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是大脑以为中毒(如果有人说晕车症是一种类中毒表现怎么办)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经历:

好不容易逮上一个假期,匆匆忙忙地上了汽车,心想着远处的高山、流水、海滩和美食,结果却在车上经历了"生死煎熬"。刚坐上车还满心欢喜,没过多久就感觉老打哈欠,再接着肚子里似乎在翻江倒海,心跳在加速、额头在冒冷汗、嘴里口水密集....不适占领了我们,我们如同羔羊一般趴着....最后,随着“哇”的一声,爆发终于开始...

这是典型的晕车表现,医学上叫做晕动症,是由于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

除了晕车,人们还会有晕船、晕飞机、晕游戏、晕VR(虚拟现实)等等一系列运动感知异常表现。

中国是全世界晕动症高发区,约有80%的人都曾不同程度上有过该经历。晕动症很奇怪,可频发也可偶发,甚至可以只对某一项活动有反应,或过去有现在没有,或过去没有现在又有。

医学上对此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可以用一些药物来预防,但也只是预防而已,此外这些药物还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人为什么会得晕动症呢?简单概括就是以视觉系统感知到的运动信号和以感触觉感知到的运动信号出现不协调后的结果。

而人体一共有3套系统来帮助我们识别运动及空间位置,并以此建立平衡:视觉系统、耳部前庭觉系统和肌肉关节部的本体感觉系统。

眼睛何以觉察到运动

现在,人们都清楚,当外界事物由光线经角膜、晶状体等眼前部结构折射后,聚焦倒置投射到视网膜。

当外界的物像在视网膜上移动时,也就能看到物体的运动了。

但是,当我们的眼睛死死盯住运动的物体,是不是我们就无法觉察到运动了呢?

实际上我们还是可以觉察到运动。

事实上,此时有眼球相关的肌肉给大脑信号,让我们也能觉察到此时物体的运动。


总的来讲,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在运动,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像在视网膜上的移动;二是眼球相对于头的运动。

耳蜗前庭觉何以觉察运动?

眼睛觉察运动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

但是,如果说耳朵也可以觉察到运动,你是不是会觉得不可思议。

实际上,耳朵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觉察到空间位置等的运动改变。

耳朵里最重要的结构是耳蜗。

当声音由外耳廓进入耳道,可引起耳膜振动,而这份振动可由听小骨链,最终传递给耳蜗。

耳蜗是怎样一种结构呢?它长下图这模样,是不是有点蜗牛的意思。

如果我们将耳蜗横切开,它里面有着两个腔管。最上方的叫做前庭管、最下方的叫做鼓膜管,而中间这部分叫做膜质蜗管。

三个腔管里都充满了淋巴液。而最重要的部位就在膜质蜗管内,因为在其内有一种叫做长着纤毛的细胞(毛细胞)。

当振动传导至蜗管时,淋巴液的振动最终可引起毛细胞的摆动。

而毛细胞摆动之后,可引起细胞膜上电位发生改变,最终产生电流,而这份电流会顺着神经纤维传递给大脑。

如此大脑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但是,有意思地是,振动固然可以引起毛细胞摆动,人的头部方位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毛细胞的摆动。

所以,这部分关于运动的信息也能够被大脑所感知。于是,大脑就知道我们在运动了。

本体感觉觉察运动

除了视觉、前庭觉可以感知运动,有一种存在肌肉关节内的感受小体,也能感受到运动。

只不过它是因肌肉关节运动时为依据的。

人们在打篮球进行投球时,总会讲究“手感。好的手感可以帮助自己得分。

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手感“就是本体感觉的缘故。

本体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量化肌肉的收缩程度:是发力大了,还是发力小了,以及该往何方向以怎样的角度发送出去。

有的人可能会将其理解了“肌肉记忆”,其实只不过是本体感觉在起作用。

本体感觉感知运动,就是通过全身各处的肌肉、关节里的本体感觉感受器来获取这份信息,综合汇总的。

而人体有这么多肌肉和关节,而本体感觉感受器又是如此多,所以它能感知运动就不足奇怪了。

晕动症的产生

晕车、晕船、晕机等晕动症的产生,是因为这几个感知运动的系统相互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

当人坐在车里,眼睛看着的是车内的环境,但是,车是在往前开动的。

于是,眼睛告诉大脑:我们是在静止的;但是,前庭觉的耳蜗毛细胞却在说:我们正在往某个方向在运动。

大脑这个总司令开始犯难了:我到底该听谁呢?莫非身体出现问题了?

大脑在记忆库里努力翻找,最终锁定一种危急现象:中毒!

人在中毒时,才会出现两条感知运动系统不协调一致的情况。

于是,我们开始产生恶心、呕吐、头晕等表现,这是大脑在帮我们吐出胃肠吃下的“剧毒”之物。

但是,大脑显然不知道,我们根本就没有中毒,只不过是因为这两条系统出现了不一致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种关于晕动症的机制假说,但是,这种假说还是具有相当说服力的。

人们如果要减轻晕动症的症状时,应该尽量避免用眼睛去看静止的东西。

比如,不要在车上、船上等玩手机,或看车内饰,多把眼睛盯着窗外的移动的物品,这样可以减缓症状。

当然,也可以闭眼!

此外,尽量固定身体、减少颠簸,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症状。

当然,人们也可以在上车前准备一些晕车药或晕车贴之类的。这些药物其实一种神经阻滞剂,它们可以使上述系统在感知运动时,变得迟钝,以此来避免”不协调“的情况。

但是,这些药物不建议长期使用,因为副作用还是比较大的。而如果是长期需要出差的人,对此就要额外注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