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节日,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共计139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分钟。
苗族节日,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烦给个明确的解答。
导语:苗族翻鼓节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流传于丹寨县南皋乡全境,兴仁镇的部分村寨以及凯里市舟溪镇的情郎等地区。翻鼓节的时候非常热闹,也非常隆重,寨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进行祭祀,八方邻里的亲朋好友皆来庆贺。本期苗族风俗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苗族”翻鼓节”的相关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翻鼓节的简要介绍
1、苗族翻鼓节分布于南皋乡清江、偿卡、乌皋、乌毕、大寨、竹溜、脚开、仰丫、四方山;兴仁镇龙坡、翻仰、翻杠、岩英、排佐等村寨以及凯里市舟溪镇的情郎等,因这些地区妇女穿的裙子、长短适中,故称为“中短裙苗族”地区,区域面积为300多平方公里,3万余人。 2、苗族信仰万物有灵,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的保佑。因此,13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祖活动“吃鼓藏”。据南皋乡的九门大寨、竹留两村一些苗族老人用口碑家谱推算,大约在五十代人以前,他们的祖先迁居在今两村交界地的竹留河与乌鸣河汇流处的东岸,曾在那里“吃”过一次大型的“鼓藏节”。3、翻鼓节是由鼓藏节演变而来的。每年春、秋各过一次。除了个别村寨在每年农历正月、九月猪(亥)或狗(戌)场天过以外,都是在农历二月、九月的猪(亥)、牛(丑)或龙(辰)场天过。
二、翻鼓节的节日习俗
苗族翻鼓节内容为祭鼓、宴亲友、跳踩鼓舞、斗牛、斗鸟、唱情歌等活动,时间三天。1、第一天清晨,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鼓(即祖宗)。
鼓头家里,把同样的祭品摆在木鼓前,鼓头身穿缎长衫,头戴已抽掉粽粑叶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鼓头口含酒水喷洒木鼓三次,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
下午约3时,出鼓,即把木鼓由家中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咚咚达达地敲响起来。
此时,踩鼓场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出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跳起舞来,然后客寨来的青年男女们才参加进来。欢跳到天色黄昏,便收鼓回寨饮宴。
2、第二天中午,踩鼓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连旁观的中老年男女、少年儿童也情不自禁参加进去,舞者多时,围成里外数圈。人们就这样畅快淋漓地跳舞,日暮方散。翻鼓节的第二天最为热闹,设有跳鼓、吹芦笙、斗牛、打球、登山、情歌对唱等项目,这一天,四邻八里的人们皆赶来观望,人山人海,载歌载舞,歌声震天,热闹非凡。翻鼓节落下帏幕之时,也就是新一年活计的开始。
3、第三天,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在村寨附近成群结队地“闹冲”对唱情歌,谈情说爱。
三、苗族翻鼓节跳的是木鼓
跳木鼓的来源,据流传在黔东南地区及丹寨县内的苗族古歌中记述,人类的始祖曾在“耶岛别兴”地方造成九庹长,七抱粗的鼓。因鼓又长又大,跳鼓人的衣裙常被勾挂撕破,后来才将鼓锯短成九截,分给9个人,每人分得一庹多长。分好后,其他人在划船过河途中漂失了,只有苗族仍然保留。分鼓时,汉人忙去做生意,来迟了,只分得榫头制成的腰鼓。”所以,现在苗族的木鼓有一庹多长,汉族的腰鼓才有一卡多长。古歌中特别提到:“苗、汉等人共同分鼓,及汉人经商做生意”等,这些传说使得苗族翻鼓节重要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小结:翻鼓节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祷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联欢娱乐、交友寻偶的节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