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国神秘的民族——白裤瑶(图)

文章目录:


A、白裤瑶的蜘蛛图腾来源

↑↑

  蜘蛛大家知道吧,女生最害怕的一种虫子,蜘蛛长得不够美观,所以一直都被嫌弃。不过看一下中国的民族文化宝典,你会惊奇的发现,瑶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保护蜘蛛。啊!蜘蛛还要保护,有点可怕。下面,小编为你揭晓白裤瑶的蜘蛛图腾来源,你就会明白一切了。

  白裤瑶人有保护蜘蛛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会轻易伤害蜘蛛。白裤瑶人祖先们知道蜘蛛结网捕食害虫的道理而加以保护吗?尚无史料。然而,却有蜘蛛相救瑶人而后教瑶人织布缝衣的传说,白裤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符号。所有民族历史皆是口传。

  相传瑶族人很早以前居住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以南。当时是苗众的一个小支系,隋唐时期瑶王“义勇”率领瑶族子民从“苗众”分离出来,自己在长江中下游开辟了一方天地,由于瑶王治理有方,瑶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狩猎耕种。天朝皇帝非常赞赏“义勇”,以“先有瑶瀛,后有朝臣”高度评价赞扬“义勇”并赐予他一枚方形印章,号令天下人们要以此为印信,免除白裤瑶的一切徭役,因此当时白裤瑶又被称作“莫役”。

  由于“义勇”的印信威力无穷,上至官府下至黎民百姓,只要看到印信,就如看到皇帝,一切难事都会迎刃而解,瑶民们的生活更加繁荣昌盛了,外族土司非常嫉妒“义勇”,一心想吞占瑶族人民的这方肥沃土地,更想拥有瑶王的这枚印信。于是土司唆使自己的儿子去接触瑶王的女儿,骗取了瑶王女儿的爱情,最后了成婚,并不断的取得了瑶王的信任。土司的儿子在一次瑶王熟睡时偷走了瑶王的印信带回交给了土司。土司见时机已成熟,就派兵侵占了瑶族的土地。瑶王想要召集族人,兴兵迎战,但是没有了印信,号令失去了威力,再也无法反抗土司的侵占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土地被外人侵占,而他们却被赶了出去。

  由于瑶族当时太兴旺,朝廷也担心有朝一日他们会反朝廷,于是趁着这个机会,朝廷也开始派兵镇压,上有官兵,下有土司。瑶族人逃亡到瑶山时,前有悬崖,后有追兵,走投无路之时,只好躲进一个山洞,立刻就有成千上万的蜘蛛在洞口织满了蜘蛛网,追兵和土司赶到洞口,不知瑶族人躲到了什么地方?有人说“可能躲在洞里?”有人回答说:“洞口都结了这么多蜘蛛网,不可能在。”他们没有找到瑶族人就返回去了。从那以后,瑶族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就地耕织,繁衍子孙于瑶山。

  自蜘蛛在山洞结网救了他们后,瑶族人就把蜘蛛当作保命之神来崇拜。如有人受了惊吓生病了,就找鬼师来“喊魂”。鬼师念经时一定要念到蜘蛛出现时,才会用树叶小心的包起蜘蛛带回病人身边,意为魂已招回,病人会很快康复的。小孩摔倒时,其母亲会念:“大舆鲁(瑶语)……大舆鲁……”瑶语“大舆”就是蜘蛛,就是灵魂,其表示的是让蜘蛛像救祖先一样,保护受惊吓的人有惊无险,平平安安!

  蜘蛛教瑶族人织布缝衣的传说也源于现今白裤瑶族服饰上的图腾,不分男女老幼,瑶族服饰上都绣有三到九个“米”字形的蜘蛛网,中央都绣上一个蜘蛛。传说白裤瑶族在到瑶山时依然穿的是兽皮和树叶,高山的寒冷气候使得许多人都生病死亡了。蜘蛛看到这一情景,于是派来了一只最能织网的蜘蛛下到人间,教会了白裤瑶女子纺纱,织布,制作衣物。于是瑶族才有了自己的民族服饰,穿在身上暖和了,生病的人也减少了。又得到了蜘蛛的又一次相救,瑶族人在瑶山才得以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于是白裤瑶人都很感激蜘蛛的每一次相救,都把蜘蛛视为神灵。到现在,瑶族人一样很供奉蜘蛛,不伤害蜘蛛。所以在瑶族的家庭里我们常会看到连绵的蜘蛛网。

