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年到843年,“罗马叛徒”利奥三世算计查理大帝,促成欧洲一统

文章目录:


A、详解世界十大传奇帝王---《查理曼大帝》

↑↑

  世界可以发展成现在这样,单单凭借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都是完不成的,从古至今立下汗马功劳的帝王数不胜数,今天就先了解一下最负盛名的十大传奇帝王吧!赫赫有名的十大传奇帝王之一---查理曼大帝。接下来就让民族文化来为大家介绍这位传奇帝王,一起来看看吧!

  741年查尔斯大概出生在亚琛市的附近,该市后来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亲是矮子丕平,他的祖父是伟大的法兰克领袖查尔斯·马特尔。马特尔在732年夺取了图尔战斗的胜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兰西的行动计划。751年丕平宣称自己为法兰克国王,从而结束了昏庸无能的梅罗文加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新王朝,今称加洛林王朝,是根据查理曼的名字命名的。768年丕平驾崩,法兰克王国被查尔斯和他的弟弟卡洛曼两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这对查尔斯和法兰克的统一来说却是幸运降临,使二十九岁的查尔斯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君主,该王国当时已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个人影响
  其主要功绩有:
  1、征服欧洲
  2、完善生产组织
  3、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4、政权与教会的结合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历史评价
  假如查理曼确实成功地完成了西欧的统一,那么这种统一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查理死后还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国就崩溃了,而且随后从未得到恢复。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目前的边界实际上与查理曼或路易都毫无关系。意大利的北部边界基本上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地理边界相吻合。法德边界基本上是沿一条语言边界,而这条语言边界反过来又大体上与旧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相吻合。
  说服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或印度人相信查理曼近乎同秦始皇、成吉思汗或阿育王这样的人物一样重要。实际上如果把查理曼与中国的隋文帝相比,似乎就很容易看出中国皇帝是两者中比较重要的人物。隋文帝实现的中国统一有一种持久的影响,而查理曼对西欧的统一几乎还没有持续到一代人的时间。虽然查理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欧洲人估计得过高,但是他的短期影响当然是巨大的。他毁灭了伦巴第和阿瓦尔两个国家,征服了萨克森,许多人在他发动的战争中丧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时期。

B、768年到843年,“罗马叛徒”利奥三世算计查理大帝,促成欧洲一统

↑↑

时局越是多艰,愚民越乐意于相信宗教的力量而非出于人自身的理性。

这也是为什么在东汉末年发生关中大旱的时候,汉中的五斗米教迅速崛起的原因。类似的情况还有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崛起,宋元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盛等等。

这个规则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甚至到了现代社会也时有发生,比如战后的日本和今天的韩国。

法兰克王国随着小丕平的篡位,进而完成了从墨洛温王朝到卡罗林王朝的更替。王朝的更替又往往伴随着权力体系的崩溃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愚民对于中央的信任是不稳定的,这也使得宗教力量可以迅速膨胀。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克洛维曾经为了维护和强化王权,将天主教派引入了法兰克王国。他的初心是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笼络民心,但他小看了愚民在乱世时加倍放大的对精神信仰的需求。

于是天主教很快便席卷全国,没过多少年,这个本来信仰多神教,王权至上的国家,就自下而上地成为了神权的精神傀儡。

公元768年,新任的法兰克国王查理登基,这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查理大帝。

今日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全世界,人们都对查理国王的成就感到惊叹。不过在细说其成就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名有着日耳曼血统的欧洲帝王,终其一生都在为弘扬基督教而鞠躬尽瘁。

可以说,查理国王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弘扬基督教过程中顺便完成的。

查理国王的手段是软硬兼施的。一边他可以训练出强大的军队,然后派他们用火与剑将阿拉伯人赶出西班牙,顺便强迫一路上的日耳曼异教徒皈依基督教。另一边他又可以和罗马教廷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著书建学的方式,从文教层面教化欧洲人信仰基督。

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比较,查理国王在战争和征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是要远高于其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毕竟从法兰克人建立法兰克王国,再从法兰克王国传承到查理国王,法兰克人进入“文明时代”并没有多久,属于蛮族的习性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保留在他们的血液里。

