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坟地有什么讲究(坟地东南有坑有什么影响)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居葬关系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在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又影响周边地区。因此将关中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居葬关系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关中地区居葬关系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
«————»
关中地区是商人重要的经略地带,多通过直接占领的方式进入该地区。
早商时期 居葬类型均为“居葬合一”,晚商时期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一”、西部和东部地区出现并 流行“居葬分离”,在居葬关系上可能受商文化影响较多,因此要讨论关中地区商时期的居葬关系特征,就需要与商人活动的核心区进行比较。
郑州商城的城墙将城址划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内城东北部发现数十座夯土基址,可能构成一处夯土建筑群,为宫殿区所在。
夯土建筑东部是白家庄墓葬区,墓葬多随葬两件及以上铜器,随葬陶器以豆为主,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墓区,与夯土建筑区关系密切,但墓区内还有同期的居址遗存,故属于B型居葬关系,即“居葬相对分离”。
城墙内侧的西、北、东三面还有“环城墓”,墓葬为居住在内城的人利用城墙建成 后的高地埋葬死者,周围还有大量居址遗存,故属于C型居葬关系,即“居葬合一”。
在内城与外城之间还有大量墓葬和居址遗存,如杨庄、人民公园、郑州烟厂、北二七 路等,这些墓葬多混杂于居址区内,与居址遗存关系密切,也属于C型“居葬合一”。
手工业作坊有南关外铸铜作坊、铭功路制陶作坊、紫荆山北制骨和铸铜作坊等。
以铭功路制陶作坊为例,作坊内无随葬器物的墓葬多被房址打破,应为奠基葬,有随 葬器物的墓葬围绕在房址、灰坑、窖穴等居址遗存周边分布,属于C型“居葬合一”。
由此可见,郑州商城内存在两种居葬类型,即以白家庄墓区和夯土居址区为代表 的高等级人群“居葬相对分离”和以内城与外城之间广泛流行的“居葬合一”,包括小型居址区和墓葬以及手工业作坊遗址。
而关中地区早商时期流行“居葬合一”,包括有南沙、北村和怀珍坊遗址。南沙遗址发现有陶窑、陶拍、陶垫等与制陶相关的遗存,怀珍坊 遗址发现大量铜渣、炭屑、炼铜壁炉、铜饼等与炼铜相关的遗存。
北村遗址早商时期 遗址是一处小型居址遗址,流行以陶鬲、大口尊、三足鼎、釉陶尊等为代表的商文化因素。
通过比较可知,关中地区早商时期与商文化核心区的居葬模式一致,不仅手工 业作坊流行“居葬合一”,而且小型居址受到商文化的影响也流行“居葬合一”。
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都邑性聚落,其中小屯宫殿区已发现百余处夯土建筑,小屯 村北的妇好墓和花园庄东等高等级墓葬,这一区域内墓地与夯土建筑群分隔开,属于 A型居葬关系,即“居葬分离”,还有西北冈王陵区也与宫殿区对应,也属于“居葬分离”。
殷墟遗址内手工业遗址有苗圃北地铸铜作坊,作坊内发现房址、灰坑和烧土硬面、 陶范、铜炉等与铸铜相关的遗存,墓葬分布于居址遗存周边,属于“居葬合一”;
刘家 庄北地制陶作坊发现房址、水井、路和与制陶有关的遗存,同期的墓葬和祭祀坑分布 在居址遗存周围,属于“居葬合一”。
一般居住区有徐家桥村遗址,墓葬围绕在两座房址之间和周围分布;
大司空东南 地各发掘区内都发现墓葬和居址遗存,呈现出墓葬围绕在同期居址遗存周围分布的特征;
王裕口南地的墓葬也围绕在居址和灰坑旁分布;后冈、殷墟西区、郭家庄、黑河 路经论证也属于“居葬合一”。
殷墟遗址内存在两类居葬关系,一类是以高等级的小屯宫殿区、西北冈王陵区为 代表的“居葬分离”类型,另一类是在殷墟遗址中广泛流行的“居葬合一”类型,不仅在手工业作坊遗址内流行,一般的居址区内也流行该类型。
而关中地区商代晚期的情况与商文化核心区有所不同,在关中西部出现并流行“居葬分离”类型,高等级的聚落如周原、孔头沟、石鼓山、蒋家庙等遗址使用“居葬分离”;
低等级的聚落如北吕、高家村、 孙家南头等遗址也流行“居葬分离”,而关中西部仅有的流行“居葬合一”的周原王家嘴地点也发现陶窑、陶拍等与手工业相关的遗存。
关中北部虽流行“居葬合一”,但如枣林 河滩、枣树沟脑遗址等文化特征属于先周文化,北村遗址中有陶鬲、附加堆纹甗为代表的商文化因素,因此关中北部流行的“居葬合一”的遗址既有商文化因素也有先周文化因素。
