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地种白杨风水(农村坟地风水图解大全):为什么种白杨树对坟地风水有好处

在农村坟地风水图解大全中,种植白杨树是一种常见的风水布局。白杨树高大挺拔,象征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缅怀。同时,白杨树的根深叶茂,能够吸收周围的阴气,为坟地带来吉祥和平安。

极目新闻记者 丁伟

近日,河南郑州进行的“创新生态树葬”实验广受关注。与以往树葬方式不同,创新生态树葬是将骨灰存放金属罐体后植入树干,然后通过科学手段让大树愈合,从而达到长久保存骨灰的目的。

创新生态树葬实验(图源:河南福寿园官方公众号)

有网友认为此种安葬方式太“逆天”,同时也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武汉大学教授苏德超表示,此种安葬方式有悖传统文化,大众势必难以接受。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丧葬方式确实需要做出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既考虑到传统文化心理的需求,又能够照顾到能源和环境的最小消耗。

郑州市民政局称,目前创新生态树葬还处于实验阶段,后期是否推广还要综合考虑实验结果和百姓的接受度以及发明人王雪峰的意见来最终决定。

发明人:希望百年之后葬于树内

12月12日上午9时,河南福寿园陵园树葬花园内,一场名为“创新生态树葬,福荫子孙后代”的植入式树葬实验发布会如期举行。四棵参天白杨被选为“植入式树葬实验树”。

视频显示,在每棵实验树距地面约1.5米处,有10厘米见方的树皮被整齐地切下,树干上还被打出一个直径约3厘米,深度达10余厘米的圆洞。

创新生态树葬实验(图源:河南福寿园官方公众号)

活动开始,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贺亮亮博士将一个装有动物骨粉的圆柱形金属罐体塞入树洞,随后将树皮恢复原位。之后,工作人员对树皮切口处进行消毒、补充生长液和营养液,对切口进行多层包扎,促使大树尽快愈合。

这是“创新生态树葬”发明人王雪峰创新生态树葬实验的“骨灰安葬”部分,据悉整个实验过程将持续4个月,以验证此种安葬方式的可行性以及确定是否对树木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3日,发明人王雪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本身从事的工作和殡葬行业并无关系。“我特别喜欢银杏树,2017年的时候,我站在一棵银杏树下,忽然就有一个想法,以后我要葬在银杏树内。”王雪峰说,从此他就开始研究这种殡葬方式的可行性。

后来,王雪峰从医疗领域获得一个灵感:既然在确保生物共融性,保证不排异的情况下,可以在人体内植入心脏支架、假牙和人工关节,那么在大树内植入人的骨灰就是可行的,毕竟大树的生物共融性要比人体强得多。

有了这个想法,他开始进行初步试验,并最终通过了国家专利部门的审核,如愿获得创新生态树葬专利。

“我等了几年,才得以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面向大众开展这次创新生态树葬实验。”王雪峰面对采访,难掩内心的激动,他说自己为此付出了很多。

据王雪峰介绍,此次实验的金属罐体内装的不是人的骨灰而是动物的骨粉。他认为如果动物的骨粉可以实验成功,装入人的骨灰在理论上就是可行的。

王雪峰称,此种安葬方式有多种益处,一方面我国树木资源丰富,采用此种安葬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安葬成本,节约用地,另一方面树的寿命要比普通坟墓使用期长得多,骨灰几乎可以永久保存。“我之所以选用金属材质的罐体就是担心遇到火灾等突发状况,骨灰被破坏。”王雪峰说。

面对容器太小,无法装入全部骨灰的质疑。王雪峰表示,骨灰不一定全部保存,只要保存一部分有个纪念意义就行了。“此次只是实验,所以用了较小的容器,如果想把全部骨灰保留,无非就是选用更大的容器和更大的树而已。”王雪峰称。

创新生态树葬实验(图源:河南福寿园官方公众号)

