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艾康|西行笔记59临夏,中国的麦加
A、令人叹为观止的撒拉族民歌
↑↑撒拉族民歌,与该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性格和劳动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撒拉族民歌的发展过程中,撒拉族除保留了本身的一些特点外,他民族文化对其歌唱风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撒拉族文化中有哪些民歌?一起来看下。
撒拉曲
有些民歌如《巴西古溜溜》据说是撒拉族先民带来的原始民歌。“巴西古溜溜”是撒拉族语译音,意思是圆圆的头,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情歌,用比兴手法,赞美心上人,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易于抒发感情。另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撒拉尔赛西布尕》、《皇上阿吾涅》等,它们都由很多独立意义的短诗组成,词汇优美,比喻生动。如:“撒拉塞西巴尕,巧手做口弦;阿娜红艳姑,巧舌弹口弦……!”演唱撒拉曲时,可以触景生情,即兴编词。
宴席曲
比较流行的撒拉宴席曲有《伊香儿玛秀儿》、《阿里玛》、《阿舅儿》、《撒赫斯》和称之为“亲家言”的《吾热赫苏斯》。《阿里玛》是赞美世居在这里的各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每一段歌词夸赞一个民族妇女的服饰,成为民俗学研究民族服饰的宝贵资料。
《撒赫斯》,撒拉语为哭婚调,是新娘出嫁时抒发苦衷等情感的一种悲歌,是对封建买卖婚姻的血泪控诉,正如歌中所唱的:“撒赫斯,我哭呀哭,青稞燕麦一块儿长,黑青稞熟了收回家,芒燕麦却撒在空地上。我头发未长长,我骨髓未长稠,把聘礼当成黄金接进门,把我当成瓦片抛出家……”
《吾热赫苏斯》是送新娘到男方家后向对方说的一种嘱托之言,在婚宴前由送亲的女方长者来完成,曲调悠扬,歌词意蕴深刻,生活面很广,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生动的比喻、贴切的说理,教导新婚夫妇要尊敬长辈;规劝人们对婚姻要严肃慎重;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嘱托亲家对“不明事理”的新娘多加爱护,言传身教。
花儿
撒拉“花儿”《孟达令》具有藏族“拉伊”(一种情歌)的旋律特点,显然是吸收了藏族民歌的因素。回族的宴席曲《莫奈何》、《马五哥》,藏族的民歌,汉族的俚歌小曲,象一股股清泉不断流入,丰富了撒拉曲。撒拉“花儿”也不例外,但又不失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孟达令》、《撒拉大令》、《三花草令》、《清水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等,高亢嘹亮,婉转抒情,节奏自由而不松散,再加用撒拉语衬句,和其它民族的花儿相比,独树一帜,别有风格。
儿歌
《送烟》:“烟儿,烟儿,那边去,那边有人哩,这边有狼哩。”比较流行的儿歌还有《兔儿呀兔儿》。
玉尔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等。
B、山水艾康|西行笔记59临夏,中国的麦加
↑↑本没打算去临夏市,看看地图想向西跨省直奔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但没发现有直达班车,便转向南去了临夏市,车多方便,刘家峡属于永靖县,临夏又是永靖县的上级地级州。
从刘家峡水库回来,在川南路路口有个中石油的加油站旁的佛教居士林的门前,我等车去临夏。没等来车,一个小伙开着私家车过来,告诉可以拼车,不过还要再等等人才能走。小伙是个回族人,精明能干的样子,后来才知道,在外闯荡多年,由于疫情原因,什么都不好干,从浙江回来半年了,这个活觉得还行,先干着。我看还没人来,怕要等很久,就要进那个佛教居士林看看,两个目的放水和喝水。他怕我不坐他车走,要了我的电话,说人到齐了给我打电话,我就进了院子。没一会儿,他就来了电话,说好了。这样我们就沿着公路向南驶入,一个小时后抵达临夏。
回族小伙把我放在了汽车西站,下午五点钟已经没有去青海循化的班车了。手机上查查似乎汽车南站有明早的班车,于是徒步去南站,顺路可以浏览下这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和风土民情,走大街穿小巷,人口密集,清真寺走不远就一处,大大小小的,真是能感到不同的异域气质。
