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入川女不进藏是什么意思(男不入川,女不入臧)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是指男子不去四川,女子不去西藏。这句话的来历是因为四川地势险峻,路途艰辛,而西藏气候寒冷,海拔高,生活不易。宝马是德国的汽车品牌,以高品质、高性能、高档次而闻名于世界。

唐氏闻名天下,应该是唐朝的事。唐朝在华夏历史上,那是最有名的朝代,蜚声海内外。当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江山,为何偏要以“唐”为国号,历代众说纷纭,主流说法大致有二:一说源自先秦五帝唐尧;二说源自晋国先祖唐叔虞。在《百家讲坛》开讲《国号的奥秘》的胡阿祥教授,很肯定地说李唐国号“来源于帝尧的唐国”。

无论怎样,唐,在历史上处在高标的地位,光芒四射,时不时要引发讨论。

唐姓在全国人姓氏中属于大姓,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湖南和四川两省,两省的唐姓人口大概占了全国唐姓人口的35%,其中湖南是唐姓最大的省,占18%,其次是四川。唐姓人口14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05%。(欢迎关注:仁寿记录)仁寿又是四川、全国的人口大省,唐姓在仁寿这个地域里自然不可小觑。

在最早的启蒙书《百家姓》中唐姓排在第64位。古老的“唐”又是如何成为姓氏的呢?各地、各支系的唐姓族谱,在 或序言中都说到了唐姓的起源,虽描述各有异,但基本要义都一样。

唐姓出自伊祁姓和姬姓,是黄帝之后。相传尧帝是黄帝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在陶,后来又被封在唐,所以叫唐尧,后来他的子孙中就有姓唐的。西周初年,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被封在唐,后来叔虞的儿子迁都于晋水之旁,改称晋国。虽然改成了晋国,但唐叔虞的很多后人仍姓唐。

另外。根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有个南蛮部落叫白狼族,其首领的汉姓就姓唐。三国时的陇西羌族和元代西域的畏兀儿人(也就是维吾尔族的前身之一)中也有姓唐的。 很多兄弟民族也有唐姓的存在。所以,唐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唐姓最初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一带。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和别的姓氏一样,唐姓也开始南迁,迁到了福建、湖南一带。到了明清的时候唐氏族人迁到了台湾。唐姓远播海外比较早,清朝时,闽粤的唐氏中就有很多出去的。比如,印度尼西亚姓唐的比较多,其中有个叫唐裕的船王就是较早迁出去的唐姓的后裔。唐姓在日本、韩国、越南也都有分布。唐姓是非常显赫的大姓,在历史上姓唐的名人志士多了去了,留下的佳话、典故也不胜枚举。

钱文忠教授在他的书中还饶有兴趣的讲到了一个跟唐姓有关的典故—绝缨。绝就是断绝,缨就是过去人的帽缨子。这个典故在汉代刘向的《说苑》里有记载。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一次叛乱,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楚庄王和臣下开怀畅饮,非常高兴。到了晚上,意犹未尽,庄王就命令点上蜡烛,点上火堆,彻夜狂欢。

庄王也是喝高兴了,为了助兴,还让自己的爱妃许姬去给大家敬酒。许姬非常漂亮,她一敬酒,大家就更高兴了。过去住的房子不那么防风,正当许姬敬酒的时候,一阵大风刮来,把蜡烛给吹灭了。这个时候已经半夜了,蜡烛一灭,漆黑一片,大家都看不见了,居然有人趁机动了"咸猪手",拉了许姬一把,想占便宜。这个许姬当时非常镇定,她不声不响,一把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捏在手上。等蜡烛重新点起来的时候,她悄悄地跟楚庄王说。有人刚才耍流氓,我把他帽缨拔下来了,你得为我做主,得把他抓到,予以惩罚。

要放在一般人头上,肯定怒了,这不就是老虎头上拍苍蝇,找死吗?居然敢调戏我的爱妃?可是楚庄王特别了不起,他说:“来来来,各位,我们玩个游戏,咱们把帽子上的缨都给拔了吧。”大家就听从庄王的吩咐,纷纷把帽缨子拔了下来,接着开怀畅饮。这时候许姬沉不住气了。太窝囊了!我被人调戏了,抓住了物证。

