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是善良吗(耿直是好事还是坏事)

汉昭帝画像

01

大汉朝昭帝年间,大将军霍光主持政务。

前此经与左将军上官桀权斗,霍光胜出,大权独揽,更加小心谨慎。

所有要拜见霍光的小吏百姓,都要赤膊上身,解除刀剑,由两个卫士挟持着,才能见到他。

大臣丙吉推荐儒生萧望之、王仲翁为官,必须经过脱衣检验这一关。

萧望之坚决不肯脱衣求见,当即要告辞:“我不见大将军可以了吧?”

卫士拉住不让走,吵了起来,在内庭的霍光听到了,叫卫士不要勉强,让萧望之进来。

萧望之说:“将军您辅佐幼主,用道德教化天下;有志之士都伸长脖子,垫高脚跟愿意为国效劳。现在士人要见到您,居然要赤膊求见,这可不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做法!”

于是,霍光把王仲翁这批人全部任命为自己的属官,就把萧望之一个人晾在一边不理。

有能耐,你就歇着吧!

萧望之做了小苑东门的看守。

02

三年过去了。

春和日丽的一天,轻车肥马,侍从成群的王仲翁经过东门,看到了萧望之,得意洋洋地问:

“你不肯遵循常规,怎么现在还在看门呢?”

萧望之仰面看着天,淡淡地答:“人各有志。”

运气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又过了几年,萧望之的弟弟犯了事,牵连到他,这一回连看门人也当不了,卷铺盖回家。

萧望之在京城太学十几年,算是熟读经史的治学大儒,京城里响当当的一个人物,居然混不下去,要打道回府。

说多狼狈就多狼狈。

但他硬是坚持着,不肯向霍光低头。

大臣魏相出头,聘用萧望之为自己的属官,终于留在了京城。

03

汉昭帝年纪轻轻去世,霍光为首的大臣先是拥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为帝,又以刘贺“荒淫”无度,废掉了他。

武帝晚年巫蛊之事,杀掉了卫太子,太子留下个孙子,号称“皇曾孙”刘病已,流落民间。

在大臣丙吉的全力帮助下,刘病已已经长成十八岁的青年。

于是丙吉提议,霍光首肯,立刘病已为帝,就是汉宣帝。

霍光秉政多年,大权在手,宣帝非常忌惮他。

霍光

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风光一世的霍光去世,朝廷给了很高的荣誉,他的子侄霍山、霍显等依旧是大官,中宫皇后还是霍光的女儿。

宣帝在民间时就听说过霍家独大的事,所以一亲政就有搞掉霍家的意思。

地节三年(前66年),长安下了一场冰雹,这种天灾,一般预示着是政绩上有漏洞,老天降下的昭示。

萧望之上书,表示这是因为强枝弱干,一姓独大的原因。

显然是针对霍家的!

宣帝早就听说过萧望之的大名,说道:“这个人是东海萧生吧?让他大胆地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大力提拔萧望之,一年内接连升官三次,任二千石部级大官!

这是个明显的信号,皇帝对霍家不满意了!

次年七月,霍氏被灭,霍皇后被废,标志着汉宣帝终于重掌大权。

萧望之成为宣帝倚重的大臣之一。

04

宣帝很看重萧望之,有本事,有学问,是朝廷要用的大材,但历练不够,就把他任命为平原太守。

到基层去锻炼是官员成长的重要途径嘛!

老萧想的是留在京城,不离开政治中心,才是发展的正道!上书表态,皇帝就把他留下来,不久再次任命为左冯翊。

左冯翊是拱卫京城的三辅之一。

汉朝把京城附近地区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区,相当于管理一个郡。

三辅地区繁荣而用敏感,即要处理地方政务,又靠近京城,显贵人物众多。

萧望之不是想留在京城吗?这不两全齐美?

宣帝特别派人解释:“治理地方的政绩,是每个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派你去左冯翊,并不是你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看来萧望之的脾气,宣帝清楚的很,于是他才放下身段。

这一年是公元前64年,老萧50出头,正年富力强。

果然不负众望,治理左冯翊三年,地方井井有条,政通人和,百姓安宁,京师都传颂萧望之工作杰出,人才卓越。

宣帝神爵元年(前61)调回中央工作,任大鸿胪,九卿之一,略等同于外交部长。

二年之后,更上一层楼,任御史大夫,成为大汉朝丞相、太尉之后的第三把手。

有专门的御史大夫办公府和属官三百四十一名,负责监察百官。

因为头一个炮轰权臣霍家,深受汉宣帝信任的萧望之,威风八面,到了人生高光时刻。

05

萧望之认为,为政之道,首先是教化百姓,让他们向善从良。

元康二年(前64),发生的一场争辩正是老萧该思想的体现。

这一年,汉军进攻西羌,西北部后勤粮草供应很吃力。

大臣张敞提议:可以让不是重罪的人向西北八郡缴纳粮食,用来赎罪减刑,就可以解决西北用粮问题。

萧望之坚决反对:让百姓缴粮赎罪,有钱人就活了,贫困者还是死,这不是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吗?只要有钱就可以赎父亲的罪过,儿子们没钱也会铤而走险,干非法的勾当。这不是活一个人,却杀了十个人吗?

