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外道之邪命外道(六师外道名称)
今天为大家介绍关于六师外道之邪命外道和释迦牟尼与佛教的起源的相关看法,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本文目录:一、六师外道之邪命外道
外道原是指印度佛教以外其它学派的教说。到后世佛教徒也将这个语词当作贬称,而意指邪说与异端说。
所谓六师外道是指佛陀时代,随着古印度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开始反对婆罗门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六家,佛教典籍中称为“六师外道”。
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的自由思想家分别是一、珊阇耶毗罗胝子,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三、末伽梨拘舍梨,四、富兰那迦叶,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干陀若提子。
其中六师外道之一的“末伽梨拘舍梨”为邪命外道之祖(也称印度生活派),倡无因而有论,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时极有势力,除了耆那教,是其余五师中最盛大者。他们学派主张地、水、风、火、空、苦、生 、死、命 、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一切修学,不论是道德、修养,还是行善都没有用,认为生死轮回都有它的期限,到了时间也就解脱了。
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时苦行禁食,有时饱食美食,还宣称淫乐无害,精进努力也无功、无用,还被耆那教指责为富人的奴隶,放到现代的说法就是混吃等死过日子。
他们的教主“末伽黎拘赊黎”原是从师尼乾子(六大外道之一),后因违反戒律离去自成一派,因其派思想、行为所以也称为邪命外道。
二、释迦牟尼与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背景佛教在印度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轴心时代,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人。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似乎不约面同来到了这个世界。
印度当时是奴隶占有制,已经建立了国家、城市,发展了商业。印度社会发展的情况是从西北渐向东移。先是到达恒河流无游,在印度河、同河的河口平原一带形成所谓印度的“中国”。到公无前6世纪,发展到了值河流域的下游(即中印度一带),建立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一般称之为十六大国,其中有四个超级大国。佛陀当时创立佛教可能是认为这择做精神上的领袖会更合适一些。
佛陀一生讲学35年,活动范围以恒河为中心。在佛陀时代,佛教是、个地区性的宗教。释迦牟尼圆寂100多年后,佛教才走出恒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创立之初,主要是反对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等级森严,有严格的四种姓制度,广大群众的利益无法被表达。印度的文明从下面的地图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印度的文明是从西北印度开始,逐渐向中原转移。左边的五河流域是雅利安人文明起源的地区,印度的整个文明是从五河流域文明向恒河流域文明转移的一个过程。
印度的背面是喜马拉雅山,左边是阿拉伯海,右边是孟加拉湾,下边是印度洋,最小的那一块就是斯里兰卡。印度是一个倒三角的地形,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次大陆。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天堂。世界上很多宗教的发源地都在印度,如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印度之所以产生这么多宗教,有很多原因。除了印度人善于思考、勤于思辨外,可能跟天气炎热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公元前6世纪的宗教都在树林里产生。早期宗教的创立者通过林间的冥想和坐禅,产生了很多宗教智慧,森林成为印度早期佛教教学和活动的场所。
佛教产生的大致时间是公元前6到公元前5世纪。到今天为止,很多学者都想明确佛教产生的时间,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印度的发展情况是从西北一直向东转移,最后到恒河上游,在印度河和阎牟那河河口的平原形成了所谓的“中国”。“中国”是佛教一个固有的单词,指的是佛教的中央地区,或者佛教最活跃的地区。在汉译的佛教文献里面,经常有“中国难生”的说法。很多佛教徒认为“中国”可能指我们目前的中国这个地方,实际上文献里出现的“中国”是指佛教的中心国家。佛教最流行的国家,称为佛教的中央国家。在释迦牟尼时代,主要有四个超级强国:摩揭陀国、乔萨罗国、阿槃提和跋者。与佛陀密切相关的有两个王朝,分别是摩揭陀国和乔萨罗国。摩揭陀国是中央第一帝国,统一印度的孔雀王朝就是摩揭陀国的一个延续。佛陀一生讲学35年,主要是以这两个国家为中心。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今天,印度佛教徒的数字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即第四种姓的人开始信仰佛教。第四种姓在精神生活没有任何出路的情况下开始信仰佛教。印度将这种现象叫作“贱民信仰佛教”。一些在美国硅谷做IT行业的婆罗门种姓的印度人,他们在国外比较开放,但是回到国内仍然会接受种姓制度。
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时代,反对婆罗门的思潮已经开始活跃,当时主要有沙门集团。“沙门”是佛教中的一个常见词汇,指的是除婆罗门以外所有的修行者,最有名的是“六师外道”。当时婆罗门教自己的系统内部也有一些哲学,叫“六派哲学”。
摩揭陀国是印度的一个古国。佛陀时代,摩揭陀国已经很强势了。在佛陀圆寂100年后,摩揭陀国成为印度的一个强国。释迦牟尼主要的遗迹,包括佛教文献的编辑也是在摩揭陀国完成的。所以摩揭陀国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公元前317年,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成为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王期。通过孔雀王朝第三个国王阿育王的努力,佛教走出了恒河,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阿育王派自己的儿子 Mahendra(梵文)到斯里兰卡,建立了南传佛教。释迦牟尼圆寂后第一次结集就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举行。释迦牟尼修行的竹林精舍也在这里。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的那烂陀寺 Nālandā(焚文),是当时全球性的佛教大学,也在摩揭陀国境内。
2.六派哲学
