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展到目前形势

四川人从不拖泥带水,任何时候,都能无私奉献地将鲜血和汗水洒在异乡,也能在任何时候把生活过得安逸。目前疫情的形势,是大势所趋疫情爆发的三年多以来,国家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们做了全世界最好的防护。人民至上,是国之根本。

那时家中有余粮心不慌,无论城市大小,只要发现有疫情传播的苗头,相关部门大手一挥,说封城就封城,绝不含糊。

其实,初期的疫情传播迅猛,打得人措手不及,谁也不想直面死亡,守护生命是当务之急。

当时,大多数人对于封城排除疫情源头的这种做法,还是高度认同的。

然而,社会在进步,经济要发展,民众要吃饭,面对长时间的封控,钱包瘪了,余粮空了,哀怨声此起彼伏,这也意味着,以往的做法也需要迭代更新了。

于是,在耗尽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的情况下,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吃血馒头的情况下,有些相对贫瘠的地区扛不住了。

拖不动,这三个字,是当时不争的现实。

当面对多元素压力时,国家也在不断地精进防控措施,从优化的20条到10条,再到最后的全面放开,都是经过煎熬的思想斗争,以及长远的深思熟虑评估过的。

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舍我其谁的体现,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不惧艰难。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迎难而上,勇于战斗,才能体现中华儿女的一身傲骨。

刚开始时,大家忧心忡忡,面对猝不及防的放开,都在议论,怎么没有一个过渡期?看来,三年封控产生的舒适感,让人无法适应放开的快节奏,于是,一些意外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大家疯狂囤药,四处抢药,最后一药难求,相关“惨案”也频频发生。

各地的医疗机构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大家都在担心自己,是否还能看见明天的太阳。

依我看,任何事情的发展,就像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一般,都会持续遵循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衰亡期的规律。

当疫情传播越过对数生长期的顶峰后,坚挺过去的人,心态就不一样了。

所以,疫情发展到目前形势,我不知道其它地区的真实状态如何。

但我身为四川人,通过我对周围的观察,我发现大家对疫情的态度,活生生就是四川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怎么安逸怎么来。

四川人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享受“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这是四川文旅提出的24字四川人文精神。

的确,算是精准涵盖了四川人的态度。

战时,川军奋勇当前,抛头颅,洒热血,350万余人挺身而出,身披死字旗,无川不成军。

结果,相继有26万余人阵亡,35万余人负伤,2.6万余人失踪,64万的巨大伤亡是川军捍卫领土的态度。

和平年代,不计其数的川人再次出川,奔赴在各地,投身在建设的浪潮之中。

精明强干,敢闯敢拼,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印记。

川人任劳任怨,憨厚老实,精明勤劳,任何时候,都不怕艰难。

独立自强的精神,也让川人发扬光大,名扬千里。

自古以来,巴蜀之地,都有着豁达自在,安闲乐观的生活态度。

宋代眉州(今四川眉山)的苏东坡曾说过,蜀人衣食常苦艰,但不妨碍“蜀人游乐不知还”。

的确,无论川人走到哪里,在工作之余,都将“安逸”二字诠释的淋漓尽致,钱是大家都能挣的,但日子是自己过的,学会如何享受生活,才是四川人的独特魅力。

所以说,四川人敢为天下先,任何时候,都可以将鲜血和汗水洒在异乡,也能在任何时候,把生活过得舒适安逸。

疫情下的四川人,对待疫情“已经”无所谓了放开疫情的初期,四川像全国各地一样,人们也在担心,也在囤药。

短短数天,药店紧俏的退烧药等就被一抢而空了。

然而,这种现象没有持续太久,除了退烧药相对紧张以外,其它具备同样疗效且能替代的药品,很快就补齐了,人们没有为无药而忧心。

如果确实没药,也可以在业主群,朋友圈等地求助,也会有人及时伸出援手,大家互帮互助,就把危险期挺过去了。

刚开始,四川人担心疫情传播的危害,大家做好了防护。

走在大街上,都能看见大家戴好了口罩,没有三五成群聊天的情况。

这时,街上的人虽不比往日,但仍不少,因此,四川的疫情算是传播比较快的。

于是,很多初次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尝到了痛苦的滋味。

在之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大家突然觉得,这疫情也不过如此嘛。

豁然开朗的四川人,追求的是安逸的生活,既然已经感染且已经挺过去了,生活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这一点,我从平日常逛的菜市场就能看出。

老人和小孩的提抗力弱,感染后危险系数较高,是重点保护对象。

然而,我所在的菜市场就严峻了四天左右,就发现有人不戴口罩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