你不但不抓人,还把物证给毁了。所以她对楚庄王非常不满意。楚庄王很大度地对她说:“君臣尽兴,有人酒后失仪,情有可原。大家刚刚得胜归朝,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士要寒心的,就不会为楚国尽力了,爱妃啊,你这个就算了吧,没有得逞,属于未遂,所以就别抓了,这事就让它过去吧。”转眼间到了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中了郑国的埋伏。楚庄王被敌兵团团围住,无法脱身,就在这危急时刻,楚军当中有一名不起眼的勇将唐狡,单枪匹马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楚王。

回去后,楚王要重赏他。唐狡当即谢绝了,并说大王不用赏我了,你不杀我,我就感激万分了,那次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小臣,当年你不杀我,我就一直寻找机会准备报答,今天正好碰到这个好机会,所以这是我应该做的。从此绝缨就成了典故,意思是宽宏大量。(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唐姓不仅是全国大姓,而且还有自己的总祠堂,这个总祠堂天下闻名,即山西太原的晋祠。晋祠最初修建于北魏之前,最初也就叫唐叔虞祠堂,

就是为了纪念唐姓的始祖、周武王的幼子唐叔虞的。)唐姓家族在发展壮大中,不断丰富唐姓的内涵和外在气质。(欢迎关注:仁寿记录)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唐姓有自己的图腾,也就是有“唐”字演绎而成。“唐”是天文仪器“重”、“童”、“章”的简化,是双手持晷天仪器牙璋的人在天文台上观测星象的象形。

二、唐姓家族专用楹联

“帝尧起绪,唐叔振封”,其中上联典指陶唐氏部落领袖为尧,后以唐为姓;下联典指周武王子叔虞封于唐,以国为氏。“商山隐士,宋室直臣”,上联典指秦末汉初唐秉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宋时唐介屡劾当道,直声动天下。“桐圭锡庆,禾册基洋”,全联典指周成王与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将桐叶削成圭形于叔虞,说:“我用这个封给你。”因“君无戏言”,以致戏耍成真,只好封虞叔于唐。“东园高节 吏部清风”上联典指“商山四皓”之一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隐居商山”下联典指北周时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谋略多资。

“江南风流才子,西蜀思想名家”,上联典指明代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下联典指清初思想家唐甄,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达州人,长于吴江,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后来还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国内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中华唐氏宗亲总会山西分会,在晋祠祭祖时,还拟定了晋祠祭文,彰表了唐氏家族在泱泱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伟业和功绩以及家风家训要义。全文照录如下:

维公元二零一七年,岁次丁酉,节序清明,梦传天下,福瑞兆民。中华唐氏宗亲总会清华班及家人,中华唐氏宗亲总会山西省分会各位家人,谨以丰登五谷、珍馐佳果、鲜花雅乐,致祭于晋祠中华唐氏远祖叔虞之神位前。告曰:

先王创业,岐山凤翔。君明臣忠,文武隆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孝悌为本,爱幼尊长。

