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哪五台分别指哪几个菩萨 五台山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推荐答案
从唐至今,经历多次变迁,五台山寺庙建筑遭到多次破坏和重修。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在五台山,人们把台怀地区(即现在的台怀镇)称为“台内”,其它地区则称“台外”。
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的《游五台山日记》里写道:“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湾与怀的音义皆同),此诸台环列之概也。”
【东台望海寺】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亩。台顶望海寺,隋代建寺,元代重建,明代重修,内供聪明文殊菩萨。大雄宝殿为多边形建筑,殿外立柱为青石雕的龙。
【西台法雷寺】海拔2773米,面积300余亩。台顶法雷寺,小部分已倒塌,内供狮子吼文殊菩萨,在佛教传说中,文殊菩萨以狮子为坐骑,象征其威猛。
【南台普济寺】海拔2485米,面积200余亩。台顶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菩萨。普济寺古老,各殿类似窑洞,有的建于清康熙年间,石砌的墙、石板铺的瓦。
【北台灵应寺】海拔3058米,面积达400余亩,是五台山的最高点,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灵应寺,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演教寺】海拔2894米,面积200余亩。台顶演教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新建成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气度非凡。
中台的山脚向上有灵鹫山菩萨顶,乃缘起第一寺,加持力特别大。前有大白塔,是五台山中心标志。当年罗汉摄摩腾尊者以神通观出内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圣迹。
白塔的边上就是最为有名的五爷庙,相传祭拜后非常灵验,所求之事3年内必定实现。
其他回答
五台山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一、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的传说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奏知汉明帝。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尚未完全烧尽,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建寺适宜?《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寺以山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叫做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完全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经大量出现在北齐史籍之中了。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多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二、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695),又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工峻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挟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存在物,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这样,五台山就成了佛教徒们竞相朝礼的圣地,驰名中外,显赫于世。不言而喻,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名扬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讨《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大)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大)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
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卒,年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再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多。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且规模十分宏伟。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45)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低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再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竞相朝礼和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又受到了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唐代形成的,是借助于李唐王朝强盛的国威,伴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显赫于世的。
三、五台山佛寺创建略述山西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汉明帝一见释迦牟尼佛像,果然和梦中所见一样,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阳白马寺,并着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来到清凉圣境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腹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分不出两样,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于是,汉明帝颁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灵鹫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灵鹫,指东土五台山腹地与西域灵鹫山相仿佛。这样,洛阳白马寺与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大孚灵鹫寺就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