在查理国王的一生中,他镇压过阿基坦人,消灭了伦巴德王国,将威尼西亚、伊斯特利亚、达尔马提亚和科西嘉等地并入王国疆域。

他来来回回锤了萨克森人18次,最终把萨克森人的脸面按在了地面上。此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颇具韧性的巴伐利亚人,也在查理大帝的火与剑面前被迫皈依了基督教。

公元795年,教皇哈德良(又译阿德里安)一世去世,接任教皇宝座的是利奥三世,这个“小插曲”在几年后深远地影响了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

权力与利益永远是捆绑在一起的,宗教信仰可以用来控制民众,影响世人,也就天然地具有权力,所以也就天然地有利可图。

事实上,教皇的选举也并非如教徒们渲染的那般“超凡脱俗”,似乎每一任教皇都是崇高且伟大的。比如利奥三世的上位,就充满了龃龉。

哈德良一世在位期间,欧洲大陆上一片纷争。法兰克人重新崛起,各方势力相互摩擦,残破的罗马世界也动荡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教皇哈德良一世作为宗教领袖,和众多罗马贵族构筑了一张罗马世界的利益关系网。

众多贵族成为了坚定的“哈德良派”,他们“尊重传统”,也“尊重教皇”,但归根结底还是“尊重利益”。

人生而趋利,“哈德良派”贵族的做法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出现在了哈德良一世死后。“哈德良派”内部不同的贵族团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哈德良派”继承人进行支持,结果就是在谁来当下一任教皇的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共识。

这个时候政治天分远高于宗教虔诚的利奥三世冒了出来,他通过在诸多势力之间的斡旋,险之又险地在公元795年登上了教皇的宝座。

但很快贵族们发现,这个新教皇不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半吊子”,他不会完全地站队,也就使得不论哪派的贵族都无法彻底地获得他们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

结果就是在公元799年的时候,贵族们掀起一场“叛乱”,将利奥三世赶下了台,并宣布废黜他,随后将他软禁。

利奥三世是一个非常鸡贼的人,表面上他先服软,对反对派恭恭敬敬。等到反对派稍微放松警惕,他就迅速越狱逃亡。

逃到哪儿去?查理的法兰克王国。

查理对利奥三世的到来是非常开心的,因为此时他正巧在思考如何让自己和法兰克王国的影响力在欧洲大陆上更进一步。于是他告诉利奥三世:“我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我的天职便是用手中的武力保护教会,而你的天职则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

老政治家利奥三世当然明白查理的意思,于是应和了他。接着查理便派出一支精锐的军队,以评议委员会的名义护送利奥三世回到罗马。

等他们抵达罗马,军人们便立即奉查理的命令,宣布此前反对利奥三世的贵族和教士所提出的一切指控都不成立,如果有人反对,便被法兰克人驱逐出城。但即便如此,利奥三世依然掌控不了局面,罗马城中反对利奥三世的浪潮此起彼伏。

当然,根据后来利奥三世的所作所为,也许此时的利奥三世并不是不能控制罗马城,他很有可能是在下一盘大棋。

公元800年11月,由于罗马城的情况一直无法稳定,查理干脆亲自率领大军来到了罗马。他先是公开表示了自己对利奥三世的支持,接着又胁迫所有的主教和贵族承认利奥三世教皇地位的合法性。

这时候的查理几乎是志得意满的,因为这就是一场西方版的“挟天子而令不臣”,只不过相比起东方更加信奉王权而言,西方世界更加信奉神权罢了。

如今被基督教世界所公认的最高精神领袖,基督教天主教派的教宗,都可以算是查理一手扶植的,查理国王在西方世界的威望可想而知。

查理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成为“罗马人的皇帝”,但是他希望可以先取得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同意。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不但可以视作拜占庭帝国对法兰克王国国家力量的承认,或者干脆说是“服软”,更可以充分获得欧洲人一直非常尊重的“正统性”。

