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显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是净土宗很重要的一部批注

  「《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

  《疏钞》就是《阿弥陀经疏钞》,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写的,这是净土宗很重要的一部批注。这位大师的念佛工夫也是相当了不起,早年也是学禅,当时禅宗在中国非常兴盛,后来他修行净土法门。有一次杭州闹干旱,那个时候没有寺庙,当地的人要请法师作法会,可是没有法师,找不到出家人,有一位上山砍柴的樵夫说:「我知道有座山里面有出家人。」应该是在杭州梅岭,因为云栖寺就在梅岭那里。他就上山去请莲池大师下山,大师说:「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我也不会作法会」。「没关系,师父,你就只管念佛,只要能下雨就好了。」莲池大师就合掌念起佛来,念不到十声,雨就下下来了,可见他的念佛工夫是相当厉害,相当的地道,下了很深的工夫,不然境界不会随他的心转,不会有这种神通力。可见莲池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他三位是蕅益大师、憨山大师跟紫柏大师。

  这本《疏钞》是非常好的一部批注,精舍有流通,大家要多看古注,现代人不看古注,因为怕难,看了想要速得、速成。其实看古注,跟现在用的电子产品不一样,现在的电子产品,买回来都有一个快速使用手册,但是学佛不能求快,因为它不是电子产品,它不是物品,佛法叫内典、内学,它不属于物质,所以不要求快。看祖师的批注越看会越有味道,用《论语》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常常看会改变自己的习气,把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把它转变过来,本来心不佛,把它转成佛,本来不念佛,现在念佛,本来具有贪瞋痴,我们觉察它使它减少,使它销落。每次看经典的体会、深入的感觉都会不一样,所以一部经看几十遍、几百遍,甚至看一辈子都意味无尽,因为我们真正在修行,祖师大德的批注不会把话讲死,不是解释名词,不会把话讲成名相、枝叶,他讲的是一种境界,讲的是义趣,很值得学佛人去看,看一辈子都不会腻。

  所以刚开始学看一本批注,一直到成就了,还是看这一本批注,这个意思是非常的深广,乃至经典也是,祖师大德的注疏绝对比现代人作得好、注得好,要看祖师大德的著作,这是相当重要的。《疏钞》里面说:「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这句话如果修行没有到达一定程度体会不到,我们讲直指人心,这不是禅宗教化的方式吗?那为什么净土宗念一句佛号,就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这就是我们要去修行、要去深入经藏的。

  所以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的深奥,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说给我们听,连自己都不相信,因为认为自己有贪瞋痴,会心随境转,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我怎么会是佛呢?怎么会跟佛菩萨一样呢?那为什么我们念了这句佛号,就会跟佛一样,就跟菩萨一样,这有它的深意,所以他才说,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其实自己的言语造作,与如来完全无二无别,因为称性的关系。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无畏就是十力,四无所畏,都跟诸佛完全一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同一心体在起作用,只是我们众生有执着的关系,妄分有你、有我这种对待的现象,这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所以为什么佛门提倡不邪淫、不淫欲,就是在这里面不要妄生你我相、对待相,一有淫心生起,就有对待相显现,所以叫你不要起对待,不要起对待就是离淫欲法,就是所谓的不淫欲,这就是佛门断淫欲的方式,在大乘里面是这样断,不要生对待、乃至生怨怼,统统都是这样的修行方式。

  ~~出处节录:《无量寿经玄义》悟显法师讲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