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贵族“礼仪”,优雅和功利
A、你知道意大利人的礼仪禁忌有什么吗
↑↑在世界上,只要一谈到意大利,一定会想到意大利的美食,而且在点心方面意大利是不妨多让的,巧克力之类的小点心更是十分值得称赞,意大利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手势非常多,美食很不错,而且旅游也是相当赞的地方,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意大利人的礼仪禁忌。
意大利人见面时行握手礼或用手示意。有些意大利人约会时不守时。交谈中不要谈美式橄榄球和政治。在意大利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
进出电梯时,要让女士先行。赴宴迟到是常事。意大利人时间观念不强,特别是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经常迟到。他们晚到15或20分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迟到时间过长,他们常常会说:“交通太拥挤了,真是对不起。”
在意大利进餐时,意大利人的习惯是男女分开就座。进餐顺序一般来讲,是先上冷盘,接着是第一道,有面食、汤、米饭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鱼、肉等,然后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后是咖啡。用餐时要注意礼节,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在用餐过程中,不要把刀叉弄的叮铛作响,在吃面条时,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往嘴里送,不可用嘴吸,尤其是在用汤时,不要发出响声。每道菜用完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里,表示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务员也会撤走盘子。
在意大利的商店门口有插葡萄枝的习惯。意大利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便打算出售一些。他们将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一旦酒已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起葡萄枝。
意大利人忌数字“13”。凡住房号、剧院座位号等都不准有13的字样;赠送纪念品时,切忌送手帕,认为手帕是亲人离别时擦眼泪用的不祥之物;送花时忌送菊花,因为菊花盛开的季节正是他们扫墓的时候送花的花枝、花朵应为单数。无论男士,女士都不得穿短裤、短裙或无袖衬衫到教堂或天主教博物馆参观。
你可能也喜欢:
历史悠久的商山四皓碑林园
细说:上帝身边的七大天使
古代人的“恶趣味”:三寸金莲的起源
中华文化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B、欧洲贵族“礼仪”,优雅和功利
↑↑文/谭峰
欧洲贵族起源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最初,骑士或贵族归属于国家的“武装力量”,他们效忠于自己国家的主权,通过与诸国之战来换取自己的土地。但在国家形成之后,既有暴力机关应用而生,贵族这一群体就逐步失去丧失了指挥调配军队的权力。
中世纪欧洲贵族雏形
在许多欧洲国家,贵族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礼仪的遵守上。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一直由贵族操持。即使是后来的“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王国”,也较为原始地保留“君主立宪制”,让贵族的地位和力量超越时空,焕发神奇。
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图表
文艺复兴以后,商业阶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思潮方兴未艾,阶级的裂变更是让封建王朝特有的“贵族阶层”撤离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欧洲贵族,还顽强地保留着自身的身份文化和生活方式,这被视为“欧洲贵族”区分与“庶民”的重要标尺。
礼仪的“贵族化”每个欧洲贵族都想让自身成为“根正苗红“的文化传承的“始祖”,于是他们就开始了“严于律己”的自我素养修炼之路。从奥黛丽·赫本所演绎的《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等影视作品就知道,欧洲贵族们运用事无巨细的礼节来锻造自己,并非源于对个体自律的”要求“,而是为了让个体的出类拔萃带动整个贵族阶层的生存动能。
《罗马假日》电影海报
其实,这也是贵族阶层在工业文明最早兴起于欧洲大陆时,适应贵族群体没落历史大势的反应,是一种功利主义式的时代抉择。
在欧洲贵族看来,个人的优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素质本身的优秀,比如一位贵族小姐既能在钢琴的黑白键中演绎经典旋律,又有熟知多国语言的才华,可以和多国青年才俊谈天说地,这属于个人层面上的优秀。
欧洲贵族的“宫廷风”
另一种优秀是跳出自身标准,巧妙地融入其他国家、其他人群的优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秀”其实更难实现。“好”与“坏”一旦进入到主观主义评判的体系中,就容易沦为没有固定标准的偏见和成见。