技术指导负责人:不会影响树木正常生长

对于此次创新生态树葬实验,网友还有一个担心:此实验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树干上直接挖洞塞入金属罐体是否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13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在此次实验中担任全程技术指导的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贺亮亮博士。

“虽然这是第一次做此实验,但技术是很成熟的。”贺亮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考虑到实验是在冬季进行,树木生长较慢,所以才延长了实验周期,决定把4个月作为一个周期,如果在春天进行的话,1到2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整个实验。

贺亮亮表示,明年春季还会再次进行实验。“这一次是横着打孔,其实竖着打孔更方便,也更利于树木的恢复。”他说。

贺亮亮称,在树干内打洞塞入金属罐体不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树木的物质交换,主要靠树皮,在树干上打一个洞存放骨灰,不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另外,进行创新生态树葬后,利用技术手段让树皮愈合,这在园林界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当然,进行创新生态树葬,虽然对树种没有要求,但对树木的直径有要求,最好在30厘米以上。”贺亮亮说。

14日上午,发明人王雪峰再次前往实验地查看实验树木恢复情况。王雪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树木恢复很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武大教授:不太看好,但探索方式值得鼓励

创新生态树葬实验广受关注,同时也受到争议。13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德超也公开发文讨论此事。

苏德超教授认为,这种把骨灰装入金属罐体植入树内的安葬方式有悖传统文化心理需求,大众势必难以接受。苏德超教授表示,中国传统思想是人死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回归自然,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之中。此种把骨灰装入金属罐体的做法,实际上是阻断了回归自然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遗体火化技术,火化后的骨灰是无法全部装入那么小的金属罐体的,如果如王雪峰所说,可以存放部分骨灰,那这种做法就更让人在思想上难以接受,人死之后,骨灰分离,这是绝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的。”苏德超教授说,如果只是起到纪念意义,留存故人的生活用品或衣物也能达到一样的目的。

同时,苏德超还指出,金属材质在树木体内长时间存放也会出现锈蚀的问题,很难达到发明人所说的永久保存骨灰的目的。

苏德超教授称,他虽不看好此种创新生态树葬方式,但对于安葬方式的探索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丧葬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出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既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又能够照顾到能源和环境的最小消耗。”苏德超教授说。

郑州市民政局:是否推广要综合多方情况

此次创新生态树葬实验地选在了河南福寿园陵园的树葬花园。

14日上午,河南福寿园陵园相关负责人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现行的安葬方式主要包括土葬、树葬、海葬和花坛葬等。国家比较倡导的是生态葬。所谓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土地或少占土地的方式安置骨灰。生态葬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文明环保的殡葬方式,在减少土地资源占用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创新生态树葬实验是在传统生态葬的基础上的一次大胆创新,以一种“用于树葬的骨灰存放装置”进行安葬,此做法突破了传统骨灰入土的安葬方式,是在保留追思纪念功能的基础上的,具有更加节地、更加生态、更加恒久等特点的安葬方式,是安葬方式的创新和探索,这也将是生态节地安葬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此次实验为期四个月,后续他们将持续跟踪记录树木的生长情况,并以此作为判断实验成功与否的依据。对安葬方式的探索,当地相关民政部门一直持鼓励态度。

该负责人还表示,王雪峰发明的创新生态树葬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过于超前,但如果实验成功,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多了一种选择,这也是进步的表现。

“此种安葬方式在成本上来说,省去了制作墓碑等环节,节省了资源,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可能这种创新生态安葬方式更适合在有大片林地和山地的地区推广。”该负责人说。

14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致电郑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称,目前生态创新树葬还处于实验阶段,后期是否推广还要综合考虑实验结果和百姓的接受度以及发明人王雪峰的意见来最终决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种植白杨树在坟地风水中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能够化解不利的气场,为先人带来平安和福运。在选择种植位置时,要避免与墓主人的生辰八字相冲突。种植后要定期修剪,保持树木健康生长。关注坟地风水,才能让先人安息,家人心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