四、主要景点南山寺:南山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7层,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堪称五台山一绝。站在佑国寺最高层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显通寺: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显通寺的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为砖砌结构,里面供奉有铜铸毗卢佛,该殿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是罕见的铜制文物。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
塔院寺: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
菩萨顶: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其它寺院:台内:寿宁寺碧山寺普化寺黛螺顶栖贤寺十方堂殊像寺广宗寺 圆照寺 观音洞 龙泉寺 罗睺寺 金阁寺 镇海寺 万佛阁 观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台外:延庆寺 南禅寺 秘密寺佛光寺 岩山寺 尊胜寺 广济寺等五、气候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做”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1个月入春,迟1个月入秋,温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近,湿度大,常有雨水。
在我国,神州大地上,山水仙境处处都有神佛显化、祥瑞灵应等古老的神迹存在。在中华北方的腹地,有一处瑰奇壮丽的山峦美景。它有着罕见的外形:五座主峰,耸立云端;峰顶夷平,犹如垒台。它更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与佛家文化结下深厚渊源,既是人间形胜,更是佛国圣地。
它就是名扬天下的五台山。这座大山位于山西忻州,地处太行山系的西北边缘,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的地带。从古到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数高僧大德登上这座大山,表达对佛法的崇敬与信仰。与此同时,重重寺院、层层殿宇在山中林立,经过千百年发展,这里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家圣地。
五台山有几大特点,比如最高处海拔三千多米,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峰如擎天巨指,环绕台怀盆地,形成开阔的马蹄形空间,与印度灵鹫山极为神似;山顶草甸葱郁、牛羊漫步,山间沟谷纵横、云海翻腾,堪称自然造化的桃源净土。而最神秘的地方,在于它的气候,哪怕盛夏七月,五台山的气温竟然和东北大兴安岭相近。因而,五台山自古以来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避暑胜地。
其实,五台山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清凉山。古时候有关五台山的各类山志,大多以“清凉山”名之,可见清爽宜人之感,早已是五台山的印记和标志。如今的东台“望海峰”上,仍矗立着一座铭刻“清凉胜地”的牌坊。它仿佛一扇大门,将人们引入大菩萨的清凉世界。
由于地势高峻,山地温度普遍较低,为何五台山独以清凉着称?唐朝的澄观大师在《华严经疏》中说:“以岁积坚水,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寥寥数笔刻画出凉之意境。
晚明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黄历八月初秋时节,游历五台山,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初六那天,徐霞客攀登南台“锦绣峰”,就遇到了酷似塞外的凛冽天气。他写道:“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
初七,徐霞客游览北台“叶斗峰”,更在壁立的崖面见识了银装素裹的奇景。“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他更记录下“七月飞雪”的奇闻。
而今天,五台山依然“高冷”。一年中的平均气温只有零下4 C,最热的西历七、八月份也仅仅接近10 C,冬天的温度更不必说。据说游客在夏季游览五台山,晚上在山顶住宿都要开暖气;地质学家在深山考察时,也要穿着御寒的棉衣。这样的五台山,岂止是清凉,几乎是清冷了。
不过“清凉”一词,在佛教中有着特殊寓意。佛经认为,人世间的烦恼如同热毒,由繁多的欲望和杂念交织而成。修习佛法,可以解除烦恼,使人如入清凉世界。佛法将人身体上的凉感引申为心理上对欲念的超脱境界,这样的比喻的确是精妙传神。因而,清凉是与烦恼相对的,反映的是修行人悦乐、清净、超脱的心性和修为。清凉山这个名字,代表五台山再恰当不过。
作为参禅礼佛的圣地,五台山不乏名胜古迹,而它清凉的奥秘,还要从一块石头说起。从南台山麓往西北约20千米处,有一座清凉谷,其尽头坐落着一座幽丽如画的千年古庙清凉寺。山寺大殿后有一块天然巨石,名曰“清凉石”,堪称五台山镇山之宝。它上方平整,下方凹陷,长约5米、宽2.5米、高2米,整体造型仿佛一枚硕大的灵芝。
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文殊菩萨的神迹故事。在很久以前,五台山气候恶劣,夏季酷热,冬季严寒,终年黄沙滚滚,飞禽走兽都无法在此生存,附近的百姓更是饱受煎熬。文殊菩萨慈悲为怀,发愿救度生灵,前往东海龙宫,欲借一块宝石,焕发五台山的生机。
于是,文殊菩萨变成一个化缘的老和尚,来到龙宫,向龙王借一块宫门口的石头,以改善五台山的气候,造福人间。龙王面露难色,原来那块石头叫“歇龙石”。每当龙王五子行云布雨归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一旦躺卧石上,便可迅速恢复精神,所以这是龙王和龙子最为珍爱的宝物。龙王不便直接拒绝,但想到石头重逾万斤,老和尚未必拿得动,就说:“这顽石也算不上什么宝物,却非常重,要是您有本事就把它带走吧。”
谁知,文殊菩萨神通广大,口念咒语,将巨石变得弹丸一般小巧,徐徐飞入菩萨衣袖之中。菩萨飘然而去,只剩下目瞪口呆的龙王,心中叫苦不迭。五龙子回宫后,得知歇龙石被文殊菩萨带走,气得暴跳如雷,风风火火飞向五台山,准备夺回宝石。五龙子年轻气盛,见到菩萨后傲慢无礼,菩萨便略施法术,将中台、北台之峰合拢,把它们夹在其中。龙子们动弹不得,只能挣扎着摆动龙尾。
只见龙尾扫过山体,巨石翻滚而下,成为今天人们传说的“龙翻石”;扫过峰顶,立刻削成一马平川的平台形状。最后,五龙子被文殊菩萨驯服。那块“歇龙石”,则被永远地安放在五台山上,灵气充溢山间。从此五台山一片清凉,雨水充沛;山顶碧草丰美,成为天然牧场;山间林木蓊郁,奇花异草缤纷多彩,处处生机盎然。五台山也正式有了“清凉山”之名,歇龙石也更名为“清凉石”。
文殊菩萨安置清凉石的善举,功德无量。当今的地质学家也纷纷登上五台山,试图用“科学”方法进行一探究竟。经勘探发现,今天的“清凉石”主要成分是石英岩和片麻岩,曝晒于炎炎烈日下,依然触感冰寒,似乎具有一定的清凉属性。然而除此之外,清凉石并无其他特别之处。难道它真的可以决定一片山地的气候吗?
