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置的节日
我国的每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日子,都会有它的历史来源和风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清明节,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祭祖节日,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少有人会知道它的前身:寒食节。寒食节是过去祭祖最隆重的节日,虽然演变至今已经名存实亡,并入清明节习俗,但它在历史长河中曾存在过的身影是无法湮灭的。寒食节起源寒食节最早并不是这个称呼,而是叫做禁火节,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
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寒食节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是以忠孝为核心所展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子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习俗插柳在寒食节这天,各个地区的人都会根据当日的风俗来庆贺插柳,就是这一天比较重要的一个习俗,同时也是象征之一。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