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两千年前佛陀的教育思想居然这么先进

两千多年前,佛陀觉悟后,为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于余生四十五年间,足迹踏遍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既建立了人人平等,法味同尝,财味共享的僧团,又度化无数世俗弟子,从而开创了以教育为本的佛教。佛陀的教育思想,非常的博大,所以探讨佛陀的教育思想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这里将佛陀的教育思想分为态度、方法、内容、目的四部分,今天为大家分享第一部分。

教育的功能与限度佛陀在成等正觉,证得实相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可成就佛道的佛性,而之所以不能觉悟,是因为执着于贪欲妄想等烦恼而不愿舍弃。

佛陀类似的言论还有: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

此中所言“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与“如来之藏”实际也就是众生之佛性。

佛陀认为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因为烦恼障蔽而不能显现。

那么拂去众生心性上的尘垢,显发众生自性的光明;令一切众生远离污秽垢浊,令一切众生皆得安祥自在。

这就是佛陀的教育功能。

不过,虽然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也都有成佛的可能。

但是由于环境及自身条件限制等原因,“佛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那么,“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也不在天上,惟有在人间”。

天神尚且不能,其它道的众生当然就更不容易了。

故经云: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之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又: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饭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所以说:“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

……如是一切圣贤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这就是说,学佛,成佛还是要在人间,以人身为主。

那么,佛所教化的主要对象也就是人了。

佛陀对教之态度有教无类佛陀教诫弟子,要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就是说人不但要对跟自己有关的人慈受,而且还要对与我不相往的宇宙之间的一切众生慈爱,把它们看作与自己休戚与共的一个整体。

这与儒家所主张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具有着同样的性质。

可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正是基于这一精神,生于贵族的佛却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特权和种姓制度。

根据佛教,种姓或肤色不能阻止一个人成为佛陀的信奉者,或出家成为由圣修者组成的高尚僧团中的一员。

渔夫,拾荒者,妓女与武士和婆罗门一道,自由地被加入僧团,并给予相同的地位。

理发匠优婆离先于其他僧人,被指定为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深受国王和贵族尊敬的阿罗汉输泥陀,他原是一个胆小如鼠的拾荒者;富有哲学思想的莎提原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妓女阿帕般利加入僧团后,证得阿罗汉果;罗玖摩罗曾是一位女佣,当她要自杀时,佛陀渡化了她;普玛也是一个女佣,佛陀没有接受她主人给孤独富翁的邀请,而优先前往她里渡过安居期;输婆是一铁匠的女儿;闍跋是一猎鹿者的女儿。

这样的事例在佛经中举不胜举。

这充分显示了佛教的大门向大家敞开着,没有任何分别。

这就是佛陀的有教无类,这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所以经云:舍一切善根一阐提,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

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无想,若有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诲人不倦《长阿含经》云:师长应以五事敬事弟子。

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受不吝。

佛陀就是以这种精神来给弟子们讲法论教,对弟子进行谆谆教导的。

佛陀坚信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即使是性情鄙恶,邪见深重,刚强而难以调伏的众生,也不能被抛却舍弃;他教化众生不知疲倦和劳苦,甚至不惜身体性命。

比如《华严经》云: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嗔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以众生数起过患,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又云: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

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普令众生皆得安乐。

又云:教化众生永不厌倦,随其心之所乐而为现身说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