成王剪桐,弱弟封唐。始为我姓,源远流长。

天亶奇英,厥后克昌,尊周攘夷,威震国疆。

孝悌齐家,礼仪治邦,民富国强,晋地穰穰。

东周文公,礼贤下士,从者廿九,名臣良将。

周游列国,万难千障,终成霸业,功德昭彰。

北魏太昌,讳邕丞相,文武双全,为国栋梁。

以一当千,两取晋阳,平叛征寇,日受六赏。

治军有方,治国贤相,荣际六朝,封王晋昌。

邕子讳鉴,兴唐名将。鉴子讳俭,凌烟绘像。

灭隋建唐,功高封疆。贞观盛世,辅佐唐王。

励精图治,天下所望,尚书国公,赫赫扬扬。

俭子善识,太宗驸马,德才兼备,荣宠非常。

家族繁衍,似海如洋,奔流不息,浩浩汤汤。

英才辈出,屡为栋梁。明代荆川,文史巨匠。

军事奇才,道德高尚。倭寇丧胆,据我唐枪。

魁星讳贵,庚戌登甲,光辉门庭,家祠旗扬。

姑苏六如,诗赋荣榜,书画惊世,风流倜傥。

子孙繁衍,源远流长,代有闻人,辈出贤良。

辛亥革命,风雷激荡,国体共和,南北齐响。

内阁总理,中山县长,贵为一人,万民齐仰。

日寇侵犯,国土沦陷,临危请缨,血战沙场。

京都卫戍,谍海秘使,卫国伯季,树德雄双。

及至我辈,或仕或商,恪守祖训,人勤农桑。

文谋国策,使节外长。武计捍邦,衔授上将。

科技精英,文坛宿将,博士教授,桃李芬芳。

演艺巨星,独创辉煌。各有建树,家风永昶。

续谱修宗,献力捐资,各尽其职,竭力赞襄。

唐晋英才,盛世兴旺,忧国爱族,祖德弘扬。

唐氏家族祖籍金陵,江西吉安,湖广之地,繁衍生息29代之多。明末清初时期,以各种形式入川,定居。至今300多年,生生不息又逾10多代。时至今日,四川唐氏家族,出生名门,历来耕读传家,勤劳克俭,待人醇厚,才俊辈出,英雄时现。光辉照耀神州,功绩彪炳史册。

四川是人口大省,仁寿又是四川人口大县,其中唐氏家族,在仁寿也属显赫之姓氏。仁寿的唐氏家族,以五皇场、涂家场为主要聚居点,散居仁寿各乡镇。

仁寿唐姓的最初发源,已经没有详细的证据可考。实际上四川的很多姓氏。其来源都要追溯到当年的“湖广填四川”。从现在能够考据到的资料看,这个“湖广填四川”本身也是存在很多异议。争议最大的就是具体时间和原因。四川或者仁寿是否有唐姓原住民,无法确定,现在看到的唐氏族谱,大都是说四川的大唐一族来自于“湖广填四川”,仁寿的唐氏家族则主要来自于湖南零陵县。

三、唐氏入川

四川的唐姓来自哪些地方呢?只要询问四川唐姓人来自哪里,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唐姓人说:“我们是从‘湖广填川’来的。”约四分之一的唐姓人说:“我们是‘湖广入川’来的。” 仁寿境内的唐姓人氏主要来自于湖南零陵县。零陵得名于舜葬九巍。《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帝在零山所立的陵墓,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零山即今日的海洋山,古称阳海山、阳朔山。秦始皇统一国内后,在零山所立的陵墓附近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

据仁寿唐氏家谱普遍记载,仁寿唐氏主要来自于湖南零陵县,时间先后各异。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二年(1663年)。据记载,康熙二年冬季,湖南零陵县某唐姓老大,在经过多方打听,尤其是从先期到达四川,已经在四川建基立业的家族老乡的来往书信和不断的“面传佳话于梓里”中得知四川景色秀丽,田地肥沃,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人民殷富,衣食丰足,感觉“蜀地甚好”,甚是着迷,决定远赴四川改变现状,振兴家族雄风。

唐姓老大召集家族所有人员进行“父母兄弟一堂相商”家族会议,商议派哪些成员迁川,那些成员暂且留守老家照顾年老长辈,留守人员何时后续入川,何时家族再团圆等具体事宜,落实入川具体行动安排。家族会议后, 求得神明呵护,唐老大在家祭拜祖先神位,到庙烧香拜神,占卜,抽签,谋求好运。一签“铁船过海难为保,烂桨清摇遇顺风”,表明此行困难重重,但最后也能顺利到达。

箩筐和扁担,是移民在迁川路途上的必备用具。唐老大用箩筐装着三岁小儿和一岁幺女,肩挑前行,美其名曰“肩挑日月”;年迈的父母,则由俩兄弟搀扶,老人走累了,他们就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竹椅,抬着走。

唐老大一行带着祖宗的遗骸一同上路,历时3月余到达四川成都附近。周围土地已被先期到达的各路移民悉数“插占”,被清政府予以认可,成为了私有财产。唐老大又带领族人一路向南,翻阅二峨山,在仁寿境内找到剩余荒地,也“插占”归己。搭建窝棚,安顿好带来的祖宗骸骨,张贴好先祖画像和神主牌位等祭祀什物后,正值春耕时节,唐老大赶紧组织精壮劳力下田地耕种,伺候庄稼,战斗野兽,开始了唐氏家族在四川仁寿县的薪火相传。