  您可能还会喜欢:


  侗族文化大歌的重要价值
  侗族文化:侗戏的艺术特点
  侗族牛腿琴的来历传说
  最有特色的民间建筑:侗族风雨桥

B、探访我国神秘的民族——白裤瑶(图)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瑶族支系,名为白裤瑶。

白裤瑶,因其男子都穿着长刚及膝的白裤而得名,总人口约三万,主要聚居在南丹县的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当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峰丛地貌,海拔约800多米。村寨丛林密布,有许多古树、古藤和竹林。民居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和谐,是全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勤劳、勇敢、朴实的白裤瑶在这块石山地区世代居住生活,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对而言,白裤瑶村寨自然环境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保留着较多的民族文化元素。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族群”,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

在白裤瑶村寨里,随处可见白裤瑶的传统文化:染织文化别具匠心、风格鲜明,体现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特点;粮仓及干栏建筑等别有蕴味;铜鼓文化历史悠久,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铜鼓的典型代表;歌谣文化细腻丰富,内容涵盖面广。唱细话歌是男女交往的重要方式,独特的婚恋文化引人入胜。村寨附近的岩洞葬神秘悠远,是待解之谜,值得深入研究。砍牛送葬、铜鼓乐舞等丧葬风俗更是举世闻名,内涵深厚。白裤瑶社会组织中“油锅”(一个家族的聚合体),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3年,中国第一个瑶族博物馆、广西第一个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里湖乡怀里村蛮降屯建成。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白裤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又上了新的台阶。在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工作人员除了接待参观外,还组织成立了白裤瑶民俗风情表演队为游客表演,与怀里村小学联合开办了白裤瑶文化传承班,组织村里的老艺人来给学生们上课。村妇女主任何金秀是服饰项目的传承人,她来给学生们上服饰制作课,黎芳才上铜鼓课,传承班办得有声有色。

服饰文化

由于历史、环境等原因,白裤瑶的服饰保持着珍贵的原始性、生动的历史性和丰富的艺术性。

白裤瑶男装分为盛装和便装,成年男子均蓄发,用白、黑色长巾盘头。一般是用白色较多,黑色是比较讲究的。一般婚后包头,头巾长约1.5米,宽约6厘米,从额心部位向后包裹,在后脑交叉,盘入束好的长发,在前额两侧交叉卷紧。上身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胸前两侧各绣一个鸡仔花图案。裤子用白布做成,裤裆大而宽,长度刚过膝盖,下端渐窄,裤脚用黑布镶边。盛装的上衣外沿都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鸡仔花和米字纹图案。白裤的膝部刺绣有五条红色的花纹,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争斗时留下的血手印。白裤瑶衣服图案里,鸡仔花是主要纹饰,男女服装上都有,体现出对鸡的崇敬。

女子服饰有夏冬两种,成年女子蓄发盘髻,用黑布包头,从额心部位向后包裹,再用白布条前后裹紧,余下的白布条在前额一侧挽成蝴蝶状。夏装的上衣称为“褂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之间留出一段,供套头穿用。前面的布幅是一块纯色的黑布,后面的布幅用染、绣的手法做成各种图案。图案相传是瑶王留下的印章,长度刚到裙腰。下身四季着蓝色及膝的百褶裙,裙面用树汁画染成三组环形图案,裙边用红色无纺蚕丝片镶边。裙前在腰间系一块长方形的蓝边黑布,以遮挡百褶裙的接缝,也可起到美观的作用。

白裤瑶上衣和裙子都用粘膏画技术。准确地说应该称为树汁染或树浆染,非常独特。白裤瑶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经济,衣服都是自制。每年四月约在谷雨时种棉花,八九月份收获,棉花经轧棉籽后纺纱、跑纱、织布、染布、粘膏画、刺绣等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时间要一年才能做好一套服装。

白裤瑶服饰艺术历史悠久,制作精美,织染绣的传统技术高超多样,花色图案丰富多彩,蕴涵的文化古朴神秘,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白裤瑶服饰申报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里湖乡每年的春节都开展白裤瑶服饰制作比赛,白裤瑶妇女们非常高兴并积极参与,都把制作得最好的服装拿出来参赛,最后评出各个等级奖项。第一届的比赛中,村民罗建强的妻子获得了第一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