随着考察的深入,五台山更多的奇特之处,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首先是五台山的身世之谜。山区内,或散布于幽僻山谷,或镶嵌于陡峭崖壁,裸露出许多带有奇异花纹的岩石。那纹理像层层书页,又像重重水波,如浮雕般凸起,隐约透露出远古时代的讯息。经学者勘探,这是一种名为叠层石的生物化石,其花纹是史前最古老、最原始的藻类生物的生命痕迹。这些微小的生物,生活在大约30亿年前的海洋内。
而五台山岩体的寿命,约有25亿年之久。经过各种强大而复杂的地质作用,五台山从海底隆起,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核之一,也是世界上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之一。那么在漫长的时间里,五台山又孕育了哪些自然奇观呢,它们和清凉气候是否有某种关联呢?
最显着的是地貌之奇,五台山多处体现了典型的冰缘地貌。最早描述古冰缘的现象的,出自徐霞客的游记:“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地质学家认为,龙翻石即“石海”,多发育于山顶夷平面或较山体较平缓的部位。而在五台山绿浪翻滚的崖壁上,还布满了纵向排列的碎石,如瀑布般飞流直下,这是另一种“石河”现象,多发育于冻土区的凹地或沟谷中,呈现缓慢蠕动状态。
除了壮观的碎石奇景,高峻挺拔的山体斜坡处,更突兀地出现大片隆起,如同凸面圆鼓。它们就是“冻胀丘”,又叫冰丘,属于冻土地貌,而在台顶的草甸上,随处可见碎石围成的凹坑,这也是冰缘地貌中的现象之一——“热融湖”。
以上这些现象,多是由于冻胀、热融、重力、风力等多重作用共同形成,大多出现在高纬度、海拔4至5千米以上的地区。然而,五台山地处北纬38 附近,台顶海拔最高也不过3千多米,却出现了高寒地带特有的地质风貌。
同时,五台山处于断块山地,山体内部布满大量裂隙,雨水和地下水在其中储存、流布,形成山泉涌出,最终在山区内构成密集的水系网络。清冽的甘泉静静流淌,所到之处也给人带来冰凉的体验。再加上来自大洋的暖湿气流与山林水汽相结合,形成丰沛的降雨,以及云烟笼罩、五彩霞光等象征着祥瑞的天然景观。所谓地灵人杰,五台山果真是修行礼佛的最佳场所。
不过这些现象,的确为五台山增添许多凉爽之感,却无法成为清凉胜地的决定性因素。亿万年来,大自然似乎用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缔造了五台山的清寒气候。五台山作为佛教名山,本身蕴藏着诸多科学难以解释的谜团,其清凉的真相,已经超越我们所处的物质空间。或许,山川大地的超凡力量,文殊菩萨的慈悲法力,正在默默守护这片传奇的神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