以上是唐姓家族在明末清初入四川的一个缩影,后来还有陆陆续续的唐姓子弟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时期和道路来到仁寿。(欢迎关注:仁寿记录)仁寿的唐姓家族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声望的大姓。据现有的族谱记录,仁寿境内唐氏家族各支脉大体情况如下: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祖唐登相响应清政府号召,从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开盖乡隆庆里木思大石板居井公庙及仁寿涂家庙、五皇场、座口塘等地居住。入川以来大约1000余人。

涂家乡涂家庙唐德亮支系情况:远祖唐介元,入川始祖唐德亮;康熙二年(1663年)奉旨,从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建安乡黎冈村等地来涂家乡涂家庙等地居住,现有200余人。

汪洋镇协作村唐启鈖支系情况:康熙四十九庚寅年(1710年)入川。始祖唐启銓,唐启德,唐启锭,唐启锡,唐启钧奉旨从湖南零陵县辛信里大屋村来汪洋镇协作村、临江村、铁马桥中嘴河,威远县等地耕作。现已达1000余人。

仁寿松峰乡陈家沟唐廷俊支系:远祖唐付选,入川始祖唐廷高。始祖唐廷俊因响应清政府号召,于康熙五年由湖南省永州府东安县工宗乡,同幺叔唐必君一行入川。来到成都府仁寿县东林乡松峰场陈家沟居住。划分田地一份,东至桐梓沟界,南至余家林界,西至甘屋基界,北至斑竹林界,共三十五块。自愿贡粮一斗六升五合。入川以务农为主,生活艰辛,基本能维持生计。

汪洋镇平滩,临江村韩家坝唐在文支系情况:始祖唐在文之妻卢氏率五子二侄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奉旨从广西桂体府全建州三十二郡前塘坊迁徙来四川仁寿县东林乡官渡河、临江村曹家坝,易家山下手韩家沟等地居住耕作,承粮载册。入川以务良为主,计有1000余人,分布在仁寿县汪洋镇平滩,原碗厂中坪、五爱、临江村曹家坝,大联石坝长埝塘、易家山,松峰乡新和,彰加镇红岩沟,原大革乡,富加五房场及威远县小河镇牌坊村、刘庄村菜子村等地。

汪洋镇大勇村唐太忠支系情况:始祖唐太忠因被迫响应清政府的号召,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从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兴坪乡咸阳里上车町源坝来四川仁寿县汪洋镇大勇村,杉树村,凤凰山,拦河坝,留田坝等地居住耕作。入川以务农为主,生活艰辛,基本能维持生计。入川来,族人达1500余人,居住此地大部系外迁,均务农为生,兼并从事部分副业,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现有部分乡村企业,加之地处乡村中心附近,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生活大为改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族人兴旺发达。(欢迎关注:仁寿记录)

松峰乡大联石坝村唐启朋支系情况:始祖唐启朋公、熊氏随代三子(三训、三禧、三溢)因被迫响应清政府的号召,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东安乡新兴里(地名大屋村)来四川仁寿县松峰乡大联石坝村(地名成家山)黑塘湾等地居住耕作,先后延展至仁寿永宁、大联。入川以务农为主,生活艰辛,基本能维持生计。入川来,族人达600余人。

促进乡唐大宾、唐大臣、唐大榜支系;钟祥镇青石次年唐大年支系,禄加镇天明石坪黑岩石倒挂金钩唐世椿支系,也在康熙年间先后入川。

汪洋大忠村入川祖公唐德明,汪洋古井街入川祖公唐虞癸,杜家嘴入川祖公唐文秀,原天明乡102厂入川祖公唐世椿,复合乡滴水岩入川祖公唐子宏,原碗厂乡入川祖公唐烯高,松峰乡入川祖公唐立贤;黑龙滩入川祖公唐万金,宝飞镇入川祖公唐顺天,仁寿龙水河入川祖公唐万广,宝马乡正山村入川祖公唐万钟等等,因族谱记录错漏不可避免,以及田野调查,考察不易,差错较多,难免有不少记述错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眉山的唐氏有50多个宗支,约5万人。仁寿因地大人多,有2.5万之多,主要分布在汪洋、禄加、彰加、富加 、黑龙滩等乡镇,犹以汪洋镇最多,已逾万人。家族的人丁也很兴旺,比如仁寿天峨乡的唐柏槐,家族如今已有68人之多。(更多百家姓氏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仁寿记录)

