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剧毒(世界上十大剧毒生物是哪十个)

导语:过去,有毒化学品有时用于日常用品,如石棉在发现有害健康影响之前被用于多种日常用品。毒物在整个历史中被广泛使用,例如为了摆脱政治对手或有问题的恋人。因此,今天发现的历史物品很可能是当时用来杀害人的有效工具。接下来呢就由有心事小编为大家揭秘历史上十大剧毒物品,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

历史上十大剧毒物品

1、毒箭:

这些箭来自阿萨姆邦以及缅甸的克伦人,他们会用有毒的箭来捕杀动物。毒素来自当地树木的汁液或粉碎的种子,并涂抹在箭头上。如果毒箭进入血液,就会导致瘫痪、癫痫和心脏骤停。这种毒箭可能活跃了1,300年,至今仍能杀死人。

2、柱盒环:

2013年,在保加利亚凯拉克拉角发现了一个柱盒环,上面有一个用来存放某种东西的小容器戒指。在发现的30多件珠宝中,这是唯一件有秘密隔间的珠宝。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的环,侧面有一个小孔,可以用来快速滑动。这枚戒指可以追溯到14世纪,据信属于在本世纪下半叶统治这一地区的贵族多布洛蒂莎的,这枚戒指很有可能是他与其他关系密切的高级社会成员的特殊联系。

3、刺客书:

2008年,一家德国拍卖行列出了一本17世纪的假书,书中隐藏了一系列有毒物质。这本书把所有的书页都粘在一起了,里面内容也刻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在那里放置了11个小抽屉,每个抽屉都有一个标签,命名为有毒植物。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个绿色的小罐子和一幅骨架的图画。抽屉是空的,还没有对残留的毒物进行分析,但据推测这本书属于刺客的。有三个抽屉列出了枸杞、牛仔和喷出的月桂,它们毒性很高,而且据我们所知,它们当时没有用于医药用途。

4、致命书籍:

丹麦南方大学图书馆中偶然发现三本含有致命砷的藏书,这些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历史主题,是从16世纪和17世纪开始的。从那时起,许多书在装订中重复使用旧的著作,例如旧罗马法律的副本。研究人员试图阅读和分析这些文本,但是文本中有一处被绿色油漆遮盖住了。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他们给书做了X光透视,竟然发现绿色油漆是由砷组成的,而且剂量是致命的。

5、疯帽:

过去让衣服变得危险的不仅仅是砷,还有帽子。汞在英国和法国的制造业中也对人们引起了严重的疾病。在18和19世纪,帽子制造者开始使用水银来处理兔子和兔子毛皮用来制造毛毡。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会吸入水银,水银直接进入他们的大脑。汞中毒始于失控的颤抖和流口水,导致牙齿丧失、心肺问题、极端偏执、幻觉和死亡。一顶这样的帽子保存在多伦多的巴塔鞋博物馆。早在19世纪,测试就证实了它仍然含有汞。

6、自杀眼镜: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间谍博物馆有一副眼镜,里面藏有一个诡秘的小秘密。在眼镜的顶端,有一个小的氰化物丸,如果不小心摄入那是致命的。如果一名特工被抓获,并面临泄露机密信息的危险,他们就可以开始咀嚼眼镜。这将释放药丸内的塑料,导致迅速死亡并永久保护他们的秘密。这些眼镜可追溯到中央情报局,虽然其他机构也会使用类似的物品。

7、危险时尚:

历史上发现的许多有毒物品都是砷造成的,其实砷也被用来染衣服和用作头饰。1861年,一位头饰制作绿色人造花的年轻女子去世后,人们对绿色染料进行了调查。一位医生计算出,一个头饰平均含有足以毒害20个人的砷。而一件舞会礼服通常含有900粒砷,其中大约60粒可能在一个晚上就会脱落。由于只有四到五颗谷物对成年人是致命的,不过这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发现。不仅仅是那些穿着衣装的人受到影响,制造物品的人遭受的苦难更多。每天接触砷,那些从事绿色服装和配饰工作的人往往患上重病。

8、致命性细菌:

不完全是毒药,但在2017年,距今八百年的老人骨架在土耳其西北部被发现,骨架上面有大量的细菌。据猜测这具骨骼属于一位三十多岁的孕妇,她的下肋骨下面有两个钙化结节。研究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含有两类细菌:腐生葡萄球菌和阴道加德纳菌。所以研究家猜测细菌很可能是杀死这个女人的主要原因。

9、致命墙纸:

在曼哈顿史密森设计博物馆由库珀休伊特展出的壁纸样本中也含有砷。绿色壁纸在1775年之前会迅速褪色,变成一种不受欢迎的棕颜色。当壁纸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时,砷就会以气态形式释放出来。博物馆的壁纸是从1836年开始的,虽然大部分墙纸都褪色了,但是绿色的部分在今天仍然是明亮的。

10、有毒衣物:

在智利北部的埃斯梅拉达发现了两名女童木乃伊,她们的年龄分别为9岁和18岁。仔细近看她们装饰华丽,包括穿着鲜红的衣服。对服装的化学分析发现,制造商没有像当时那样使用铁赤铁矿来获取红色,而是使用了朱砂,不过朱砂中含有大量的汞。古代埋葬是非常重要的,而朱砂是故意添加的,是为了防止盗墓者。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盘点的历史上十大剧毒物品,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历史文物时,可能会对某些物品十分感兴趣,不过你们肯定想不到有些历史物品是有剧毒的,能让你致命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