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钱,化煞祈福的风水宝物(如何正确使用五帝钱化解家居不吉之气)
五帝钱是一种风水宝物,可化煞祈福,用于招财、辟邪、镇宅等。五帝钱分为清代、民国、现代三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功效。清代五帝钱能够镇宅、辟邪、化煞,民国五帝钱则能招财、旺财、保平安,现代五帝钱则具有辟邪、招财、保平安的作用。五帝钱可以放在钱包、家里、车上等位置,起到化煞祈福的作用。
一、五帝钱的风水作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有用古钱币驱邪的习俗.史载,将方孔通宝钱不拘大小,以红线悬于颈间,取铜钱历经万人手之实,聚集百家之阳气,可抵御邪祟鬼魂.
1、五帝钱有挡煞、防小人、避邪、旺财、祈福之功能.中国民间自古就有佩戴钱币以挡煞、防小人、避邪、旺财、祈福的习俗.五帝钱是中华民族中最兴盛的五个帝王所铸钱币,因而五帝钱更多汇聚了天、地、人之气加上百家流通之财气,故能镇宅、化煞,并兼具旺财功能,还能强化主人自信,化解六神无主之缺陷.
2、五帝钱是灵器,是法物,它兼具了帝王之威和民族之神.在古代,民间信仰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帝王的权力是天授予的,只有帝王是沟通天地的神的化身.五帝钱正是凝聚了这样的帝王霸气和中华神气,成就了一番伟业.清五帝开创了清朝百年盛世的局面.作为他们所铸的古钱是唯独留给后人的附有帝威的灵物,真正的五帝钱既宝贵又难得.五帝钱具有古钱所有的功用,避灾、保佑、祈福等.但与普通古钱相比,五帝钱,它们更多汇聚了华夏大地之灵气、中华民族之灵气、真命天子之灵气、传承百家之灵气.
二、五帝钱风水作用的依据
中国古钱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自秦始皇统一币制,中国钱币就形成了“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定制,取其象天法地.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因此,古钱本身的铸造就包涵了天、地、神合一,也成就了古钱风水的功能.
1、 古钱天、地、神的合一是从秦始皇半两开始的.王献唐先生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中考证:“始皇半两之制作,以中间方好为地,好外之圆肉为天,分作二事,各 以度数象之.易系辞曰:天五地六.地数为六,故方好长宽各六分.天有十二纪,周而复始.形为天地,数亦为天地,彼此配合,……交射互应,无不中的,设计最 为精密.”从秦始皇半两开始,中国古钱就是以“天圆地方说”,按照易经的天干十二支精密设计,并融合了阴阳五行铸造而成.汉五铢铸造时亦是如此,表达的是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上圆法天,下方法地”.汉朝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君权思想,它反映在钱币上就是把天、地、神合一,把天子作为神的代表与天地共齐,共同融入到钱币之中.唐代虽废五铢,改行通宝,但其造型仍沿用秦半两的天圆地方,只是称谓和币面所铸文字加以改变.后世延续使用这一形制,在“通宝”字前加了国号、朝代、年号,如明代的永乐通宝、嘉靖通宝等,清代的顺治通宝、康熙通宝、等,《天工开物》中亦记载了“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币面国号的铸造,在原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基础上融入了帝王的统治权威,政权与神权,皇帝的国号与天圆地方的形制进行了又一轮融合,共同铸入了每一枚铜钱之中.
2、铜钱性刚,五行属金,铜质吸取气场的力量比金银都好,因此,历经数百年传承的古铜钱,具有极强的化解煞气的作用.
3、五帝钱出自于中国最强大最繁荣的帝王.他们在为期间,国运强盛,帝王独尊,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钱币的制作精良,流通时久,故能镇宅、化煞,并兼具旺财的功能.
4、五帝配五行.五帝钱具有五位帝王的五行.作为民俗法器,五帝钱兼具天地阴阳五行之精华,威力无穷.清五帝钱五位帝王中顺治属水、康熙属木、雍正属土、乾隆属金、嘉庆属火.
三、五帝钱要开光才具有风水意义
曾有人说过:五帝钱不需要开光,依然具有风水意义.依据上述五帝钱的法理,我们了解到五帝钱本身具有风水的功能,不需要开光,直接用来使用是不”合理“的.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以释、儒、道的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五帝钱作为释、儒、道三教合一的灵物,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开光等)加强其灵力,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成效.比如,遇到有缘的寺庙或者得道高僧可以开光或加持.人们认为开光或加持后五帝钱会更具效力,更能发挥它的风水功能.四、五帝钱的摆放
五帝钱按功用不同,摆放操作也有特定的讲究.化煞有方位,辟邪有神位,招财有财位.祈福纳吉祥时可以随意一些,“钱”和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忌讳;祈求平安时可悬挂在汽车中,既可装饰又可保平安;在客厅、办公室、神位等地方安置吊挂一串,可以趋吉避凶,招财、旺宅气.摆放顺序按照钱币年代顺序即可.
五帝钱是一种能够化煞祈福的风水宝物,它被广泛应用于家居、商铺、车辆等领域。使用五帝钱可以增加家庭的财运和人气,避免不利的风水影响。但是,使用五帝钱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注意其他风水方面的问题。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