六派哲学产生的思想背景与我国春秋时期儒学的情况类似。汉末,传统的儒学开始衰落,玄学开始兴起,在印度当时也是这样。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出现了很多分裂,对自身的学说做了很多解释。婆罗门教有三个很重要的纲领,第一个是吠陀天启。吠陀,翻译成汉语是知识的意思,是神的启示,这是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思想核心。第二个是祭祀万能,也就是通过祭祀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个是婆罗门至上。公元8世纪,婆罗门教经过改良叫作印度教。婆罗门教内部的思想出现了分裂,对《奥义书》、《森林书》、吠陀的解释都出现了一些分歧。婆罗门教主要分为六个派别: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尼夜耶派、毗舍迦派、僧佉耶派和瑜伽派。它们的一些思想后来被佛教吸收了,如瑜伽行派Yogācāra(梵文)。甚至在印度中世纪时,大乘佛教有一个派别就叫瑜伽行派。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瑜伽行派。
婆罗门教六个派别成立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公元前6世纪。六派哲学学说虽然很多,但其共同点之一就是承认《奥义书》中“业”Karma(梵文)和轮回的思想。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六道轮回,但实际上轮回的思想不是佛教的发明,而是婆罗门教的一个核心主张。在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不好,我们说他“造业”。如果没有婆罗门教思想作为佛教之前存在的一个派别或者是一个思潮的话,佛教的思想来源不会很丰富。六派哲学也都承认轮回,而且把轮回解脱作为最后一个目的。每个部派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最正确的,因此彼此之间经常有一些辩论。
3.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是佛陀时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他学派。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很多城市,在思想上比较自由,思想家辈出,反对婆罗门教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大。一些思想家先后发表议论,提倡反对吠陀,反对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并陆续建立了很多新兴的宗教。佛教把六师外道的学说整理归纳出62种见解。吕澂先生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一讲谈到的就是六师外道。这部分内容可能会帮助我们了解佛陀时代,在佛教、婆罗门教以外还有哪些主要思潮。
(二)释迦牟尼和早期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Sākyamuni(梵文),是佛教徒对释迦的尊称。他的完称是乔答摩·悉达多,我们把他称为乔答摩·佛陀,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无论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他都是唯一的创始人。佛陀Buddha(梵文)这个单词,翻译成汉语就是有觉悟、有智慧、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一个“觉者”。佛陀自己觉悟了,他也希望别人觉悟,他也希望他所关心的人集体觉悟。
菩提树下的悟道
释迦牟尼和早期佛教的建立,大抵上有五个方面,即诞生、出家、修行、成佛和涅槃。
诞生。按照北传佛教的说法是四月八日,按照南方佛教的说法是五月十五日,即卫塞节。到今天为止,关于佛陀到底是哪天诞生的,南北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的说法都有很大的差异。据说佛陀初降人间即能自行七步,并举起右手做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天上天下佛是第一的。据《释迦谱》解释,人间天上,个体的我是最重要的,我们靠谁可能都不重要,靠自己是最重要的。佛陀的母亲叫摩耶。按照印度佛教的传说,她通过灵胎托梦后生下了佛陀。按照印度的习惯,女性在即将临产的时候要回自己的娘家,所以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途中在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的无忧树下诞下了释迦牟尼。今天,在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修了一个摩耶夫人纪念堂。
出家。佛陀早期受教育的历史是非常清楚的。大概是在7岁到8岁的时候,佛陀师从跋陀罗尼波罗门及武师,受学吠陀诸经典,五明、武术、技艺等各种世间学问。五明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是概括印度所有学问的总称。医方明就是医学,工巧明就是建筑,声明就是音乐,因明就是逻辑,内明就是宗教学说。佛陀在14岁的时候游四门,见到了病人、老人、死人、沙门,有了世间无常之感,产生出家修道之念。
佛陀作为迦毗罗卫王位最合法的继承人,为什么要出家呢?我认为佛陀选择出家可能有四个理由。第一是政治环境的影响。佛陀看到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忍残酷的残杀。第二是受到当时学术思想和沙门解脱风气的影响。很多沙门都离群索居,喜欢在溪边林下做一些宗教的修行。第三是14岁的时候他外出游行,在一个城市的四周他先后见到、老、病、死苦,深惠人生无常。第四是他经常思索人要如何才能脱离人生之苦。可能这四个原因是释迦牟尼当时选择出家的重要理由。佛陀选择出家时已经结婚而且有了孩子。他的父亲期待着他能够成为一个最合格的王位继承人,他要选择出家在当时是一个很叛逆的行为。他背着父亲和妻子耶输陀罗,半夜偷偷骑着马出城,来到树林制发更衣出家了。在印度,一个修行者必然要经历的一个仪式就是判除自己的须发。不仅仅是佛教徒,所有的沙门包括其他在山林里面修行的婆罗门也有这样的一个仪式,这是出家形象的第一标志。
佛陀涅槃图
修行。29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就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出家人。为了追求的展,释边牟尼经历了6年的苦行,日食一麻式成为一下到达死亡的边缘,但还没有达到他认为理想的状态。照顾他的5个人以为太子退失了道心都离开他了。
成佛。佛陀舍弃苦行,于尼连禅河沐浴,并受牧羊女的牛乳供养,离开苦行林到菩提伽耶 Buddhagayā(梵文)的毕钵罗树下,敷草而坐,于树下禅思,并立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他在修行过程当中受到很多干扰。阿旃陀石窟里有一些反映。菩提树代表着佛陀,周边全部是干扰他的一些人。释迦牟尼终于觉悟成佛。
涅槃。佛陀到底是哪一年圆寂的?释迦牟尼29岁出家,35岁成佛,他大概是活到了80岁。关于佛陀圆寂的时代探讨,主要有三个学者。一个是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他认为公元前466-前386年是佛陀的生卒时间。另一个是日本学者中春元,他认为是公元前463一前383年。大家习惯接受我国学者吕秋逸先生的观点,认为是公元前565一前486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