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内部资料(最全布达拉宫内部详照,一般人看不到!)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位于西藏拉萨市区,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圣地。它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由红白两座宫殿组成。布达拉宫内部装饰豪华,壁画、珠宝、佛像等琳琅满目,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文化和宗教艺术。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感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
坐落在地球第三极的布达拉宫,以世界屋脊做门槛,以千年冰雪做门楣,是天地交汇处的信仰图腾。
无论我们是否到过西藏,都会被布达拉宫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了迎娶两位公主而修建的——文成公主和来自尼泊尔的赤尊公主。
有一千多间宫室,房檐、门窗以珠宝装饰。
布达拉宫,总共有13层。
9-13层以参观为主,1-8层是它的地基。
谁能想到,5层的宫殿之下,隐藏着8层的深寂地宫。
就像通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由于布达拉宫北面高、南面低,所以需要建设地垄,将地面垫起来,再在上面进行建筑工程。
于是,形成了幽深复杂的地下世界。
隐于世人的地宫,需要通过狭窄的地垄和木梯层层下行。
一个个深邃的地垄,就像井一样。
而整个布达拉宫底下,有多达一千多个地垄!
昏暗的地宫中,有下不完的楼梯。
墙体上深布纵横的裂缝。
每一层地垄都有很多小房间。
这样的场景,分分钟能让你穿越到盗墓笔记……
而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对布达拉宫到底有多少房间和地垄,都一无所知。
在2002年的维修中,我们才找到了布达拉宫地下的491个地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找到了1000多个地垄,而据专家推测,还有更多的地垄未发现,总数还将继续增加。
传说中,布达拉宫汇集的珍宝,抵得上半个世界。
现布达拉宫仅存两座唐代时期的建筑,其中之一的法王洞,保存着著名的文成公主像。
历史上记载,松赞干布三十多岁去世的时候,文成公主才25岁,她原本可以回到长安,但却选择留在吐蕃生活了30多年,直到去世。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布达拉宫原本的建筑和雕像,都毁于雷电和战火中,到了清代才得以重修。
据《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俢砌图》,布达拉宫红宫的修砌工程,始于1691年1月1日,从红宫东侧开始拆除旧建筑、展开扩建,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完工。
工匠们通过牛皮船把石块从各地运到拉萨。
砖石外墙、平顶、小窗,是传统藏式建筑;红宫上的金顶,则由康熙皇帝特派的九位汉族工匠打造。
每天7000名工人参与建设,才在3700米的海拔之上,建成了百米高的布达拉宫。
白宫用于议政,红宫用于宗教活动。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的基本样貌,其实是在清代时奠定的。
三百多年间,布达拉宫有些殿堂内部墙体开裂、地面下陷、木构件变形,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所以从1989-1994年,国家专门拨款五千三百万,对布达拉宫进行了抢险加固维修。
2002年,国家又对布达拉宫拨款一亿七千万进行了第二次大修。
这些经费在当时来说,可都是天文数字。
而布达拉宫现在的日常监测和保护工作,仍然是任重道远。
譬如,布达拉宫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木构件,用了很多文物级别的布和丝绸做装饰,加上殿内的香火,就存在着很多消防安全隐患。
消防大队必须24小时备勤,每天进行不间断防火巡查和防护。
他们甚至都要用手去检查殿堂里香灰的温度——虽然已经配备了感温、感烟的防御系统,但为了万无一失,还是要人工值班巡查。
措施严格到,冬天工作人员们都不可以用电器取暖。
而 地下建筑部分,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监测和保护。
整个布达拉宫光是各种传感器就装了720个。
譬如,地垄的墙上装置了位移计,实时监控裂缝宽度的变化;倾斜仪,监控墙体和柱子的倾斜角度。
布达拉宫的客流限制措施和游览路线的确定,都由这些结构监测系统来决定。
一千三百多年的布达拉宫,是古人创造的高原宝藏,而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盏盏长明的酥油灯,用守护点亮了千年的时光。
这座汇集了虔诚与想象的宫殿,在红山之巅闪耀,而居然还有八层的地下宫殿,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惊叹。
能有这样的建筑结构巧思,唯有佩服。
而千年来保护这座神宫的我们,强大的信念感,也令人折服。
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它的历史与文化,保护好每一处文物。也要注意自身安全,遵守规定,不随意触碰或破坏任何物品。让我们一起珍爱布达拉宫,传承中华文化。★《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