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旁边有部队吗(布达拉宫旁边是什么寺庙)
布达拉宫旁边的部队是国内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布达拉宫旁边的部队常年驻扎,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作为国内的国家象征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安全也是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点击进入:第一篇:崇敬军人,我要去当兵
点击进入:第二篇:双流中和镇,新兵集训忙
点击进入:第三篇 神秘的青藏高原
点击进入:第四篇:穿越“生命禁区”
点击进入:第五篇:顶风冒雪奔拉萨
点击进入:第六篇:栉风沐雨、只为神圣使命
第七篇:老部队的红色基因与历史沿革
有位哲人曾说过:“荣誉是军人的生命,是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军人不仅为荣誉而生,也为荣誉而战,甚至为荣誉而死”。红色基因实际上就是部队的荣誉,她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坚守。说老部队的红色基因,我们就要追溯老部队的前身,追寻18军、追寻11师以及工程兵305团的前世今生。我们部队既有18军的血脉,亦有11师的军魂和305团的精神。是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西藏精神”激发了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战斗意志,才有了后来的5.30工程质量“银质奖”和“爱民模范”罗桑单增。
一、光荣使命“5.30”工程
西藏和平解放至1972年的20年时间,百万农奴当家作主,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藏族同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西藏起步晚、底子薄,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交通运输线漫长,工业欠发达等诸多原因,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西藏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每年需要大量的燃料油,当时没有铁路,全靠汽车往返数千里运送到西藏各地,仅汽车本身在路途中所耗费的油料就占到30%左右。当时部队4个汽车团的运力、自治区地方政府5个车队的主要运力就是向西藏运输油料。
为加快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总后勤部牵头调研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决定修建格尔木至拉萨的输送多种成品油的管道工程,简称“格拉输油管线”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燃料油运输难、耗费大的问题。该工程于1972年5月30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军队组织修建。根据周总理批示日期而命名该工程代号为“5.30”工程。工程分为“管线”和“库区”建设两大块,预算投资10亿人民币,工期4年,工程交由总后勤部负责实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确保工程质量,组织与实施顺利推进,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后勤部从后字286部队和山西、陕西、宁夏、新疆等后勤基地抽调3000多人奔赴格尔木组建了“总后勤部格拉输油管线工程总队”,部队代号后字289部队,主要任务就是铺设格拉输油管线。同时批准西藏军区从原军区后勤部营建总队、陆军11师、工程兵305团及西藏其他部队抽调人员组建“西藏军区后勤部工程团”,部队代号藏字623部队,主要任务就是承担“5.30”工程980油库建设的光荣使命。
我们老部队虽说是新组建的部队,但他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老部队一营从陆军11师抽调人员组建,二营从工程兵305团抽调人员组建,三营由军区后勤部营建总队“工改兵”组建。陆军11师、工程兵305团和军区后勤部营建总队都是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闪亮的红色基因的英雄团队。
二、老部队的红色基因
喜欢关注军旅生活、部队历史沿革的爱好者都知道,陆军11师是全军部队公认的红军师,是一支在西北战场上屡建战功的英雄部队。其前身为陕北红27军84师,是今天解放军部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陕北红军的血脉代表之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使用的部队番号有陕甘宁军事部、陕北红29军、陕甘宁独立师、陕甘宁红2团、陕北独立第1师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军事部改编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后于1942年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3旅。1947年9月,警备3旅编入四野四纵,1949年2月,警备3旅正式授予番号为解放军4军11师。
解放战争时期,11师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澄邰、荔北、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11师主攻兰州城的另一个锁匙之地—沈家岭,与疯狂的马家军鏖战14小时,打退敌30余次反扑,浴血奋战,以一场无比惨烈的血战硬生生砸开了兰州锁匙。战后31团仅剩120人(团长王学礼牺牲),32团仅剩数十人,33团剩余300余人,可见战斗的残酷激烈。3l团先后荣获第—野战军授予的“勇猛顽强英雄团”和第二兵团授予的“真正顽强英雄团”光荣称号。
全国解放后的1956年至1958年,11师两次南下平叛,气还没喘匀,便从甘南平叛中北上西藏平叛,直到打完西藏平叛最后的收尾战。1962年10月,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爆发,11师承担了最艰巨的“切尾”任务,全师翻越了5座4千多5千米的大山;人均负重30公斤以上,沿途边走边打,连克泽拉山口、波辛山口、东日则、卡拉、拉干五个据点,11师未折1兵1卒,使猖狂的阿三闻风丧胆。
