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美食与传统习俗

本文共计137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分钟。

关于春节的故事 吃与过年是怎么回事,能否为我详细解释一下?

  导读:随着春节的临近,如何营造出浓厚的过年氛围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除了传统的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新颖的方式来增添节日气氛。那么,关于春节的故事你知道几个呢?吃与过年是怎么回事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吃与过年

  一位文艺界著名前辈回忆说:

  又快过年了,现如今过年是过的祥和年、团圆年、富裕年,而过去过年则只为一个字——吃。要说这“吃”,在中国是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下棋——“吃你一车”,打仗——“吃掉敌人一个团”,情场失意——“吃醋”,被人占了便宜——“吃亏”,受累——“吃苦”,感觉意外——“吃惊”,表示问候——“吃了吗”,犯法入狱——“吃罪”,学文件——“吃透精神”,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肯就范于人——“不吃那一套”,任务紧迫——“吃紧”,超支“寅吃卯粮”,贪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社交能力强“吃得开”,热点岗位——“吃香”,办事砸了锅——“吃不了兜着走”……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北京人讲究吃,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明清以来的几百年间,北京是出皇上的地方,繁华富庶。各地名厨,齐集京华,丰富了北京的饮食文化。北京人又千方百计琢磨着,花样翻新,创造出各式各样京味儿菜肴小吃。赶到一过年,那吃就更别说了。我今年七十岁,自然过节也就过了七十个,可是在这些年的春节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五十多年前那个吃不上、喝不上的春节。我这里给您讲段小时候家里过年的旧话:

  我的老家在天津的宝坻县,幼时家贫。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猝然去世。妈妈是个文盲,也没有什么新思想,丈夫的“夫”是她心中出头的“天”,父亲一走,天就塌了。

  父亲刚死的那年冬天特别冷,按老北京的话说:冷得邪乎。手伸出去,不一会儿就冻得酱紫酱紫的,像小酱萝卜。

  大年三十那天,全家起了个大早。妈妈前几天就许了愿,要带我们出去玩,可把我们乐坏了。妈妈领我们出了家门,先是到杂货铺买了一毛钱的铁蚕豆,一个小孩分了十多颗。是啊,买别的吧,一毛钱能买多少呢,一个人三口两口,净光净。也就是这玩意儿,最抻时候,要不怎么叫“穷人磨”呢?那时候过春节,北海也不打票,全家就奔了去。别看我们家在西城,离北海没多远,可是一家大小逛北海还真是头一回呢。起初,玩得特别开心,架不住时候长了,肚子咕咕乱叫,想玩也玩不动了,偷眼看看妈妈,一连看了几回,竟然没有回去的意思。后来我才弄明白,原来,过春节,同院的老姨家大鱼大肉,大米白面,又点灯笼,又放鞭炮。不像我们家,除了一年吃到头的“黄金塔”(窝头),别的一概没有。妈妈最担心孩子眼馋,跑到邻居那儿瞅着,丢人,只好躲了出去。一躲躲到日头偏西,才领着我们回了家。妈妈从吊着的篮子里捡出剩窝头烤烤,又坐了壶开水,吃饱喝足,歇歇腿,又领着我们往外走。这时候,同院的老姨发话了:“这么冷的天,别出去了,都到我这儿来吧!”

  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在老姨家吃的年夜饭。又有鱼又有肉,妈妈却没有胃口,脑袋一直耷拉着,眼睛像睁不开似的……

  如今,老朽我七十岁了,才越发感觉到苦难是人生财富的真正含义。我们不能忘了苦,有了苦的比较,才能觉得今天的甜,才能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您说是这个理吗?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故事,吃与过年是怎么回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终止在这里,关于春节的故事 吃与过年是怎么回事的情况就聊完了,对你有所启发吗?别客气,有问题随时再来问问我们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