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房子里面值不值得看(瓷房子灵异事件真实)

不久前,我去一位收藏大佬家,去之前,朋友一直提醒我:“老板家里有很多古董,气场很强,很多不是‘气’很强的人是扛不住的。”

科学发展到 卫星都上天几十年了,纳米科技、基因科技、量子科技......怎么会被这种流言所蒙骗呢?

结果,确实发生了两件奇怪的事情:

首先是我一进门鼻子就开始不停地打喷嚏,但是一出房间鼻子马上就好了。

第二件事就是,当老板拿出一个带有象形文字的马家窑彩陶时,两只精力充沛的史宾格犬顿时安静了下来,躲在沙发底下,一动也不敢动。

奇怪,真的有“气场”这种东西吗?

回去的路上,朋友跟我解释说:“真正的文物古董,毕竟是埋在土里挖出来的,自然会带‘阴气’。收藏古物的人有两种,一个是阳气浓郁,足以承受古物带来的‘阴气’;另一个则是充盈着‘阴气’,与这些古董融为一体。”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这……怎么这么像小说的情节?于是上网搜索“文物灵异事件”——这几年,确实有不少人描述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灵异事件。

国内人相信风水,尤其是古董,灵异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规模的,一类是气场强大的。

第一类多是身边的小东西,比如一件小玉石,大部分可能都不到百年,比如“佩戴后皮肤变好了”;“爷爷有一个旱烟袋,烟嘴是玉做的,里面焕发人形”;“玉石通灵会保护主人,一个50岁的女人从楼梯上摔下来,玉碎了,她没事”,这样的故事大多是个人经历,道听途说,真实性更难确认。

另一部分是古玩气场受害者,罪魁祸首是文物的灵气,他们认为文物比他们的祖先还要古老,在被折腾的过程中沾染了很多邪气。落在谁手里,谁就会倒霉,遭遇了一系列的灾难。或者出土文物阴气太重,引起身体不适,如哭泣、流鼻涕等。若是此物曾属于帝君,那气场更是强大,甚至可以镇定百兽。

就连知名收藏家马未都,也曾在凤凰卫视出品的著名脱口秀节目《枪枪三人行》中谈及:“有些东西你不能搬回家,有些东西你看不懂,也无法解释,就算是迷信也无所谓,毕竟迷信也是一种信仰。”马未都还提到,他的朋友在家里放置了大型古器物,但不堪重负,让他遭遇了一场浩劫。主持人还说,活坑里的东西不要动,那些传承有序流传下来的东西,已经被前辈们代代把玩过,这样的物件是比较人道的。

说到文物,除了收藏家,另一群经常接触的人就是考古人员。考古学是一门科学,考古学家大多是唯物主义者,他们不相信灵异事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但也时常会有灵异体验。

在考古学中有一门学科叫考古磁场学,这门学科有科学依据:它主要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一些古代遗迹的磁性,其主要研究任务是为了追溯历史和史前时期地磁场强度和方向的变化特征,为判断古董的年代提供依据。

首饰、水晶具有能量磁场,能给人带来转运的说法,但没有科学依据。水晶本身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水晶的磁场能量影响人”的说法最早流行于台湾。一些所谓的占星师,为了让信徒们见识见识,所以往往会高价卖出一些水晶手链、水晶球。

我们对文物产生迷信,主要是由于无知,无知渴望改变现状,所以不得不诉诸鬼神之说。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是无限的,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乎其神。

古玉之所以是灵异事件的“重灾区”,自然是因为玉是墓主的私人陪葬品。汉代最高规格的丧服——金缕玉衣,是用多块玉器用金银线拼凑而成的衣服。 玉衣头上有玉眼罩、鼻塞、耳塞,小腹有阴罩、肛塞,意思是堵住这“九窍”,可以防死者精气泄漏出去,可以让死者的尸体不腐烂。

南越王昭美身穿丝线玉衣,头顶圆形玉盘,可以理解为亡灵升天。

清朝以来还有一种对玉的误解,那就是血玉。清代玉器收藏家称这种古红玉为血沁,认为血沁是尸血腐烂入玉而成,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种玉是不吉利的。

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在现代科学检测和实验下,古玉上的红色渗出物是被土壤中的铁元素或陪葬品中的铁元素氧化分解成玉体的。一般常见的血沁呈暗红色或红褐色,都是铁元素所致!

气场,或者说阴气,灵气,是国内哲学和道家的共同概念,一种形而上学的神秘能量。

从科学上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所谓的气场,但从情感和精神层面上来说,气场是确实存在的。秦始皇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家赵祯在《国宝》中说:“我在拍摄兵马俑时,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那一刻,他不再是兵马俑,而是一个祖先,一个人。”在很多人眼里,文物可能只是先人留下的遗物,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甚至生涩难懂。但在文化工作者的心目中,那些暗淡的色彩绝不是冰冷的,它们都有温暖、有血性、有生命。

近年来,古文物“毁容”修复、名胜古迹刻满“到此一游”、房地产开发拆除传统建筑等案例层出不穷,这些都是缺乏敬畏。我经常告诉别人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古董,去博物馆看展览和文物,因为它们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类文明的大门。但是如果没有人碰它,门就不会打开,打开它,你可以被带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这些古老的物体都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看着它,摸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工匠们制作和使用它的情景。这种感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祖先的生活,并与他们互动。

这些是我们的历史传承,是我们的敬畏和热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