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不觉千年,时光如此细致攻略
- 「慈城,从《旧时故乡图》说起」
说说这次旅行
这是1938年,慈城的模样。
来慈城前,就被这幅《旧时故乡图》所吸引,她被誉为慈城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位耄耋之年的海外华侨历经8年绘制而成的,儿时的故乡。
他走遍名山大川,最终还是觉得生他养他的慈城最好:“慈城巴掌大的地方,却山川湖泊、平原沃野、铁道公路、寺庙道观、拱桥牌坊以及数不清的旧宅大院应有尽有,历史又那么悠久,放眼整个中国也难得一见。”
▼《旧时故乡图》(部分)郑雷孙
而今,在慈城的冯俞宅里,仍能看到按郑雷孙原图尺寸仿制的《旧时故乡图》。
在这幅画里,田野山林之内、城郭四合的慈城古镇跃然纸上。数百幢房子、十余条街道、河流、桥梁乃至老树无不清晰可辨,如果用放大镜看,街上的行人宛然如真。
我借由这位老人的乡愁,对慈城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如今的慈城与慈湖(航拍)还保留着旧时大致格局
当然,慈城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我特别喜欢的建筑师王澍以宁波博物馆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而宁波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瓦爿(pan)墙”,设计灵感便来源于他某一次对慈城的造访。
▼瓦爿墙
“瓦爿墙”即碎砖墙。
旧时,慈城多大户人家,他们常修缮房屋,每次修缮都会扔弃一些旧砖瓦。老百姓因陋就简,将这些不成体系、七零八碎的旧砖瓦捡回家,垒砌成自家房屋的墙壁。这是一种利用回收的旧砖瓦进行的循环建造,一堵墙可以使用最多达80多种旧砖瓦。
在王澍的书里,你能经常看到他对瓦爿墙的赞美。在这里,老百姓用节约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着碎砖墙的魅力……
▼一些未改造的民居仍然能看到瓦爿墙的身影
- 「千年古城,辉煌的过去,悠然的当下」
漫游古城,便是用心关照她的过往,体察她的当下。
慈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下层是河姆渡文化,中层是良渚文化的陶片,最上层是5000年的木屐……
《史记》记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建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名字,后来改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这就是慈城最初的身世由来。
行程中,我特意发信息给一位宁波的老友:这里不似其他江南古镇,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横平竖直的布局倒更有北方古镇的气韵,因为孔庙(建于北宋时期,是浙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庙)的存在更使得她多了一分庄严与肃穆。
他说:“对呀,浙东是宋南迁后发展起来的,所以有北方中原地区的建筑风貌,又因对外开埠较早,又有些海派风格……”
如今,这里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街区完好,格局井然有序,古迹古建密集,存有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俗民情。
▼浙东地区现存最完整文庙:孔庙,它的红色外墙俨然慈城最火打卡地
▼冯俞宅,国宝级古建,名门望族的大宅院,清初江南建筑典范
▼“天地玄黄”,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
▼在一片苍葱翠柏中拾级而上,登清道观,览慈城全景
▼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的慈谿县衙
▼甲第世家,明代晚期居民建筑的典型,因主人钱照、其子钱维垣、其孙钱文荐等一门数人登第,故称“甲第世家”。
▼冯岳彩绘台门,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
- 「慈城古建筑群」
- 孔庙|文教圣地,浙东仅存
孔庙也叫文庙,是儒家学派讲学的地方。
慈城孔庙过去就是一所大学宫,这里除了学习讲学外,也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曾聘请“庆历五先生”中的杜醇为师,慈溪文风为之一振。总建筑面积为1886平方米,规模宏大,是当今浙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孔庙。
慈城孔庙又称慈溪县学、文庙、学宫,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年。至清代鼎盛时期,慈城孔庙占地十八亩五分九厘,共有殿堂、祠阁以及斋庑偏屋137间,四周红色宫墙,布局以东、西、中三轴为整体。
历经重修扩建,现占地6900平方米,保存的建筑大多为清中晚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