完全违背了陛下教化百姓的目标嘛!

张敞的提议黄了。

老萧的理论用在战争上,也是讲道德高尚第一。

宣帝五凤年间,虽然匈奴已经向大汉称臣,但并不诚心臣服。

刚好匈奴发生内讧,几个实力派互砍,大乱。

不少将军大臣都说要乘机灭掉这个多年的强敌。

萧望之站出来反对:君子崇尚不讨伐有丧乱的国家,要用合适的道德感化诸侯。匈奴单于称臣和亲,如今被叛臣所杀,如果我们派大军征讨,正是乘人之危嘛!

最好的办法,是派军队帮助正统首领恢复单于的位置,将来他们必定会称臣服从大汉!

宣帝同意,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安定了匈奴国内。

呼韩邪单于

萧望之就是这样推行以德服人的儒家大臣。

实际生活中,却不讲以德服人,相反傲慢的很。

当初推荐萧望之的丙吉,后来做了宰相。

丙吉的属官就告萧望之的状:

“宰相生病,身为御史大夫的萧望之却不去看望。庭院里碰上了,就和宰相平行,还说:'您年纪是大了点,可也没有我父亲年纪大嘛!'”

宣帝困苦时,丙吉救过他的命哟!

萧望之不尊敬丙吉,宣帝很不高兴。

丙吉

萧望之终于失宠,被免去御史大夫,去担任太子的老师太傅。

但宣帝病危时,还是把老萧请来,和几个重臣受遗诏辅政。

太子继位,是为汉元帝,老萧为前将军,更加权重。

06

萧望之耿直孤介,一身傲气,大臣们之间,并没有多少人是他的朋友。

汉元帝信任的太监石显、弘恭等,与萧望之不和,决心搞掉他。

刚好一件政事牵扯到萧望之,萧望之的儿子上书,替自己的父亲申诉。

石显趁机对皇帝说:“萧望之派自己的儿子上书,把过错推给陛下,丧失了大臣的的体统!大不敬!请陛下允许逮捕他审询。”

极为普通的一件事,却被石显上纲上线了。

元帝还算了解老萧:“萧太傅为人刚直,怎么肯同意官吏逮捕自己?”

石显说:“人性都是怕死的,只是问几个问题,不会出事的。”

骗了元帝的同意,石显立即派军警包围了萧望之的宅子。

汉朝大臣有个传统,不愿意到监狱去受审,萧望之的硬脾气更是如此,便想自杀。

萧妻劝他这可能不是皇帝的意思,你去见一下官吏又能怎么样?

萧望之转身问身边的学生朱云,怎么看?

小朱完全支持守节抗命。

于是老萧叹道:“我出将入相,年过六十,还要到狱中苟活吗?”

对朱云说:“去把药拿来,不要误了我的事!”

居然就喝下毒药自杀了!

事情变成这样,汉元帝震惊了:“果然害死了我的好老师!”

流泪罢食,怒责石显等人,当事人都脱下帽子,长跪在地。

追封萧家长子为关内侯,以示安慰。

07

政治斗争从来是残酷的。

当年,萧望之整其他人时,一样手不软。

大臣韩延寿治理东郡非常成功,全国考察第一,后来接替萧望之为左冯翊。

萧望之和韩延寿却不对付,互相攻击,最后韩延寿以僭越罪被判死罪。

杀头的时候,几千人送行,父老献酒践行,老韩不愿意拂人之意,来者不拒,喝下了一石多酒。

PS两件小事:

1、

汉元帝时期,有一个叫做郑的人。

政治嗅觉非常灵敏,同时也有着巨大的政治野心。

郑朋没有背景,却一心想往上爬。

最好的方式,就是抱大腿。

抱谁呢?

萧望之。

但萧望之却看不上郑朋,认为这个人心狠手辣,投机取巧,便划清界限。

郑朋在萧望之这里碰壁之后,便投向了石显这一边。

2、

不把顶头上司丙吉放眼里的萧望之,自然不会把靠裙带关系居大位的史高(宣帝的托孤之臣之一)放在眼里。

架空史高。

然后史高就被推到了中书宦官以石显为首的一方。

从其简短的履历看,史高不是那种爱搞事、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

兔子急了也咬人嘛。

历史永远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