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猴子暗笑道:
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西游记》第七回)
请教诸君:
这“十万八千里”与那“一尺”,这只是在说猴子即便保持着“跳远”、“跳高”两项世界纪录,也跳不出如来佛的一个“大巴掌”那么一个故事么?

不只是,也是在演绎维摩诘的“芥子纳须弥”哈。
换成哲学术语,让中国人说就是“天人合一”让印度人说就是“梵天不二”让希腊人说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即古典世界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观”!换言之,这是“古人”的普遍的思维(及认识)模式,现代所谓“天人同构”!

上清派高道看明白了:
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真诰》)
全真道士看明白了:
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黄芽白雪,即在眼前。”(《会心集》)

混沌初开辟,元和易太初。
三宫分上下,六洞应沉浮。
梵气通周匝,元华遍有无。
乾坤为宝鼎,天地作丹炉
象帝含灵质,圆明洽太虚。
神凝丹凤髓,气结碧蟾酥。
炼就真精粹,纯阴尽削除。
九阳神火聚,一变混元珠。
——太玄子《上清太玄九阳图》

划重点了:
乾坤为宝鼎,天地作丹炉。”
诸位想想这鼎这炉的规格吧,这才是煮得了“山河大地”的道器啊,小名“丹田”。
嗯嗯,可不是“脐下一寸三”的那个丹田啊,是“赤龙藏宇宙,白虎隐丹田”的那个“丹田”。
哪位说说它的蓝本何在?
去道教五派共主“吕祖”语录里找。


在这部神话小说里,基于“芥纳须弥”演绎出来的情节,还有那根“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要其小时,盈盈不足一握;要其大时,撑天拄地之状。诗曰“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成形变化要飞腾,飘爨五色霞光现”——更妙哉的是,这根大小自如的“绣花针”,居然可以藏在那么“小巧”的耳窍里,故事的蓝本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还有“好猴王,即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语,叫声‘变!’变做千百个小猴。”尔时,小芥、老孙,与如来,诸君还能分清谁是谁塞?我也是醉了。

至于法玄,受之师承,原诸天命,流行坤舆。
大道既成,法极神妙,变化由心,神通莫测。
天地一囊,日月壶中,芥子须弥,大千毫末。
挥金八极,尘视六合,乍合乍离,焂无焂有。
入幽出显,虚空泯漠,驱神役鬼,雷电交作。
谓之为虚,何所不有?谓之为实,何者非无?
得心应手,心手相印,心无其心,手何所增。
不于手得,随心而运,变幻无端,天地为证。
微乎微乎,生生不已,惟通道玄,乃臻斯旨,故通法玄,道斯成矣。
——《吕祖全书》清微三品至道极玄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

大家一起,跟我朗诵:
天地一囊,日月壶中,芥子须弥,大千毫末。”

意译一下:
天地收于一囊,日月升降壶中,就像须弥之于芥子,大千(世界)之于毫末。

诸君注意:
天地、日月为丹派惯用语,芥子、大千为佛教惯用语。
吕祖把它们对称着并列在这里,,除了表达彼此相当、等于、差不多、一回事和庶几乎几个意思外,还能有几个意思?
同样是吕祖名言,“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这回他反过来说了,前一句是佛教惯用语,后一句是丹派惯用语。
高道把二者这样对称、并列在一起,用意明确——他用传统语言,对禅宗境界,进行了一个“翻译”,毕竟在个诗歌里他不好画符号(“=”)。

当然,也有同学说这两句都出自佛教,是峨眉山某禅院里的一副对联。我没有实地考察过,虽然我更倾向于前半句是禅意后半句是道情,但看到这个说法也不奇怪哉,毕竟两教初遇时,在彼此“琢磨”对方的过程中,赶上“互抄作业”时连名称都顾不上改一下哈……
只是苦了众多道(教学)人搁那牵强附会、穿凿不休,被这“半升铛”庶几乎熬干了脑子……

一即一切,半粒粟中藏世界;
一切即一,大千刹土掌中观。
——《费隐禅师语录》

试想如果吕祖当时只是借了人家“半粒粟”呢?
那么后面还不得还人家“一升铛”?
一众学人岂不又凭添了半升迷惑?!
参吧:
一粒粟=半升铛=半粒粟=一升铛
继续:
一粒粟=半升铛=半粒粟=一升铛=芥子=“只要发明衣线下一段大事”

要究道之本源,须看衣线下是心也是物也,从朝至暮行坐之间,一一看得分明,即是得心入手的下落。
看到如此,始知不是他人的物事,原是自家屋里一物耳!
——《山晖禅师语录》

内丹道之“ 袖里乾坤壶中日月之义 ”还要说么?
无论这“壶中”还是那“袖里”,亦无非“芥子”之变异;
无论那“乾坤”还是这“日月”,也总是“须弥”之变幻。
无论“一粒”、“半粒”,还是“半升”、“一升”,都万变不离其宗。

