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独尊儒术,百家思想融合,形成了西汉盛世!现实意义是什么?
A、文化的双面性,法家文化的历史局限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因为在很多的思想内容中,有诸多利于君而对百姓不利的事情,也因此有了较多的历史局限。那么,关于这些局限性,都体现在哪里呢?下面,就到法家文化中看看吧。
儒家撰文诋毁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在封建专制社会,一切用法来衡量和判断。
法家既有反对世袭制的商鞅,那些权贵是不会甘心受法律约束的,所以法家代表人物,如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最后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也有支持世袭制,反对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慎到,在宋朝礼教日趋严密的情况下,自然不允许这种言论继续延存,有学者指出,始皇下令焚书,并无多大影响性。
而事实上,自南北朝以後,由于儒学趋于显贵,历宋、元、明、清各代,每经一次兵火变乱,公馆藏书,就随之作一次大量的销毁。儒者作为既有之得利者,不再发展与儒学体系相违背的理论存在,以至于即使儒家内部之得势者也是寥寥无几。
法、术、势三者紧密结合乃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所倡导,韩非明确地指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法律高于权力,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法律对权力的控制,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特征。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法家认为是农战,但法家认识到“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民之外事,莫难于战”。
农事之苦,战事之难是推行农战的极大障碍,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民才有可能从令如流,克己之难,以赴耕战,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
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法家的“强国强民”理论上,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
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存时,他们就不会再抑仪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这个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律法家没有认识到。
B、西汉独尊儒术,百家思想融合,形成了西汉盛世!现实意义是什么?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针对百姓和庶民的思想,要不得。但是,从西汉的整个历史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儒家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指导国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以实用主义为前提的,因此,秦国对于儒家的礼乐思想、仁政思想并不十分认可。毕竟,儒家思想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够实现的。
一、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有过“焚书”、“坑儒”的事件。但是,根据目前的资料来说,焚书主要是杂艺类书籍,可以理解为成功学等等,对于法家而言没有价值的书籍,比如:礼仪书籍、乐书籍、诗经等等。
坑儒大概率是事实,毕竟儒生追求的是礼乐、圣贤、制度礼法,对于秦朝的王霸思想相对立,只能够利用皇权进行管辖。
这里面也是一种逻辑,儒家思想的一波人,是以礼教、圣贤为基础方针的,规避皇帝的权力,对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道德、行为约束较大,一直是处在人欲的对立面,一旦皇权没有了控制力,则儒家治理的天下大概率不是盛世。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但是,由于没有儒家的统一思想,整个秦朝的朝堂就只有利益和经济,对于人伦、道德,军父思想不在,谁做皇帝都一样,自己是丞相就可以,逐渐蔓延开来,最终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因此,可以定义法家武装的秦朝,是以实用为基础的。所以,在百家思想流派的运用中,以法、兵、为本。道家思想的不尚贤、无为之治;儒家思想的,克己复礼、仁政等等都不在秦朝朝堂之上。
但是,秦长子扶苏则是一位儒家治理者,如果能够上位,则必会重用儒生,也许秦二世亡的基础不在,犹未可知。
二、西汉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秦二世而亡以后,在西汉初期的这段历史中,儒家的弟子在整个秦汉年间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刘邦麾下儒生有:
陈平(?~前179年十月)六出奇计,协助刘邦统一天下,与周勃平定诸吕等。
叔孙通(约公元前245年-约公元前190年)主要成就:辅佐刘邦制定汉朝礼仪。
郦食其(?—公元前203年)攻克陈留郡 ,说服齐王归顺。
三个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陈平的儒家是以治世为主,结合了阴阳、鬼谷等杂家的思想,才会为刘邦出各类阴谋诡计等。
叔孙通的儒家是继承了周礼的衣钵,以礼仪、制度为核心的思想。
郦食其的儒家则是书生之儒,有书生的义气,匡扶社稷、为君成仁的思想,最后被兵家的代表韩信灭齐而被烹。