工程兵305团,组建于1965年,由当时的“抗美援越”自卫队总体转制组成,那时也正是落实毛伟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全面推进“大三线”建设的关键时期,可见当时组建工程兵305团的伟大战略意义。工程兵305团从65年组建到81年撒銷建制的16年里转战西藏,修建了拉萨贡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昌都邦达机场,1978年底转战四川万源。
邦达海拨4390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紫外线异常强烈。夏天蓝天白云,冬天滴水成冰;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条件下修建机场,完成了“海拔最高,跑道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三最工程—邦达机场。
他们在峥嵘岁月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和火红的青春年华,在修建机场的战斗中,先后有89名军人和藏族民工长眠于此。他们心甘情愿地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雪域高原,为西藏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愧是雪域高原英雄的工程兵部队。
18军是西藏军区的前身,是所有西藏军人最熟悉、最值得骄傲的荣耀。18军是解放军陆军历史上的70个军之一,有着辉煌的战绩。1940年建立水东独立团。1945年,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建立了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12军分区(水东军分区),水东独立团改为冀鲁豫军区30团。
1945年11月,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将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第5团、水东独立团,第11军分区第9团编成第20旅。1949年2月18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第20旅在河南省鹿邑县合编为国内人民解放军第18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昌炳桂任副军长,王幼平任副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4/5月,第18军参加渡江战役。后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先后配属第4、第12兵团参加湘赣战役、衡宝战役,10月下旬归建。11月初向西南进军,由湘西入黔,而后北上四川,参加成都战役。
1950年1月6日,第18军在第14军和西北军区部队各一部配合下,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10月初,第52师在友邻部队配合下进行昌都战役,歼藏军9个代本(团)5700余人。1951年10月26日第18军进驻拉萨,接着分兵进驻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各边防要地。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8军组建西藏军区。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正式成立,归西南军区领导;1952年3月17日,第18军番号被撤销。
西藏军区后勤部营建总队的前身—18军人力团。听部队领导说,当年18军进军西藏条件极为艰苦,边打仗边修路,为保证18军挥师西进、让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获解放,西南军区组建了人力团为18军做后勤运输保障。在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肩挑背扛运送几十上百斤的物资负重前行,非常艰辛。高寒缺氧,寒风凛冽,每走几十步就心慌气短,必须停下来缓缓再走,高寒伴着饥饿还要时刻防着敌人偷袭,艰难跋涉2400公里,那种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种英勇行为给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73年8.1建军节前夕参观布达拉宫在顶楼留影)
三、老部队的历史沿革
老部队从组建到撤销番号,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但也有过尴尬与伤痛。全团官兵经历了部队由组建到兴盛,由“地方粮票”到“全国粮票”、由西藏军区后勤部管辖到进入工程兵序列的辉煌历程。也遭遇生不逢时的尴尬,部队反复精简缩编,从加强团编制逐渐缩减成营、后来由营缩改成所(营编制,实际兵员不足一个连队),部分想在部队发展(含有解决家属随军问题的夙愿)的干部只能平调去兵站或仓库任职,大批上升期干部都等待着转业的消沉局面。
老部队从组建到撤销番号几经变化,在西藏长达20余年时间,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众多的人(军队、地方)知道“格拉输油管线”、熟悉980油库,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支工程兵部队,就连有些作者写西藏军区部队历史,也没有提及这支部队的存在。笔者用这拙劣的笔记录下在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某种情况下说也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西藏曾经有过“西藏军区后勤部工程团→西藏军区建筑团→工程兵建筑第152团→西藏军区后勤部建筑工程营→西藏军区后勤部机电修理所”这样一支高原工程兵部队。我们当年为西藏建设也曾经拼搏过、奋斗过,洒下过汗水、付出过心血。
1972年1月初,西藏军区在尼西汽车独立一营礼堂举行西藏军区后勤部工程团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西藏军区任荣政委、天宝副政委等军区及后勤部的领导。在雄壮的军歌声中,由军区任荣政委给工程团授旗,工程团副团长(当时团长未到位)陈振权庄重的接过军旗,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西藏军区后勤部工程团,陆军11师抽调人员组建1营,营长王长义、教导员马万银分别出任团第一任参谋长和政治处主任。305团及其他边防团抽调人员组建2营,营长倪德光、教导员毛贵永;倪德光出任团第二任参谋长。军区后勤部营建总队符合“工改兵”条件的人员组建3营,营长彭铁汉,教导员王志荣(陆军53师调入)。团长崔光裕从工兵136团(现某工兵旅)调入,政委王青山从汽车16团(现某汽车旅)调入,副团长刘昌尧(第二任团长)、副团长陈振权、副政委陈昌合,后勤处长王俊儒、副处长李海春(后出任副团长)等都来自于营建总队,不难看出组建工程团实际上还是以后勤部营建总队为主要力量。
