游产品饱满、生动;从纵向来看,确立四时的经营亮点,使得旅游产品循环、应时,有新意。

乡村旅游一年四季的经营亮点和专题,一定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比如:春天,组织乡村闹春、踏青祭祖等相关活动;夏季,以消暑纳凉为主题,组织乡村度夏;秋天,宜组织中秋赏桂、农事体验(如收割稻谷、播种麦子等);冬天,组织备年货、过冬至、赏雪景、度除夕、迎新年等活动。

通过确立四时的经营亮点,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由此展示乡村农耕文化,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人和旅游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冲撞与交汇的窗口,旅游地文化向外来文化趋同问题在乡村旅游地尤其突出。

现代文明已发展到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与传统落后的农耕文化相比,都市文化无疑具有难以比拟的先进性。

与此 被紧张的都市生活包围的我们空前的渴望亲近乡土。

这是一种都市旅游者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正是这种人类的双重需求,城市和乡村都找到了自己需要获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

而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乡村旅游区域,多是比较封闭、落后的农村。

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的稀缺促使都市居民不断向外扩散,城市中的商店、医院、学校、住宅等也相应扩展,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不断建设和完善。

乡村旅游地就不断被城市景观所吞噬,农田被城市建筑物占领,乡村民居建筑式样、街道接受了城市的形式,乡村的聚落景观、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不断下降,乡村旅游的“硬件”吸引物就逐渐地不复存在了。

二是,城乡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其结果是城市生活的价值观念、城市的文化对乡村原有的乡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乡土文化逐渐被渗透和侵蚀。

同时,城市游客的增多和与农户的频繁交流也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消融。

乡村农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逐渐被削弱,乡土文化就在城市文化的渗透中逐渐被异化了。

乡村旅游的“软件”吸引物也丧失了吸引游客的魅力,慢慢变得暗淡无光了。

城乡差别是现代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差别巨大,都市文明对处于农耕文化保留区的农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性和影响力,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通过主客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乃至消失。

乡村旅游是如何定义的

一旦农民放弃特色浓郁的农耕文化“据点”而向都市文化“投降”,则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流失,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将丧失了。

因此现代乡村旅游想脱离现代文化遁入传统的农耕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但一味的引入现代文化符号,任其充斥于乡村旅游之中,也会失去都市旅游者所追寻的乡土气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