仁寿唐氏后裔智慧、勤劳、勇敢,不仅为仁寿各方面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陵州内外传承唐氏良好家风,仁寿唐氏家族子孙为世人所称赞。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涌现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期间军队排级以上军官就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以第23集团军司令唐式遵和21军预备部队副总指挥,兼136师师长唐英的官衔最高,也最为有名。

四、 仁寿唐氏名人录

唐明昭,黄埔军校,144师师长。

唐庶伦,136师参谋长。

唐祖闲,23军348团参谋长。

唐 俊,黄埔军校毕业。

唐式训,唐式遵秘书,补充团团长。

唐吉武,后勤团团长。

唐子玉,黄埔军校毕业、军部特务团长。

唐少悟,新七师主力作战团团长,曾指挥大小战役几十次,先后负重伤四次、轻伤十几次。

唐祖梁,黄埔军校16期毕业,集团军直属师团长,其妻为团部报务员,后夫妻二人双双阵亡。

唐 海,147师独立团团长。

唐映华,预备团团长。

唐善儒,146师436团团长。

唐祖辉,军部独立团副团长。

唐思可,黄埔军校毕业,军部警卫团副团长,兼警卫营营长。

唐义智,黄埔军校毕业,营长,代理团长。

唐世英,军部特务营营长。

唐吉常,辎重营营长,阵亡。

唐祖书,营长。

唐吉舟,警卫营营长。

唐式遵,字子晋,作为国民党抗日名将的唐式遵,曾官至川军刘湘部队的第21军军长,后任国民党第23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是顾祝同),解放前的四川最后一任省主席。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淡化,唐式遵将军的事迹、气节,都在那里闪耀着它应有的光辉。

唐 英,仁寿涂家庙人,抗战时期任21军预备部队副总指挥,兼136师师长,其妻子蒋兰芬,曾捐资修建仁寿汪洋中学礼堂,为汪洋中学后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其后人也多有作为。

唐正华,仁寿另一位抗战老兵,曾是四川省年龄最大的老兵,享年109岁。1937年9月,唐正华随部队出川抗击日本侵略者,曾先后在太原会战中的娘子关、忻门战役中参加了22天的战斗。之后,又先后转战湖南长沙、山东枣庄、河南许昌、河北等地抗击日军整整8年,先后多次负伤。1948年11月,唐正华所在部队在淮海战役中起义,加入国内人民解放军部队,被编入炮兵4师18团1营4连。曾在刘伯承的部队为刘伯承司令员当马夫一年多。之后,又下连队当炮兵——炮手,并在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先后立三等功3次。1951年12月部队驻扎在重庆市江北区时,他被推选为重庆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2年5月15日,唐正华复原回乡后,一直当农民。回乡后任大队民兵连长6年,先后两次当选为当时的复兴乡(今宝飞镇)人大代表。

唐群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仁寿县文林镇文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2009年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由于表现优异,获得四川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称号,并获得省市县的多个奖励。

唐宏,毕业西南政法大学,1987年6月加入国内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程硕士,二级高级法官。现任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唐毅,1964年4月17日出生,国内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遂宁日报社。现任遂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编辑职称。

唐威,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长,汪洋镇民意村人士。

自古迄今,唐姓人才辈出。在新时期,仁寿的唐氏家族成员,一定会继续秉承唐家人的优良家风家规和家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辞辛劳,为仁寿的美丽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让唐氏家族在仁寿更加光耀四方……

资料来源:仁寿县档案馆 图片:网络


根据“男不入川,女不入藏”的说法,指的是川藏地区的环境恶劣,不适合异地人居住。而宝马则是德国的品牌,以其高品质、高性能和高科技著称。无论是在川藏还是其他地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车辆也是很重要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