关中西部老牛坡遗址在受商文化因素影响的同时形成地方特色的陶鬲、头坑、 角坑和边箱等,居葬关系也在这一时期为“居葬分离”。
通过对比可知,关中地区商代晚期一方面受商文化核心区的影响,部分遗址在手工业作坊和一般居址内使用商文化核心区普遍流行的“居葬合一”;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关中地区特色的“居葬分离”,高等级聚落和一般居址区都开始流行“居葬分离”,关中北部还有部分属于先周文化特征的遗址使用“居葬分离”。
通过关中地区与商文化核心区的居葬关系比较,可以发现关中地区早 商时期受商文化核心区影响较多,流行与商文化核心区一致的“居葬合一”。
商代晚期 关中地区形成“居葬分离”,不仅高等级居址区内流行,低等级、一般的居址区内也开 始流行“居葬分离”。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周文化的核心区域,居葬关系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向周边各地区辐射和影响。
郑洛地区位于原本商文化的核心区,受商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多,将 其与关中地区的居葬关系进行比较,可以探讨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原本商文化核心区的经营和利用,以及周系人群和商系人群在居葬方式、居葬观念上的转变。
与周边封国进行比较,可以探讨在分封模式下居址和墓葬关系的变化,进一步讨论周王朝对地方 的管理和经营及掌控程度。
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西周墓位于发掘区南部,形成相对集中的墓葬群,年代为西 周早期至中期,仅有少数墓葬使用腰坑,多数墓葬无腰坑,墓向北,随葬器物为鬲、 罐。
该墓地商代晚期时是一处商人的墓区,西周早期变为周人的墓区,推测是西周时 期分布在殷墟的周人,从居葬关系上看西周时期该遗址可能属于“居葬分离”。
荥阳娘娘寨城址有两处墓区,城外墓地位于外城西部,是整个城址的墓地,墓葬 等级较低,均为小型墓,墓向北,随葬单鬲,随葬陶器具有浓厚的商文化因素,是一 处独立的墓地。
城内墓区墓葬零散分布,有腰坑和殉狗,随葬鬲、豆,也具有商文化因素。
可见该城址商系人群中等级较低的平民也有独立的墓地,形成了“居葬分离”的特征。
西周时期周武王在洛邑营建东都,开启对洛邑地区的掌控。
洛阳北窑墓地内没有发现居住遗存,是一处独立的高等级墓地,清理墓葬三百余座,有带墓道的大墓,也有小型墓,大中型墓中随葬青铜器铭文显示墓主为地位较高的贵族;
小型墓可能是平民或士兵的墓葬,多数墓葬没有腰坑,存在毁兵葬俗,墓地内不仅有周系人群,还有少量殷遗民。
在陇海铁路以南还有一处平民墓地,墓葬无腰坑、随葬鬲、罐、豆,可能为一处周系人群墓地。
在瀍河东部塔湾一带发现大量殷遗民墓葬,有腰坑,随葬仿 铜陶礼器、鬲、簋、罐等,从相关发现的简报来看这一带居址遗存较少,推测可能为 一片殷遗民墓地。
洛阳北窑铸铜作坊遗址内发现房址、烧灶、窑址以及陶范、炉壁等 与铸铜相关的遗存,同时还发现同期的大量墓葬围绕在居址遗存旁边,属于“居葬合一”,从墓葬内殉人、殉牲及随葬鬲、簋、豆等特征判断属于殷遗民。
与商代晚期商文化核心区普遍流行“居葬合一”不同,西周时期郑洛地区在周王室的经营下,大量周人高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和平民迁徙到此地,在洛邑地区形成了 以周系人群为核心的居葬特征,即以“居葬分离”为主,仅在手工业作坊遗址中流行“居 葬合一”。
郑洛地区虽还有大量殷遗民,但随着周人的迁入,殷遗民特别是平民,在保 留自身葬俗的居葬关系却开始发生变化,由商人平民中普遍流行的“居葬合一” 转变为“居葬分离”。
随着西周的分封,西周文化得以迅速扩张。在这些地方封国中,既有如晋国、燕 国等与周文化核心区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封国;
也有如曾国等文化面貌与周文化有差异的封国,因此反映在居葬关系上,是否也具有与考古学文化一致的特征,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周王室对地方封国的经略情况。
天马-曲村遗址为晋国所在,墓地是大型墓葬晋侯及夫人墓以及附属陪葬墓的晋侯 家族墓地。
居址位于墓地东南侧,等级较低,应为低等级人群的居址所在,属于“居葬 分离”。
晋国国都位置暂时不明,但可推测其与晋侯墓地的关系为“居葬分离”。
平顶山应国墓地是一处应侯家族墓地,年代为西周早中期,大型墓为应国国君墓,中型墓可能为贵族墓,小型墓可能有侍妾墓;
