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汉中古老神秘的羌族文化!(连载1)
A、重放绽放光彩的羌族文化
↑↑ 许多的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预防的,有很多地区就是因为这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从而损失了许多的东西。钱财这些身外物我们暂且不提,但是就怕丢失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是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顽强生存下来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民族族姓记入甲骨文并始终保存最初族源的最古老民族,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茂县作为全国羌族最大的聚居区,是羌族文化传统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也是羌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地区,更是羌文化最古朴、最纯真和传承最完美的地方。
“中国古羌城”目标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羌文化核心展示基地,最终争取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羌城的策划和设计则是站在了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的、历史的高度,秉承“保护加传承”和“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着整体规划,整体开发,精品打造,一次成型的开发原则,是把羌城作为一项世界精品和一个世界级传世之作来打造,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羌族文化最古朴、最厚重和传承最系统的地区,茂县近年来加大非遗申报、传承、保护力度,加大了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普查和保护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现有《瓦尔俄足》、《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年》、《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羌戈大战》、《释比古唱经》、《羌族传统体育-推杆》、《羌族银饰锻造技艺》、《羌族传统编制技艺》、《羌族萨朗》、《羌族婚礼》、《转山会》、《羌族服饰》、《羌族多声部民歌》等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4项,建立了雅都、曲谷、白溪、黑虎、太平、三龙、永和、凤仪镇8个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以前,各个文化项目的传承人散居在全县各处,在生产生活的同时要苦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生活普遍贫苦。有些传承人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门心思赚钱糊口,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这样就难免就导致技艺生疏,同时,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维持生计方面,没有了传授徒弟的闲暇,这就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长此以往该门技艺就面临着失传。
现在,中国古羌城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所有的传承人和非遗项目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不仅解决好了传承人面临的困境,还让羌族非遗在这里绽放光彩。
搭建平台给传承人一个“家”
作为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时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在最现实的养家糊口问题面前就有不少人犹豫了,同时肩负传承千年古羌文化和养家糊口的重任让不少传承人迷茫过、矛盾过。
“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钻研其他的东西,我们现在把传承人请过来,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金,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使他们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专心钻研技艺,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羌文化”古羌城的负责人陈海元介绍说。
您可能还喜欢:
多姿多彩的水族饮食文化
水族农耕文明之体现:斗角舞
婚礼上的哈利舞的由来及特色
水书、端节、马尾绣,水族三宝
B、探秘汉中古老神秘的羌族文化!(连载1)
↑↑共同的历史记忆 ——《陕南羌族》序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 蒋惠莉
羌族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神农、大禹都是羌人,夏、商、周、秦等先朝,也都和羌族有着密不可分渊源。古代羌族部落支系众多,分布地域广阔。《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羌族从夏朝就开始大规模远距离地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迁徙进一步扩大了羌人的活动范围,也更广泛地传播了羌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羌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的独特而璀璨羌族文化,已深深印入人们的思想意识,隐涵在民俗文化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在中华文化的殿堂中,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羌民族文化这样引人入胜,勾人魂魄,诱人探寻,令人惊叹,散发着灿烂的光芒,映射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说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陕西的羌族历史从夏商时期开始,从炎黄开始,主要活动在陕南这块土地。陕南处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是川、陕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茶马古道、丝绸古道,也是秦王伐蜀古道、三国文化走廊,更是羌人南迁的必经之地。羌人在这里居留生息几千年,文化遗存丰厚,民居、饮食、服饰别具一格,信仰、婚丧、习俗与众不同。如傩艺,神秘而神奇,震撼人心;如民歌,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悦耳而悠扬。这对陕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陕南的风习,就是羌族风习,陕南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羌族文化特色。
历经几千年时光的汰洗,历经楚、蜀、陇、秦文化的演变更迭、交融渗透和战乱、灾荒的磨难,陕南的羌族文化留存至今,由于秦岭和巴山的南北阻隔,在这块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陕南羌族文化才得到较好的保存,有些原有风格保存还非常完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是不可多得的活态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陕南羌绣
遗憾的是,羌族的历史文化见诸史料记载的,大多只言片语,甚至语焉不详、零星杂乱,不成系统,要从中窥见羌族历史文化全貌,形同管中窥豹。要想全面了解陕南羌族文化,就更是难上加难。面对浩地史海,徒添几声叹息。特别是2008年5·12地震,原本就濒危的陕南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破坏,损失难以估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羌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抢救,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陕南灾情期间,专程视察了宁强等地羌文化保护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为陕南羌文化的保护与建设给予高度好评,有力地促进了陕南羌文化保护的力度推进了工作进度。三年来,通过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项目与传承人保护体系、建立数据库与数字博物馆等多项特殊举措羌族文化又重现光芒。
宁强羌族文化博览园
《陕南羌族》填补了陕西羌族历史文化艺术著述的空白,从陕南羌族历史和羌族人物、民俗宗教、婚嫁丧葬、饮食服饰、民居和民间工艺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大视角地介绍了陕南羌族,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
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身边不断有新的事物诞生,同时也在失去最珍贵的东西。珍贵,因为失去了就永不复返,成了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我们过去的影像,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的文化和传统,珍惜历史,珍惜旧的存在,珍惜我们的记忆。这也是应该从《陕南羌族》这部书背后读懂的吧。
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艺术,我们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下期预告:《陕南羌族》第一章节:史海遗踪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