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美图:穿越2千年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在蓝毗尼花园的娑罗双树下。为使人性得到升华,人生得到解脱,佛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佛陀的双脚行走在古印度广阔的天地间,为后人留下了无价的真理之宝。
走进佛的国度寻找佛教的源头,感受佛陀的呼吸与思想,成为全球佛教徒毕生的愿望与追求。
明天是释迦牟尼出家日,让觉悟号带您踏上这条伟大而神秘的寻源之路吧。
01佛陀足迹的起点——圣洁的蓝毗尼公元7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
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着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
阿育王柱蓝毗尼位于尼泊尔中间位置的最南端,距离尼泊尔重要边境城市白尔瓦约21公里,离尼印边境最近处仅8公里。
蓝毗尼园,佛陀诞生的地方蓝毗尼在尼泊尔特莱平原上,属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
这里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6至9月为雨季。
蓝毗尼在古代属于北印度,相传为古印度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
蓝毗尼园位于古印度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之间。
根据佛传记载,公元前565年(佛陀诞生年代诸说之一),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善觉王之女)从迦毗罗卫国王宫出发(约在蓝毗尼以西27公里处),回娘家(约在蓝毗尼东北80公里处,在今尼泊尔布多尔市东)生产。
途经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下车沐浴。
当她上岸后用右手攀住一棵无忧树的树枝略作休息时,悉达多太子降生了。
佛教徒们移栽的无忧树已经在蓝毗尼园长成参天大树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槃200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与其戒师优婆掘多等来蓝毗尼巡拜佛迹,并于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纪念。
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内容是:“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于灌顶即位的第20年,亲自来蓝毗尼恭敬礼拜。
”证实此处为佛陀诞生之地后,敕令于此雕凿竖立巨大石柱,并用石栏围护。
阿育王柱上有用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语刻有的铭文:天佑慈祥王于登位二十年亲自来此朝拜,因此处乃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公元636年,中国高僧玄奘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
他当时在蓝毗尼见过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还见过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顶部断了一部分。
《大唐西域记》第六卷记载道:“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清澄皎镜,杂华弥漫。
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
”02佛陀落发处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
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
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
”太子闻后欣喜,赞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
”据说这里就是佛当年落发为沙门的地方佛陀出家前,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
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却发现和宫中完全不同的世间百态。
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看到人们因患病而备受折磨,奄奄一息;看到人们因亲人死亡而阴阳两隔,悲痛欲绝。
不仅如此,他还看到有情为生存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他看到农夫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挥汗如雨;看到老牛在田地间埋头耕作,遭受鞭打;看到虫儿被犁铧翻起,顷刻殒命。
仅仅为了得到谋生的食粮,就有多少生命在忍受痛苦,甚至丧生。
这一切,让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并深切体会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
佛陀当年落发处遗址正当他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时,遇到一位出家沙门。
从他的身上,佛陀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息灭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修行,就是解脱。
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佛陀选择了出家。
这是对他以往生活的彻底告别,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甚至将随身衣物让车夫带回,剃除须发,托钵游行,开始一无所有的修道生涯。
在此地出土的石板上还可见佛足的精美雕刻佛陀为使人性得到升华,人生得到解脱,从这里踏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这个地方在佛教弟子们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不是佛陀当年的出家,就没有佛教,也就没有解脱生死和烦恼的智慧,这里古老的墙砖见证着佛陀时代的岁月。
古老的墙砖见证着佛陀时代的岁月03佛陀回乡发生在“拘律树林”的故事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佛陀最终在菩提树下完成了觉悟。
他的父亲净饭王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一喜讯——这是太子离开王宫后,给故乡带来的最初安慰。
之后,佛陀传法的消息不断传回故乡,从国王到百姓,无不期盼着他早日归来。
阔别十几年的太子终于要回来了,王宫上下兴奋不已,举国百姓纷纷奔走相告。
拘律树林,位于迦毗罗卫城南佛陀带着比丘们来到迦毗罗卫国境内,沿途受到热烈欢迎。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