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的不同(寺和庙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为大家介绍关于寺和庙的不同和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的相关看法,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本文目录:
  • 寺和庙的不同
  • 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
  • 一、寺和庙的不同

    寺和庙是两个不同的场所,寺最开始是古代官署的名称。

    佛教传人中国后呢,朝廷认为彿学可以教化民众,就把教授佛学的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作为佛教教育机关,久而久之寺就成了佛教专有的建筑名词。

    庙最开始是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比“寺”更长远,比如孔庙、关帝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同。随着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道教创立,道观(庙)为道士修炼提供了场所,于是庙成为了道教建筑的一种。

    现在道人修行的场所普遍被大家熟知称之为道观,但是在道教内部交流时,道士一般都用“庙”来指道观,庙更口语化一些,道观一词只是更为官方一些。

    二、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

    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当今生活中,我们常把寺和庙连在一起用,用寺庙这个词指僧人居住的场所或烧香祭拜的地方。

    可其实寺和庙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两者区别很大。

    那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寺,寺最早的时候是一种国家机构,它是汉代九卿办公的地方。

    九卿都有什么呢?

    西汉时期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肺,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宗正,大司农和少府。

    经常看古装历史剧的观客们,想必对大理寺、太常寺这两个词肯定是不陌生的,这些机构也多被后续各朝所沿用或是有所变动。

    后来寺在原本的意思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含义,用指什么什么建筑。

    这就得从东汉的汉明帝说起,

    话说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

    刚开始佛僧被安排在一个叫鸿脏寺的地方,当时鸿炉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和掌管朝会礼仪的的机构,可如果一直住这儿,这也不是个事儿,毕竟嘛,人家是过来宣扬佛法的,要常住的。

    于是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这也是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

    后来慢慢的,寺便多了一层含义,代指**建筑。

    再后来,随着寺用作国家机构越来越少,到清朝时基本就没有了,便只剩下**建筑这一层会义了,基本上和我们现在所讲的寺庙意思相同。其内部主要居住僧人,供奉佛像和苦萨。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庙,庙的出现时间,比寺更早,又可称为宗庙,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统称庙。

    最初是指帝王或贵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帝王祭拜了叫太庙,贵族或其他有钱有势人在祭拜了叫家庙,这非常类似咱们现在非常熟知的祠堂的性质。

    由于“庙”是人们最尊敬的所在,所以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皇帝与大臣的对策也被褒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

    后来,儒家思想得到了推广,在祭尊崇先贤圣人精神指导下,慢慢出现了祭祀孔子等圣贤的文庙。比如孔子庙,还有祭祀关羽等武将的武庙,比如关帝庙,岳王庙

    再后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文明的发展变迁,人们精神寄托更加多元,庙所承载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先祖、圣贤和武将,又增加了某些神灵如此便出现了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等。

    总的来说,寺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优秀人士的。寺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对功臣的缅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