可别忘了,法兰克人本身有着浓郁的日耳曼人血统,原本信仰的可不是基督教。

但是查理还没来得及迫使拜占庭帝国“屈服”,就被利奥三世“算计”了。

公元800年12月25日,圣诞夜。就在查理国王出现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做圣诞弥撒的时候,利奥三世突然摸出一顶金冠,盖在了查理国王的头顶上,并宣布从此查理国王就是“罗马人的皇帝”了。

这一举动直接让查理国王的世俗地位往上抬了一大截,因为从此他不但是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也是罗马国家原则上的最高代表,更是罗马教会的保护者。

利奥三世通过这种方式彻底稳固了自己的教皇地位,同时也使得罗马教廷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最重要的是罗马人认为利奥三世用这种方式,在精神上彻底驯服了蛮族人。

尽管查理国王此时由于利奥三世的“阴谋”而并未能取得他希望里的“完胜”,但是由于法兰克王国成功的扩张结果,以及罗马教廷的支持,查理国王荣获了一个全新的高级称号,即“欧洲统治者”。

而随着查理国王的加冕,他的身份也从“王”,变成了“皇帝”,他的法兰克王国,也自动获得了“罗马帝国”的称号。因此,查理国王也就升级成了“大帝”或者说“查理曼”。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曼”本身在法语语系中应当对应“mangen”,即“伟大者”。一说有日耳曼语境中“王之称号”的意思,另一说这个词就是后缀性质的荣誉称号。所以“查理曼”其实就是“查理大帝”的意思,因此“查理曼大帝”这个词是错误的。

另外就是关于“罗马帝国”的问题。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这也意味着罗马共和制度的终结,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代。

此时的罗马帝国指的就是以罗马城为中心的那一圈罗马人的地皮。

一百多年后的图拉真皇帝时代,罗马帝国随着接连不断地扩张使得疆域达到顶峰,北起不列颠,西至西班牙,南达北非,东至幼发拉底河,皆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地中海也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

从此以后,罗马帝国的概念实际上发生了更进一步的变化,即“文化意义高于地理意义”。对比我国历史,就类似于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中国那片地方,在那片地方上还可以细分成“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一样。

只不过欧洲历史上由于错综复杂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没有出现过像东方王朝一样大一统的一家一姓式的帝国,他们的历史更替始终都有股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味儿,小王国更替不断,但名义上大家都属于周朝一样。

欧洲的民族问题是每一个“欧洲征服者”都绕不开的问题,不同部族民之间的习俗和信仰差异决定了帝国内部总会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此前墨洛温王朝的开创者克洛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在国家内部引入基督教,从而从宗教信仰方面为王国内的所有臣民寻找一个共同点,进而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王朝稳固。

查理大帝相比起克洛维而言,做得更深一点。除了依然贯彻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全力将日耳曼世界的信仰和罗马世界的信仰融合起来以外,查理大帝还改革了国家的行政制度,用“郡”和“区”的划分方式取代之前已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不世袭的伯爵,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很多西方的架空文学作品,都喜欢描写几个“X郡伯爵”的原因。

王室设立了国王使者这一职位,他们被不断地派往地方进行巡查,监督地方行政,同时防止伯爵爵位的世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了。

除此之外,查理大帝还在帝国境内正式确立和推行采邑制度。采邑制度的核心是,臣属对主人提供租税和服兵役,主人对臣属提供保护和给予生活资料。采邑制度的好处是建立了有利于王朝统治的金字塔形的等级制,便于王朝的管理。

但采邑制度也有其天然漏洞,即一旦中央的力量陷入衰落,下层的采邑地区很容易变成实质上的独立王国。这个道理和我国西周灭国之后,东周先后陷入春秋和战国两大诸侯割据时期是一样的。

查理大帝死后,采邑制度的弊端便迅速地显现出来。莱茵河西岸的法兰克人依然以查理大帝设定好的节奏,加速罗马化,摆脱日耳曼“蛮族的气息”。而莱茵河东岸的法兰克人则掀起了一股“部落融合热”。

最终就形成了讲罗曼语(主要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的西法兰克人和讲部族民语(其实就是早期的德语)的东法兰克人。

随着东西法兰克人的分化,欧洲历史即将迎来下一次大转折。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