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入伏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

导语: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道

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小暑节气到了,将进入一年当中雷暴最多的季节,相比夏至节气,温度更高,湿度更大。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只是季夏的开始,虽然阳光强烈,有些地方温度也很高,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不过,小暑到了,三伏天就在眼前了。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其中,头伏从7月11日开始到7月20日结束,共计10天,中伏从7月21日开始到8月9日结束,共计20天,末伏从8月10日开始到8月19日结束,共计10天。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个特点。其中,有2个算是好消息,1个算是坏消息,怎么回事呢?来具体看一下

一、中伏20天

中伏,是整个三伏天中的第二伏,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这段时间。

但是,由于每年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不同,中伏的天数也会有长有短。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例如,2022年中伏是20天,而2025年中伏就是10天。从这些年来来看,中伏20天出现的时候更多一些。

夏至四庚数中伏”,今年由于夏至当天就是庚日,庚日提前了,所以,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往后数10天,发现来没有到立秋,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说法。因此,今年中伏要延长一个庚日,好让末伏出现在立秋之后,这样才能和热天相匹配上。

总之,今年中伏是20天,是个加长版的中伏,从而今年也是加长版的三伏天,共计40天。

二、今年是“母伏”

民间俗语“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意思是说,公非常酷热,母伏也热,但相对于公伏来说要凉爽一些。所以,在民间还有“公伏凶,母伏爽”的民谚。

那么,什么是公伏母伏呢?

古人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把单数看作“阳”,把双数看作“阴”。这里面说的单数,指的是入伏那天的农历日期,并且,阳对应的是“公”,阴对应的是“母”。

今年时公历7月11日入伏,这天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二十四是双数,显然是母伏。

在民间还有 “公伏热,母伏闷”,“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等农谚。意思是说,公伏比较炎热,容易发生旱情,母伏雨水充足,相对凉爽一些。

三、处暑出伏后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一到,酷热的天气就彻底没了,又被称为“出暑”。

处暑一般在每年的公历8月22-24日交节,此时,西太平洋的台风很活跃,要严防台风灾害,以免发生倒伏。

在在民间有“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民谚。大意是说,处暑在出伏前交节了,说明冷空气提前来了,是灾年景。相反,处暑在出伏之后交节,粮食会获得丰收。

今年处暑是在公历8月23日交节,而出伏是8月20日,显示是“处暑出伏后了”,按古人总结的经验,粮食会获得丰收。

不过, 农谚离我们太过久远了,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都不一样了。但是,农谚毕竟是古人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晶,必然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还是可以简单作为参考的。

对此,大家咋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