也就是说,以后的儒家大多是以这三类人来出现的,左右整个朝廷的走势。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三、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但是意识形态、思想认识呈现的是无法统一的思想。在秦朝统一以后,思想也需要进行统一,其做的方法就是尊崇实用,也就是法家的基础,法家就是剽窃所以诸子百家思想中实用的内容形成的法家。
在西汉时期,思想认识、哲学体系也是呈现百家争鸣的局势,但是由于整个思想中,以张良的道家思想对西汉帝国的影响最大。因为,整个华夏经过春秋、战国、秦朝几百年的纷争需要休养生息,而道家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治,不尚贤,恰好适应当时的华夏情况,所以道家思想成为了执政的思想。
法家制度形成了西汉的制度体系。
兵家以韩信、周勃、樊哙等等武将为代表,“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礼制礼法有叔孙通为代表的儒家。
以及阴阳家观星的,制农历的等等。
将整个百家思想的信徒,都笼络在朝廷之中,形成了文化的大融合,也就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基础。
但是,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已经建立六十多年,也就是3代人,整个国家在道家无为而治的背景下,府库充盈,国力兴盛,人口从汉初的1500多万,增长至5000多万。5000多万的人口一直是古代生产人口的高值。
此时,正值北方匈奴进犯,西汉已经有了国力进行抵抗和反击。但是,武帝需要从思想、政治、兵员、物资等方面进行筹措。再行无为之道,所有的道家官员必将形成巨大的阻力,影响武帝的用兵。
因此,在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家思想中的治学,王道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围绕着“封建大一统”的主题。继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提出君权至上说。
在天、君、民这三个环节中,君处于核心的位置。君主受命于天,“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肩负着教化万民的职责。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观念。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他指出:集中体现出儒家政治与伦理紧密结合的思想特征,成为后世儒家共同的信条。
董仲舒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一方面主张尊君,另一方面也强调重民。
因此,对于汉武帝而言,或者是其他的统治者而言,谁能够抗拒这些君主享有的权力以及最好的解释呢?整个儒家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整理下,撮合了三类儒家思想,形成了封建儒家思想。
思想上统一了整个西汉王朝,从朝堂、百姓都掀起了一场儒家思想学习的热潮,从君行为、官行为、百姓行为,行教化思想。
此时的体制上形成了法家体制,兵家思想,道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功臣保命的思想,也就是隐逸的思想。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在准备多年以后,反击匈奴之战开启。
四、了解文化统一创造盛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首先,可以看出来,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解决西汉时期官僚的无为之治,加上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的整合,最终来确定了儒家思想作为国民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
其次,百家思想并没有消沉,反而是在儒家思想中存在,比如道家学说形成了隐逸之风。法家继续遵照法律、律令行事,代表人物张汤。墨家的非攻思想,在经历过汉匈之战后有所应用。阴阳、五行等思想成为了人们生存和做官的思想,应用于农历、天象等方面。但是,要说明的是,西汉治国之道中,其主要思想还是以儒家思想为前提,为要。
再次,相比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要思想而言。西汉的儒家教化思想,法家的制度、兵家的诡道以及百家中的其他思想的存续都奠定了整个西汉盛世的基础。因此,从秦汉的盛世中可以看到,大一统思想的必要性。
反观现在,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家思想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人们找到了马克思的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思想,相比儒家最开始的思想如同一辙,主要是更兼容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将事物的两面性统一出来,避免了道家的玄、儒家的教化、法家的制度等等,形成了一整个体系。因此,我们找到了马列主义,与老祖宗的百家思想又是如此相近。
马克思
最后,现实意义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将马列思想、社会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中国文化是以马列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线路的思想文化认识、意识形态认识,然后兼容百家思想,以文化的大一统奠定了盛世的基础。
毛主席
历史上说明了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都是重要的,盛世的基础在于文化思想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务必在一个主导思想的基础上来繁荣,这个统一在于以某种思想为中心的花瓣来奠定盛世!
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否则,思路乱套、意识形态乱套,也就是国家的分裂!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