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与“过午不食”有啥好处

对于一般人来说,一天吃三顿饭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但在佛教中有一种戒律,叫做不非时食戒, “时食”,是从每日清晨明相出现后至日正中前为食之时;而“非时食”,指从日过中后至次日明相未出之前,这段时间不是受持斋戒的佛弟子进食的时间。这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过午不食”。

虽然佛教是少数人的信仰,但佛教中有关饮食上的学问倒值得人们学习和探讨。

例如我们刚刚提到的“过午不食”,亦如“素食”。

过午不食益于健康在佛教里,午时前乃供佛所需,午时后则供鬼神所要了。

在我国汉族地区,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由于生活结构不同,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

实质上,所谓的一日三餐,只是人们的一个习惯问题。

当然,开始体验只吃两餐,想必人们有些难受,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地调整了过来,到那时,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很饿了。

诚然,从医学或生理学的观点看,少食和短时间不食,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个身体的20%左右。

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

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即使《黄帝内经》也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有节,重在不‘过’。

”再说,在人体的大小肠中,都存有大量的渣滓和病菌。

如果我们在十几个小时内不吃食物,肠中的污物细菌就容易排掉,人体就不会生病。

相反,一旦我们食量过大,必定增加消化和转化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脏、肝胆等都得不到休息,这又怎能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呢。

据说,佛陀当初求道,为了在物质上解除人间的饥苦,抛开荣华富贵,他特地到苦行林里去修行,首先所训练的就是减餐和不食。

如今,生活在物质文明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世界里,人们虽说没有必要去“效法”佛陀当年的减餐或不食,但试行一下“过午不食”或少食,对人的健康而言,想必不会有坏的结果。

素食与保健在佛教中,“吃素”也是修行者们大力提倡的规范。

在他们看来,“吃素”既能起到五戒中的“不杀生”,又可以培养信徒们的恒求善事、大慈大悲、功德无量。

然而,佛教以外的人提倡吃素,对身体的健康显然也是有益的。

吃素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生。

常吃荤者其胆固醇含量平均为180毫克,常吃素者则平均只有158毫克。

另外,吃素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

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各部位不易疲劳,头脑也很清醒。

记得几年前,有一位老者,他平生长年不动鱼肉,唯独天天食青菜、豆腐,92岁时耳不聋、眼不花、齿不摇、背不驼,还能推车背米,后来活到102岁方才去世。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素食与保健》一书中写道,动物在宰杀时因为疼痛会产生怒恨和怨气,通过生理反应,这些气往往会变成某毒素随血液进入肌肤。

因此,一旦我们吃了这些肉,当然对健康会带来不利。

他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人在生气发怒时,将他所呼出的气体搜集在一起注入水中,足以毒死一只老鼠。

相比之下,素食对人就没有那些不利的环节了。

为了证明该论点,马斯洛还对两组鸽子作了有趣的对比试验:一组喂肉食,另一组喂五谷。

一个月后,喂肉食者变得凶猛、易怒。

喂五谷的却十分温顺,体态也显得完美。

他进而指出:“在动物界中,为什么豺、狼、虎、豹之类的性格如此凶猛,而牛、羊、鹿、兔之类的性格却又是那样的温顺可亲,原因就是:前者为肉食动物,而后者是草食动物。

”由此可见,如果人类也是常食肉类,长此下去,想必对身体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看来,“过午不食”与“素食”虽为佛教的清规戒律,但它毕竟还是对身体有益,对延年有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