应国都城位于墓地以南的山麓与平原过渡地带,从都城和墓地情况来看平顶山应国遗址至少在贵族阶级是流行“居葬分离”。
琉璃河燕国遗址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发现有城墙、护城河、排水设施等居址遗存。
墓地位于城址东侧,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北区墓葬在填土内埋狗、有族徽、部分墓葬有殉人、随葬鬲簋罐的组合,属于商系人群特征。
南区墓葬无殉狗、 殉人、随葬鬲罐,属于周系人群的特征,可能为燕侯为主的周人墓地。
可见在琉璃河 遗址内至少存在两类人群,有商系人群和周系人群,这两类人群都有独立的墓地,属于“居葬分离”。
李家窑遗址和上村岭墓地为虢国所在,李家窑遗址为墓地对应的居址,城垣围成长方形,宫城位于城西南,有一圈壕沟环绕,发现有夯土建筑和窖穴。
城外有制陶、 制骨、铸铜作坊,还有零星墓葬,既有周系人群墓葬,还有殷遗民墓葬。
上村岭墓地 是一处经规划排列的族墓地,中小型墓葬围绕大型墓葬排列。
在虢国遗址中贵 族阶层是使用“居葬分离”的,而手工业作坊目前暂不清楚。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城垣围成长方形,大型夯土建筑为主城址中部,还有十余处 居址遗存,靠近城门和道路。
手工业遗址有冶铁、冶铜、制骨、制陶等,其中药圃遗 址内墓葬与居址遗存交错分布,属于“居葬合一”,在遗址内发现大量冶铜相关的遗存,可能为一处冶铜作坊。
西周时期墓地发现两处,位于城址西半部,属于“居葬分离”。
可见鲁国故城遗址内存在手工业作坊“居葬合一”的现象,还有独立的“居葬分离”的墓地。
随州叶家山墓地年代为西周早期,墓葬排列有序,均向东,其中一座墓有腰坑殉 狗,及墓口四角有斜洞,还有日名多见于铭文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周系人群。
其对应 城址经调查其东部和南部的庙台子遗址群可能为曾国城址所在,与墓地的关系属于“居葬分离”。
对比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居葬关系来看,关中地区采邑性质聚落的居葬类型与功 能区完备程度和聚落等级有关,从周边各封国的居葬类型来看,使用的居葬关系与周文化核心区一致,都流行“居葬分离”,在手工业作坊内流行“居葬合一”。
地方封国也受 到周文化的影响,分封到地方的周系贵族及相关人群保留周文化中常见的“居葬分离”, 跟随周人一起分封到地方的部分殷遗民,特别是平民在居葬位置选择和观念上发生了变化,殷遗民中的平民也开始和周人一样使用“居葬分离”。
另一部分殷遗民还保留着 “居葬合一”的居葬方式,主要出现在手工业作坊的人群中,不仅在关中地区出现在都邑性质的聚落中,关中以外的周边封国也出现了同样的特征。
«————»
关中地区商代早期的居葬关系受商文化核心区的影响,与核心区使用 一致的居葬类型,即“居葬合一”。
到商代晚期关中地区开始出现与商文化核心区不一 样的居葬类型,形成自己广泛且普遍流行的居葬类型;
特别是在关中西部不仅在贵族 中流行“居葬分离”,还在平民中流行“居葬分离”,关中北部部分遗址内流行“居葬合一”, 这类人群不仅有商系人群,还有周系人群,同时还受到地方因素的影响。
西周时期关 中地区以周原和丰镐遗址为中心,成为了周文化的核心区,居葬类型开始影响到其它地区。
首先影响到的是关中地区中小型聚落,这些聚落开始流行与都邑聚落一致的“居葬分离”。
接下来通过分封的形式向外辐射,针对殷墟文化原本的核心区,通过迁入大 量周系人群和迁走部分殷遗民的方式,将原本流行“居葬合一”的商系人群转变为“居葬分离”,尽管这些墓葬在葬俗特征上仍保持商文化的特征,但在居葬的选址上已被周人 影响甚至同化。
周边封国的情况亦是如此,在周王分封后形成了“居葬分离”的特征。
从居葬关系来看,西周周文化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晚商殷墟文化核心区对周边的影响,表现在西周时期各地封国受周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居葬分离”为主的居葬模式;
而商代晚期在殷墟遗址“居葬合一”模式最广为流行的时候,关中地区已形成了周系人群的“居葬分离”特征。
«————»
- 扶风县图博馆. 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J]. 考古与文物, 1980(2):2-27.
- 张天恩. 陕西长安羊元坊商代遗址残灰坑的清理[J]. 考古与文物, 2003(2):3-7.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 1993(3).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