未悟须凭万法,心开一物全无。
内有玄珠出现,寂然无侣太虚。
——太玄子《上清太玄九阳图》

太虚包含六合,
天地万物皆在其中。
我之玄关与太虚同体,
以天地为心,真空为用。
天地之太虚为鼎,我之太虚为炉,故假以太虚为炉鼎也。
鼎中置物之器,炉为贮火之具,无非言安贮药火之物耳——
又何必:
分其是炉是鼎哉。
——《梅花问答》

不懂的去和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斗嘴皮子 -`д´-
懂的自然已经懂了: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太上老君”(内丹学派)在用大易之道改造禅法了,“合二为一”论参与了进来,来改造“独一无二”论了,指天画地、如火如荼……

日月本是乾坤精,卦象周回甚著明。
前三五兮后三五,五六三十又还生。
生兮灭兮周十二,十二中分二十四。
二十四气内推迁,万象爻铢都在此。
水银一味翻为二,变化阴阳成既未。
既未却配为夫妇,始觉壶中有天地

——太上传纯阳真人跋注《金丹火候秘诀十二句》

佛教东传,与向西域向吐蕃的情形很不一样:
为了适应其“水土不服”,先是被(“文化程度”高于它的)中国本地文化很狠地改造了一把,遂产生了穿着袈裟的一支“道家”,以便“借壳上市”。
少数人知道它是个“附佛外道”众所周知它是个“能说会道”的流派,禅宗从“三玄”那里继承来的奇特的“想象力”,又感染了“丹派”——就像受佛教的“刺激”而道教日益完善一样,内丹道大量地在汲取禅宗的“话头”……
禅宗这个“直指人心”的“不二法门”,在内丹道中是怎么表现的咧?举个栗子,简说一下:
在“万古丹经王”里,这一对神兽互相撕咬得很热闹呀: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便,逐相衔嚥,咀嚼相吞。
——《周易参同契》

由此而后,龙虎铅汞一样,遂成内丹道的常用概念!

即朱砂水银,亦是一物,同出异名,合之为道。盖言能保其元神,则道心自见。《悟真篇》曰“本是水银一味,周流历遍诸辰”即是此意,其比喻甚妙而当也。
——彭注闵释《金丹四百字》

就像“朱砂水银,亦是一物,同出异名,合之为道。”
看明白了没有,龙=虎
就像芥子=须弥——换了几个说法:
(我)见山是山(我)见水是水。”
尽大地是个自己,何同何异?
尽十方世界是尔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尔自己,尽十方世界是尔光明,尽十方世界是个解脱门。什么处不是尔成佛处?什么时不是尔说法时?”
眼神更好的同学,已经隐隐约约地看见了:

(丹道之)心+(丹道之)肾=(禅宗之)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啧啧,上清派的高道眼观天竺之术都看得心里门清:
原来“小大固无殊,远近同一缘。”原来芥子须弥“本是同根生”……

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
小大固无殊,远近同一缘。
——《真浩》

所以人一生搜集了不知多少火候口诀,在实践中庶几乎无一可用,伍柳曰“名是事不是”——哦,理论上是如此这般实践中不是如此这般!噫,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具体教案那啥是-`д´-

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
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
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陈抟《励睡诗》


三玄→禅宗→丹派
把这个以次影响的顺序理顺了,吾人参禅悟道,“道门已是半程路”……
不然,(参禅悟道的)人就溺死在“内丹道”的“话头”里去了,就像沉沦于在禅宗的“口头禅”里一样……

所谓“巴掌”所谓“袖里”所谓“壶中”所谓“眼前”所谓“脚跟”……
无非……无非……无非……无非“以字不是八不成,森罗万象此中明。直饶巧说千般妙,不是讴阿不是经。”呵呵,参吧。

炉中炼出五彩光,赫赫一粒大如黍。
将来掌上和壳吞,逍遥永作真仙侣。
——紫阳真人《炼铅火候》

小小壶中别一天,铁牛耕地种金莲。
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紫虚了真子《金丹大成集》七言绝句第六十

口中说诀皆是假,真修还在念尽捐。
能除万缘清似水,明珠掌上放光圆
——《女子丹经汇编》广慧古佛曰

瓜果子仁
瓜果中俱有子,子中俱有仁;
其仁两瓣,瓣中又有一心。
此心乃一点生机,其瓜果生成皆本于此,所谓“天地之心”者是也。
吾之观此,因悟的阴阳生机之道矣:
盖阴阳相合方有仁,有仁即含天地之心;
阴阳不合即无仁,无仁即无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为生生之本:
得此心者,为圣为贤,作佛作仙;
失此心者,为人为兽,为鬼为魔。
有此心无此心,总在阴阳离合之间耳。
学者若能调和阴阳,不偏不倚,归于中正,则天地之心复见;
随手拈来,头头是道,信脚走去,步步皆真,而造化枢扭,在吾掌握之中矣
——悟元子《悟道录》

壶中天地、掌上乾坤等等、等等,都是内丹道(在表达神仙家非同寻常之恢恢气象时)的惯用术语。
(参禅悟道的)人不先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隐代指向,学不了道的。
古之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谓“未有神仙不读书”。那么一看经典就两个字:晕。
或者说,你们把“至简之道”搞成这样子,本来就是不想让人们学吧?
他们确有此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