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长老:“白天吃饭
天上地下的蜷飞蠕动,花鸟鱼虫都有它们自己的成长、生存、活动的规律。就像竹子树木,他们总是想天上长;春天到了就要采茶叶,以春天的芽头为最好,过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
没有了规律、规则,世间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饿了吃饭,渴了饮茶,这样平凡的道理,放在今天社会,偏有人费尽心思去远处寻求。
如果你正在为昨天的事犯愁,为未来的事烦忧。
不妨听一诚长老一番话......白天吃饭,晚上睡倒1995 年 10 月,与普渡禅师讨论佛法,记得自己在信中说了几句话:“我不修行,不知办道;禅也不会,开悟不晓;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并不是故作谦虚,佛法本来就是如此,它囊括了宇宙人生,很高远,很深刻,可是高远深刻的道理往往平凡卑下,当它被我们完完全全地化用于生活,它就变得很普通了,无非是“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样平凡的道理,偏有人费尽心思去远处寻求。
唐代有一个很有名的禅师,名叫道林,可是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杭州修行时,总是像鸟筑巢一样,盘腿坐在一棵松树上打坐,因此而得名。
这位鸟窠禅师曾经在陕西做过韬光禅师的侍者,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
做侍者久了,他就有些厌倦,觉得这样下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就向韬光禅师辞行。
韬光禅师问他为什么要走,鸟窠禅师说:“我当您的侍者这么久,您也没有给过我任何开示,我想去别的地方参学。
”韬光禅师说:“你是要听我讲佛法?要说佛法的话,我这里也有呀。
”说完,他拈起一根毛,轻轻吹了一吹,这下,鸟窠禅师立刻就开悟了。
千万不要以为师父只是在让你打杂做事,要是真的有心,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打杂也一样悟道。
安住于内心,别总在外镜上挑剔以前在寺里,有个弟子也向我辞行,说想去其他地方参学。
我告诉他,要参学,这里就很好,然后跟他讲了鸟窠禅师的这段公案,可是他听不进去,坚持要走。
我跟他说:“你这是瞧不起人啦。
”本来,放弟子去别的地方充实自己,并不是不可以,那和尚为什么要挽留他呢?不是说我这里的佛法比别处要高明,这里的师父比别处的师父修为更高深,而是说,我希望他学会安住,学会向内看,学会从平凡的事物里参究很深的道理。
这才是我对那位弟子的期望。
说到底,参学是自己的事,总在外境上挑剔,就会失去很多修行内在心灵的时间。
更何况,在当下的一切境遇中领悟佛理,本就是修行时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不只是修行,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要把脚下的这一步完成好,再谈其他。
现在有很多人,为人做事,动不动就挑毛病,沉不下来,眼睛总看着远方、未来,不懂得把眼下的东西把握好,这是很大的问题啊。
心里头总想着“总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却不肯做好眼前当下的事情,未来又怎会如你所愿呢。
有位禅师,日间做了一个梦,让弟子为其解梦,其中一位弟子只是打了一盆水给师父洗脸,另外一位弟子则沏了一杯茶递给师父,禅师因此对这两个弟子十分赞赏。
为什么呢,梦中经历的事情再精彩,也只是一个梦境,与现实有何相干?睡醒后洗脸,洗完脸后喝茶,才是平常生活,这两位弟子可以说是领悟了佛法的真意。
活在当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石屋禅师偈子有云:“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过去,现在,将来,这三者看起来关系很密切,统统都需要我们关心。
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心毫无意义。
枝头的梅子没成熟时,你做什么能使它由青变绿?窗下的栀子没有花苞,你又能做什么才能使其花满枝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饿了吃饭,渴了饮茶,不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忧。
活在当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真实。
白天吃饭,晚上睡倒,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态度。
吃饭时,胸中不存忧愁;睡觉时,心头没有思虑,做任何一件事情,全心投入去做,不为多余的细枝末节,得失对错而烦恼。
烦恼来时,也能够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不把它存在心里。
安住在每一刻,把每一刻活出意义来,关注现在正在做的事,现在所在的地方,此时此刻在身边的人,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没有过去拖在我们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我们往前时,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也就没有为不相干的事烦忧、苦恼的时间。
我们的心里头始终不纠结,不焦躁,不抱怨,才有可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执著”一词要如何理解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如果说佛教是“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误解了佛教。
佛教出世的人生态度是很智慧、很积极的。
出世并不是同入世相对立的,而是要人们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谓出世,是要人放下人我执著,体会觉悟的境界。
一次访谈中,和尚这么一说,对方就问:“可是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呢?如果没有一份执著,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
最近我看了一个报道,说电影《鲁迅》从筹拍到现在历经五十年时间,其间缺少资金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