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人“身怀绝技”,三台摄像机都找不出破绽,至今不收徒弟
A、岁月不饶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盘点
↑↑在曾经的大街小巷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民间艺人们的独特表演,糖画,以及小人都是那时候的小孩子们为数不多的零食加玩具。这些传统现如今也是随着科技的发达渐渐消失。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了解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傩技:
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
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红的铁犁上划过,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
B、76岁老人“身怀绝技”,三台摄像机都找不出破绽,至今不收徒弟
↑↑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我国孕育了灿烂而辉煌的传统艺术。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字正腔圆的京剧、巧夺天工的剪纸、精美绝伦的陶瓷,种类繁多的传统艺术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日渐式微的杂耍艺术。摸爬滚打穿顶扛,飞车蹦跳舞刀枪,杂技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诙谐幽默的表演、拍案叫绝的绝技,体现出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底色。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饱经沧桑,可以说杂技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色彩。
老北京,天桥下,五味的人生。这里是杂技艺人的露天大舞台,更是俗世奇人的竞技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背后却是不分寒暑的苦练。三个棉球,两个瓷碗,被誉为“鬼手”的王宝合在三台摄像机下不露丝毫破绽,他究竟是人是鬼?
一、子承父业,立志成为武学大师清末民初,老北京天桥地区遍布茶馆酒楼,俨然一个娱乐中心。各路身怀绝技的奇人在这里献艺,赚点赏钱养家糊口。常言道,光说不练假把式,杂技艺人可不像一般演员,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那得有真功夫。否则,同样贫苦的老百姓哪舍得掏出兜里的铜板。
王宝合出生于一个杂技世家,爷爷是北京天桥下大名鼎鼎的“卸锁王”。然而,对于王家来说,王宝合的出生可并不是什么大喜事,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养活一个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天桥是个竞技场,你有绝活,人家也有绝活。这时候,比的就是谁的绝活更绝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王宝合从小就尝尽了人间疾苦,父亲王福寿为了将绝技传承下去,更为了让儿子有点糊口的本事,儿子才6岁就开始锻炼他。
正所谓,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王宝合没有别的选择,小小年纪就开始苦练杂技。子承父业,传承绝活看似是一条光明大道,但是放在杂技这一行,即使天资过人,后天也得勤学苦练,方能成就真功夫。
6岁的王宝合遗传了爷爷和父亲的基因,身体骨骼异于常人。为了练成王家的祖传绝活,王宝合每日必须在草药桶里面泡上几个时辰,天寒地冻的冬天亦是如此。与此同时,王福寿还将儿子的骨头“弄折”,期望儿子早日练成缩骨功。
总而言之,不论风吹日晒,刮风下雨,王宝合都坚持在露天场所练功,他晚年甚至因此落下了风湿病。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王宝合终于练成了祖传的卸锁功,也就是俗话说的缩骨功。不仅如此,王宝合还有两大绝活——三仙归洞和深喉纫针,同样令人瞠目结舌。
二、走南闯北,三大绝技惊艳世人练成绝活以后,王宝合便跟随父亲在天桥下表演,这一演,便是49年。如此惊为天人的绝活,小小年纪的王宝合总是能吸引许多人驻足观看。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即使练成绝活以后,王宝合也不曾懈怠过,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练习基本功。
1999年,王宝合跟随艺术团前往香港演出。在九龙艺术中心,王宝合的表演令全场为之轰动。时任香港特区首长的董建华先生看完表演后连连称赞,称王宝合为“鬼手王”,各大新闻媒体也争先恐后,纷纷报道王宝合的绝活。
三个棉球、两个瓷碗、一根筷子,在王宝合的手下玩得出神入化。在场的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总是猜不中棉球的去向。“仙气”一吹,瓷碗一摊,三仙归洞,棉球就这么在观众的眼皮子底下游走。“鬼手”果然不是浪得虚名的,如此快的手速来自于王宝合超乎常人的勤奋。
王宝合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缩骨功”,一件三岁小孩穿的衣服,王宝合扎紧腰带,“仙骨一缩”,内脏下移,关节错位,他不仅能轻松穿上,还能塞下数个啤酒瓶。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游刃有余的表演的背后是王宝合经年累月的苦练。
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厅里面,身材瘦小的王宝合给贵宾们演了一段又一段,掌声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同年,王宝合被评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荣誉虽高,但是王宝合深知他肩负着传承老祖宗绝活的重担。
2008年开始,王宝合作为河北省吴桥杂技传承人,经常参加招商投资活动。可以说在招商引资方面王宝合功不可没,不仅传播了传统艺术,也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实际生活中,王宝合过得十分勤俭朴素,表演时总是穿着老伴花15块钱做的衣服。
三、退出江湖,一身绝技却后继无人王宝合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人,这里被誉为“杂技之乡”。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这里的人们可以说是被“逼上梁山”,才练就了一身的绝活,只为在乱世中能有一口饭吃。
2004年,王宝合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通过电视给全国人民表演他的绝活。节目组给王宝合老人设置了一个挑战,就是用三台高速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实时拍摄王宝合的表演过程,以揭开“三仙归洞”的秘密。
不过,遗憾的是,即使是在高速摄影机下面,王宝合的表演仍然毫无破绽。这也正说明王宝合手速之快,“鬼手”之称当之无愧。目前“三仙归洞”已经后继有人,但是缩骨功和深喉纫针却面临着失传的窘境。每次一提到传人的事情,王宝合都能无奈的摇摇头,深表遗憾。
王宝合老人告诉我们,杂耍卖艺,三分靠技术,七分靠口才。他的表演之所精湛绝妙,都是几十年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表演中实打实练出来的。尽管儿子已经得到他的真传,技艺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在和观众交流方面还差了点火候。
岁月不饶人,如今王宝合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以前了。就在最近的一次表演中,王宝合输给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全国绳索逃脱挑战赛的冠军,希望能和缩骨功唯一传人切磋切磋。尽管,王宝合老人稍逊一筹,但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宝合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赞叹。
杂技靠高度危险的技巧,博取观众的掌声。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杂技艺术的传承相比其他传统艺术要难得多。其实,王宝合的心愿也很简单,那就是将老祖宗的绝活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小结:如今,王宝合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徒弟,只因这些绝活的门槛太高。各大媒体也常问到这个问题,甚至有人认为是学费太高了,面对这些质疑,王宝合老人只好无奈地感叹道:“时代不同了”。
是啊,时代不同了,在新兴的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传统艺术日渐式微,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与王宝合一样,许多传统艺人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中国民间技艺不仅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炎黄子孙情感交流的纽带,维系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民间技艺世代相传,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说传承民间技艺,我们责无旁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