临夏全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相传大禹曾在这里“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开始从这里的积石山疏浚黄河一直到河南洛阳的龙门,才得以最终汇入渤海,着实不易。这里世代生活居住着汉、回、东乡、撒拉、土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比半数以上,由于信奉古兰经,多为穆斯林,回坊与清真寺更是街头林立,据说仅市区清真寺就有八十多座,是中国西北回教圣地,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有着浓重的宗教特质。这里的清真寺有阿拉伯圆顶廊柱型和中国古典式两种建筑风格,可感受异域文化,又能看到其本土化特征,基本上每座清真寺的顶部都有一串“宝瓶”,高擎着一弯淡淡的新月,这是伊斯兰教神圣的象征。
走在临夏街头,精美的建筑和穆斯林男女独特服饰,白帽、长衫、盖头……常常给人错觉,好像自己已置身于遥远而神秘的阿拉伯。这里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壮观,届时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男子大清早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进清真寺参加聚礼,或选择郊外一宽阔场地聚礼,其场面空前。由于临夏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古丝绸之路南道“茶马互市”,其“临夏彩陶”、“葫芦雕刻”、“艺术砖雕”艺术被誉为临夏三绝,也是民歌“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多民族文化在这里高度融合。现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的国宝“彩陶王”就是古临夏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遗产。
随便钻进一家牛肉面馆,吃碗临夏的牛肉面,不知道这里的牛肉面算不算地道,由于饿吧,就加了两个鸡蛋。临夏美食很多,街边小店鳞次栉比,尤其是穆斯林的油炸食品,什么馓子、果果以及叫不上名的油炸食品和糕点,花色繁多,美味可口。徒步路过了红园、八坊十三巷和东公馆三处景点。红园和东公馆都已关门,八坊十三巷是横穿的,不过第二天上午,我原路返回西站时,终于参观了东公馆和红园。
长期以来,人们会把临夏回民称为“八坊人”,可见八坊十三巷这样的古街区影响久远。唐朝开始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成了有名的“八坊十三巷”,今天的临夏人又把它们修复开发,给这个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人文科教为一体古老街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穆斯林的生活画卷就在我们走走停停,游游逛逛中亲历与体验。
红园是临夏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木刻砖雕技艺精湛,建筑既有江南园林风格,又有高大恢宏的临夏地方民族特色,而饮誉西北。有词云:临夏好,最忆是红园。牡丹尽染红满院,亭阁卧波映栏杆,游人朝夕攀。它的旁边有红园广场和大拱北、国拱北伊斯兰教场所。
东公馆是马步芳其兄马步青宅邸,一九四五年落成,占地面积50多亩,院落呈“田”字型,是集西洋和中华传统于一身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其极尽奢华,为砖雕艺术集大成者,令人叹为观止。过庭影壁上的大型"江山图"最为引人,两边是字迹秀丽的隶书对联,上书"气度雍容开祀业宏基巍然簪缨门第,节麾焜耀备严疆重寄允矣磊落雄才"。这幅"江山图"下面刻着"芭蕉扇、葫芦、采蓝和笛子",惟妙惟肖,借八仙暗喻马步青当时官场失意。1949年8月22日解放临夏,王震将军将司令部驻扎于此。
我今晚住在南站跟前一家穆斯林宾馆,干净卫生,窗外的老街老巷,凌乱拥挤又嘈杂,但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烟火气,美中不足的是不知为什么这里不提供拖鞋?天黑了我出门去看那座离我住地不远的桥,我称之为“彩虹桥”,有液晶屏和霓虹游动的桥,只是我不知道当地百姓称之为什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