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传统习俗与仪式
本文共计198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分钟。
小年祭灶的习俗 小年祭灶的仪式,期待您的回复和解答。
导读:小年到来了,这之后就是开始忙年了,老人在撵着周边赶集的同时,总少不了一件大事“请灶神”。灶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那么你知道小年祭灶的习俗吗?小年祭灶的仪式又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小年祭灶
自古以来老百姓对于每年腊月的祭灶活动都非常重视,但具体祭祀时间各地不尽相同:民间有“官三、民四、家五”之说,即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活动。现在我国则以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祀最为普遍。
老百姓认为灶神是自家的保护神,几乎每家灶房都有灶神的神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即便是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会把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将民间传说的张单和原配妻子丁香供奉为灶王与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这无不显示出民众对灶神的美好期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净泥巴涂饰炉灶,叫“挂袍”。摆上放着饴糖、糖瓜和为灶王爷的马准备的凉水、草料等祭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然后用麦芽糖涂抹灶王的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连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纸马和喂马的草料一起烧掉。烧纸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
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给孩子们享用,一家人在欢笑声中送走灶神,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间祭灶仪式主持者多为男性。
祭灶
山东地区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进行。傍晚时从墙上取下旧灶神神像,将庭院打扫一番,再换上新灶神神像。在贴新灶神神像时,要先剪裁一个小纸马,以便灶神骑着它升天,再用襁糊把写着“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一家之主”的对联和横批贴到墙上。傍晚六点左右,男人放鞭炮,女人煮饺子,一般是肉馅饺子。煮好饺子之后,要先盛一碗放在灶台上供奉给灶神,这叫“起身饺子”,再加上一双筷子和糖果等祭品,还需放上喂马的草料,然后磕头跪拜,嘴里祈祷着“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之类的语句。
河南民间祭灶的形式比较有意思:晚上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王神像前,怀抱着公鸡,也有让孩子抱着公鸡跪于大人身后的。据说所抱的公鸡是灶王升天骑的马,这个时候不能称其为鸡了,而应该称其为马。红公鸡就称“红马”,白公鸡称“白马”。焚香之后,屋内香烟缭绕,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时候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多是祈祷之语。祈祷完之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手中酒杯中的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棱有声,表明灶神已经领情,如果鸡头纹丝不动,就要接着浇,直到扑棱有声为止。仪式结束后,人们分食灶糖等祭品。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据说灶神向玉皇大帝汇报完工作之后,要为天上诸神带路,在除夕夜领他们下界过年。等过完年之后,诸神再度升天,而灶神则留在人家灶房,再守候一整年,等待来年再度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除夕夜要有接神的仪式,对于灶神来说就是“接灶”,接灶的仪式要比祭灶时简单些,只需要换上新灶灯,在灶神神龛前上炷香,祈祷几句就可以了。
古时,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读书求学者,一般都会在祭灶日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圆,以求全家平安幸福,如果不能及时赶回,则会被认为“祭到外面了”,老百姓对此颇为忌讳。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旧有的习俗也颇受影响,小年节已失去了以往那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如今广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以往大大增多,但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祭灶节前必须赶回家祭灶,与家人团圆,否则就要被“祭在外面了”,这将直接影响过年的祥和气氛和来年的好兆头。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小年祭灶的习俗,小年祭灶的仪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文章分享结束,小年祭灶的习俗 小年祭灶的仪式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