欧洲人想到了一个规范和约束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软性“规则体系,它就是“礼仪”。
通行证英文中的“礼仪”一词有四种常用的表达:courtesy、portocal、rite、etiquette。courtesy,强调人们言谈举止的“温良恭俭让”,类似于英国绅士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portocal,类似于国家间外交、国际法、军事领域中的“国际惯例”。rite,可直译为汉语的“仪式”,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中的“仪式”便可用该词来形容。
欧式宫廷下午茶
etiquette一词则侧重一整套礼仪和礼节的渊源和体系。etiquette,来源于法语,愿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也就是说进入法庭的人会持有一张通行证,在这张证件上写满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纪律和规范。久而久之,etiquette就演变为“国家之间乃至人际之间的通行证”。欧洲历史上所演化的一整套“礼仪规制”,就是etiquette一词中所蕴藏的内涵。
如果说个人的优质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偏见,那么贵族所拥有的礼仪,就是人人必须遵从的标准。虽然这种“标准”并不像法律条文那般极具硬性约束力,却以另外一种无可取代的形式衡量和规范着贵族群体间的关系,成为贵族由个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走入寻常百姓家欧洲贵族的自我修炼和自我认知,很大程度地表现在其对“礼”的营建和遵从,这逐渐影响到每个普通人,促使他们展现出对“礼仪”所展现出的超越中世纪的热忱。礼仪这一“通行证”也得以跨越贵族群体,走向芸芸众生。
《欧洲贵族:1400—1800》
美国文化学者罗杰·阿克斯特尔在其《世界礼仪大观》中提到,“礼仪可以使我们作为个人在为自己营造的生活中,能够和平地、有成效地与他人共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借助欧洲贵族所倡导的礼仪规制,在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散发出巨大的魅力。”欧洲贵族在历史的互动中所形成的极为考究的“用餐礼仪”,也成为人们请客、做客的基本遵循,在以下几个方面便可窥探一二。
●在选取赠送主人礼物方面,花是一个“禁忌”。因为每个欧洲国家对于花的理解,不尽相同。做工精良的巧克力和优质陈酿的葡萄酒,被视为“最佳礼物”。
●在进入或离开房间的时候,客人要与每个人(包括儿童)握手,以示足够的尊敬。
●进入房屋后,一定要问一下主人,是否应该脱鞋。
●男性客人要等待女主人先伸出手,才能握手。
●在看到最资深的人就餐之前,不要开始吃任何东西。
●就餐前,通常以类似法语“Bon appétit”(好胃口)开头。这个礼仪所传达的意义,类似于日语中的“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
●在大多数国家,用餐时不要将食物放在盘子上。例外情况一般发生在克罗地亚、意大利、葡萄牙和瑞典等国家。
●就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已是众所周知之事。很多人不知的是,就餐之后,客人还要将刀叉放置在盘子上,而叉子要放在刀上。
从敬重到功利礼仪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最早是基于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宗法关系而产生。《说文解字》中,“礼”被定位为“礼者,所以敬神致福也”。生产力的低下,让人类最先理解到的“礼仪”呈现出几分以崇敬而置换“福分”的宗教色彩,也从侧面反射出原始人类对“礼”朴素而功利的态度。
礼仪不仅是营造私人生活的调节剂,还在人类整个文明史中发挥着塑造文化、规范行为、教育感化的功用。
和原始社会的“礼”比起来,欧洲贵族之间的礼仪少了宗教色彩,多的是社会性的功能。欧洲贵族“礼仪”的繁复和杂冗显然不再彰显出人类对神的敬重,而演变为欧洲贵族群体自我构筑和自我识别的重要标尺。
《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一位欧洲“新贵族”
这意味着,欧洲贵族将“礼”从宗教层面上的神坛拉下,促使其融入百姓家。礼数不是束之高阁的金科玉律,它具有时代的解释权和领导权,是可以规范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宝藏秘籍。
欧洲贵族礼仪的不断丰富,使不同群体融合在一起的“门槛”被无形中提升。“通行证”的功用督促着人们跳出个人动物性的趣味尽快社会化的同时,也让礼仪的功利性特征更为凸显。
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与原始社会一样的社交角色,只是社交的对象从“天”变为了“人”。进入到21世纪的贵族已“稳住脚跟”,他们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符号。
那些曾引以为傲的“宫廷礼仪”早已摆脱了全盛时期的“繁复之美”,而简化为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从宗教式的“崇敬”到群体式的“遵循”,再到世俗化的解构,欧洲贵族一手打造的礼仪虽然极具优雅,却始终体现着礼仪亘古未变的固定属性——生存、适应与功利。
视野 · 深度 · 新识
带你发现“新大陆”,先点关注哦。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