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 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本文共计159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分钟。

苗族芦笙 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求助解答,很着急。

导语: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情感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苗族芦笙历史,渊源流长,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本期苗族风俗小编就带各位读者去了解一下苗族源远流长的芦笙文化,感受苗族芦笙的独特魅力,速来围观吧!

1、芦笙的起源

传说芦笙在苗族的祖先告且和告当的远古时代就出现了。相传那时,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2、独特的芦笙文化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

(1)芦笙曲调

丘北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丘北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

(2)芦笙舞

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

3、芦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都离不开它。

芦笙在苗族青年的恋爱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们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姑娘们劳动归来,掩上窗户在灯下绣花,忽然听到了一种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去……

4、芦笙融入苗族的风俗里

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

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

特别是每年的“花山节”,丘北都要举行芦笙大比武,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加芦笙比赛的苗家男女,各村寨的芦笙手,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献艺。在欢乐的节日里,芦笙的吹奏声,男女的对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诉衷情,赠送信物;老年人笑谈丰收,妇女们尽情歌舞,而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芦笙乐队的竞赛了,几十个芦笙队,每两队一组进行比赛,既有个人表演,也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舞步时而活泼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旋转如飞,一曲紧接一曲,芦笙不停,舞步不息,无新曲者败北,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获胜,他们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寨子和个人受到人们的尊敬。芦笙比赛期间,还同时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小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