1972年全军所有部队都未开展征兵工作,部队虽然组建了,但没有充实兵员实际上就是个“框架”摆着,施工训练都无法正常开展。1973年才将兵员补充完整,在四川双流、成都龙泉等地完成新训后充实到各连队。全团80%的是新兵,所以有的新兵补充到老连队就是正二八经的班长了。
1975年8月1日,根据全军取消三字头代号统改为五字头之命令,藏字623改为国内人民解放军56190部队,部队番号改为“西藏军区建筑团”,从军区后勤部主管上升为西藏军区管辖。
1978年部队番号改为国内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52团,部队代号56190部队未变,由西藏军区主管进入工程兵序列,由成都军区管辖。
1980年底,根据军委及成都军区命令,工程兵建筑第152团部队番号被撤销,由团缩减为一个营编制,部队番号为西藏军区后勤部建筑工程营,部队由3000多人缩减到800人。
1985年,西藏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百万大裁军”的命令,西藏军区后勤部建筑工程营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西藏军区后勤部机电修理所”。
1993年,西藏军区后勤部机电修理所撤销,合并到军区修理所。
工程兵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无论是工兵、舟桥、建筑、伪装、给排水等都含有专业性技术。我们部队情况较为特殊,组建时技术储备基本没有,所有工程都是“干中学、学中干”、边学习边实践。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军路上我们曾经拼搏过、奋斗过,曾经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边陲,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亲人,无愧于那个年代。
老部队兴盛时期全团编制非常庞大,分设司、政、后机关。司令部分设有军务股、作训股、工程股、保密室和警通排;政治处分设有干部股、组织股、保卫股、宣传股和电影队;后勤处分设有军需股、财务股、器材股、运输股、机械股、生产股、保管班和装卸班。下辖3个营12个施工连、3个机械连、1个汽车连、1个修理连、还有卫生队、篮球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营、2营还有单独的汽车排,光军人就是3000多人。还有原军区后勤部营建总队“工改兵”时带过来的山南农场、尼西农场、东郊木材加工厂、林芝砖瓦厂、林芝石灰厂、安多土门煤矿等不符合“工改兵”条件的工人数百余人。
老部队从组建到撤销番号的十年间,转战西藏多个地方,先后修建了5.30工程980油库、980油库二期工程、军区岗沙库(综合二库)、南郊冻库、军区二所、军区三所、白定物资库、军区太阳能浴池、团部办公大楼及机关干部宿舍(现某工兵旅营区)、林芝、易贡伐木、羊八井引水工程、军区八一校舍、查果拉哨所宿舍、松多兵站改建、汽修厂改建、16团加油站等。每项工程都凝结着全团官兵的汗水与心血,都有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
老部队新组建完全是白手起家,最先土石方施工,就肩挑背扛,作业工具就是铁锹、钢钎、石字镐,板车就是先进运输工具了。到后来有了载重汽车、自卸汽车(翻斗车)、挖掘机、铲车、推土机、大中小型吊车等200余台。全新的施工设备、半机械化的施工技术,全团官兵为之而骄傲。机械化装备不断增强,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增多,设计技术、施工技术不断提高。
老部队不仅注重“硬件”的积累,更加注重“软件”的开发。部队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到北京昌平工程兵机械学院、重庆后勤工程学院等院校学习深造,派出优秀士兵到山东济南、安徽合肥学习焊接技术,并从兄弟部队(说来也巧,来机3连传授焊接技术的竟然是驻家乡的4731部队)以及中石油等地方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部队进行技术攻关和业务指导,为部队的发展储备人才。
按照当年崔光裕团长、王青山政委的指导思想,誓必将老部队打造成工程建筑“铁军”,屹立于雪域高原。为实现这一目标,部队借助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对全团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雪域高原这支工程兵部队不断成长。
我军的成长发展历史经验(特别是解放战争)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优良,更离不开荣誉的激励,战斗意志的较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征服。老部队的生命里流淌着18军的血液、脑海里储存着11师的军魂,身体里浇铸着305团的精神,在他们红色基因的激励下,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从他们身上找到那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在他们红色基因的感召下,全团官兵锐意进取、不辱使命的拼搏精神风起云涌,形成攻尖克难的强大能力。全团官兵用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用青春和热血续写了人民军队绚丽的华章。
(注:本文所述18军及11师军史,参阅了百度及赵功德《国内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冉亚清《我的红军师—陆军十一师》《今日老区》2020.07.19;风林火山《新疆军区部队历史介绍》等文献,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雪域浪人:本名龙建春,1972年12月入伍,曾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服役。1986年12月转业重庆永川税务部门工作至2014年退休。在这古稀之年,倍感自豪是生命中拥有当兵的历史,最骄傲的还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军旅岁月。
作者:雪域浪人
布达拉宫旁边的部队是国内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他们坚守在这里,守卫着我们的祖国边疆。我们要感谢这些可爱的军人,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敬意。★《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