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 促进文化蓬勃发展——祁连县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文章目录:


A、走进托茂人,祁连山下的托茂文化

↑↑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人数比较多,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中国也有一些未识别民族,可能人数没有那么多,但是文化传统还是有的,形成了独具匠心文化底蕴。本期的未识别民族带你去了解托茂人,了解祁连山下的托茂文化。


还想要了解》》西双版纳克木人是什么人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些头戴回族白顶帽,脚蹬蒙古族长靴,口说蒙古语、藏语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方言”,信仰伊斯兰教。自称“托茂”、“托茂家”,“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由于托茂人生活在莽原腹地,依靠内部通婚繁衍生息,罕与外界来往,所以充满了神秘色彩。

  说起托茂人,不能不提到马生林(青海省祁连县人,现任职青海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他首次以研究者的身份,举数年之力多次田野调查,终以论文的形式在国家核心期刊上正式宣布了托茂人的存在,也由此展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画卷,和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众说纷纭的托茂之意
  青海其他民族对这个神秘群落的称呼有:“托茂人”、“托茂家”、“托茂公家”,或以“茂”与“毛”同音而称为“托毛人”、“托毛人家”,他们亦自称“托茂”、“托茂家”。至于“托茂”之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称说:“托茂”是族称,“茂”指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之人,所以有“托茂才子”之说,是英勇无比的意思。
  译音说:“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又说是藏语“脱思麻”的另一译法。

  地名说:“托茂”是地名。由于青海蒙古族29旗—般都有俗称。所以,“托茂公”以此蒙旗所在地而得名。
  部落说:“托茂”是部落之名,故据所在部落“托茂公”而称其为“托茂人”。

  托茂人的四种源流说
  清帝命名说 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获胜,统辖新疆、中亚细亚等地时,由于当地人多信仰伊斯兰教,部分蒙古军受到影响,由信喇嘛教改信了伊斯兰教,并学习阿拉伯文字。成吉思汗挥师东进,占据青海西宁及环湖地区后,这部分人定居在今海晏县托勒、水峡和青海湟中县上五庄一带。清帝册封爵位时,以所在托茂公将他们称为托茂人。

  中亚细亚人、波斯人、色目人与蒙古族通婚说
  蒙古军西征时先后攻取了葱岭以西、黑河以东广大地区。那里的许多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及其他色目人随蒙古军迁徙东来。他们当中,有军士、工匠、商人和传教士,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人皆未携带家眷,这就使他们势必与蒙古族通婚。

  这样,他们既保留了原来的习俗和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同时也吸收了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经逐渐发展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托茂人。

B、提升文化软实力 促进文化蓬勃发展——祁连县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

祁连县文化事业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目标,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主动作为,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促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全县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至2016年底,文化事业费用支出为1523万元,以全县人口5.2万元计,人均事业支出为293元,超出目标任务53元。文化产业销售收入4187万元,同比增长28%,超出目标任务3个百分点,真正做到了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乡镇、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已全部完成,体育健身设施设备已发放到位并安装。实施了乡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工程,为9个村配发健身器材,落实了阿格尔、东措台、夏塘、地盘子等10个贫困村村级健身场地补助款30万元。国标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全县各乡镇、村实现全覆盖。积极争取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资金270万元,大力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程,搭建群众全民健身平台,我县2处大型体育场馆均面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实行免费低收费开放,夏季开放15个小时,冬季开放13个小时。并充分发挥场地功能,广泛开展健身操、太极拳、广场舞以及锅庄舞培训、全民健身培训、中小学生体能检测等活动。大力开展“两馆免费”开放工作,有效提升公民阅读积极性。目前,县域内设立的公共场所便民阅览点已达37处,读者浏览量达47000余人次。持续推进送电影、送图书、送文化下乡活动,受益群众24000余人。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持续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祁连赛段赛事、中国最美丽的草原——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全国露营大会、清真美食节、全国广场舞大赛青海赛区决赛、“走进藏区”大型文化活动、《大众摄影》祁连采风活动、摄影展、广场文化周活动、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和“迎新春大型惠民灯展”等活动,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同时,以“阿柔逗曲、郭米则柔、阿柔婚俗”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逐步形成自东而西、以点带面的历史人文和民风民俗景观带,不断丰富壮大以历史人文、民族宗教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以祁连传统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乡村优势,以“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为平台,各乡镇广泛开展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体育活动,“阿柔部落文化”、“清真美食文化”、“托茂人和达玉部落文化”、“民族射箭和郭米则柔”、“那达慕大会”等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赋予新内涵,增强了祁连文化旅游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美食品牌应运而生,为文化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催生出了以八宝镇为中心的清真美食品牌,以峨堡镇、默勒镇为中心的藏式餐饮文化,以阿柔乡、扎麻什乡为中心的“非遗”表演,文化产业经营户逐年上升,群众收入得以持续增长,文化旅游发展红利惠及城乡百姓。

打造文化新名片延伸文化产业链,组建祁连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祁连县文化影视传媒公司,研发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达十一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由原来的每年50万元增加至100万元。并积极争取省、州扶持资金达500万元,培育出了祁连黑河奇石文化产业公司、祁连县翠光宝玉石公司、祁连古琅民族文化石材开发有限公司、祁连山民族工艺品加工公司等有竞争力、上规模的文化企业和多家文化经营户,文化产品更加突出地域及民族特色,丰富了旅游商品市场,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