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垃宫人皮鼓(布达拉宫的人皮鼓)

布达拉宫人皮大鼓是藏族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大鼓由人皮、木头和铜制品等材料制成,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不仅能够表达出藏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掩卷沉思,我惊叹于先生的责任心,为了安康这座原本和他没有任何瓜葛的城市,他80年代中期就不间断在安康采写报告文学《安康城沉浮记》,时隔30年他又一次次走在安康的大街小巷,用活着的人物说话,用当事人亲历的真实事件说话,用祥实的资料史鉴说话,用安康人看得见找得到的地名说话,他朴实真切的文字叙述着,呼唤着,反思着,激荡着,一次次直击我的心脏,一次次撞击我的灵魂,一次次让我感叹落泪,一次次让我恨不能言,一次次提醒我对照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劣根性,一次次让我审视并更加热爱日日生活的这座城池。安康的“醒时塔”虽然在大水后瘫软倒塌,但先生此书恰给安康树起了不朽的“醒时塔”,让安康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成为大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个案观照,让安康人伤痛的回忆有了可感可触的现场和温暖。

先生用一份内参对于安康当时的行政长官们做客观的评述,那些能把鸡笼都搬上车却不组织居民撤离的党的领导干部们,那些视子民的生命如草芥的官僚们,那些大难来临前完全可以做的到的事却没人做,领导找不到干部,干部看不到领导,那是多么可怕和荒诞的行径,在今天要以怎样的刑罚论处!30年来不知道他们有没有面对日日变化的城池做深刻的反醒,有没有日日用汉江水涤洗自己发黑霉烂的心灵。汉水流域本是舜与禹治水之地,想当年舜当共主,一心为天下民众,吃的是女英娥皇自己亲手种下的粮食蔬菜,住的是不如民众的茅屋草棚,他仁爱民众,事事处处为民众着想,治水发明一件件一桩桩公而忘我。禹治水更是在汉水一路留下足迹,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治水,一心为天下,爱民如子的他们怎么就没能感化那些自私之徒。这些自私的官僚甚至在最后省上派来的调查中还一再地弄虚作假,对安康人民造成二次伤害。先生敢把这些细节真实披露出来,是有勇气,有担当,有责任,为人民的好作家。

先生一再地引用一个叫秦月的女子写下的《水漫金州》的日记,更真实地再现当年洪水滔天时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惧所忧。读到那些文字时我的心一再紧缩,我为安康人盲目大胆到麻木感到可悲,为人性的一些劣根感到可叹,就算张子美县长吼破喉咙,就算那些喇叭发出的声响再嘶裂,总有人不信狼真的会来,他们祖辈传教都说没见过水会淹城,是啊,400年一遇的洪水,多少代人如何得见,他们宁愿聚集在危危城堤上看水看热闹也不愿撤走,及至真的发现了险情,跑又是溃逃般散乱,堵,挤,抢延误了多少人的撤离。就算到了那样危急之时还有人不相信,几年前我曾听鼓楼街一位卖蒸面的阿姨亲口说:“当年他们家掌柜的怎么也不相信水会进城会上他的二楼,固执地不让一家人撤离,等到晚上水淹二楼时他们爬在楼顶把四岁的儿子装在木盆里大声喊:谁救了就是谁的儿子……”他们是幸运的,被当时几个青壮年及时救走了,一家人才得以幸福平安,而当年同样固执的人几家有这样的好运!我有一个表姨本来一家都能平安撤离,可表姨夫总想到没事,想到家刚购买的电视机,不顾别人劝阻返回去取,不过一瞬间,一个浪头涌去,人与电视机同时没入水里,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能不说,安康人的糊涂固执和对物质的贪恋也这是这场灾难升级的一个巨大原因………想到1981年7月15日张蕴锐的水患提案信息:“1583年安康曾遭遇灭顶之灾,四百年一遇的灾难或将发生!”如果安康人是警醒的,如果安康人是敏锐的,那么两年的时间防范一场天灾是不是就胜算在握了!诚如先生所说:“安康因不醒而沦为废城,醒时塔在救了众多生命后也悔疚于名,连同安康人的骄傲一起软瘫于水中……”

1983年安康是不幸的,安康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还有张子美这样的县长,还有一些好干部,关键时刻战斗在第一线,指挥营救有条不紊,几万人的撤离让安康总算有些安慰。还有一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平民英雄,他们舍已为人,自己的亲人被水卷走却还在忍痛营救别人,还有那些为救人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安康人民永远缅怀他们,他们是安康的骨骼,他们架起了一座城市的尊严,他们让一座被水泡软的城市有了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他们也是安康这座城池最大的“醒时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慢慢流淌的汉江水啊,又一天天清朗起来,一天天温顺起来,安康又得到了这条大江的惠泽,30年的痛定思痛,30年的励精图治,30年的创新发展,30年的科学规范,30年的翻天覆地,30年的脱胎换骨,安康的河堤坚固了加长了,安康的园林建设起步了,安康的道路宽阔了,安康的城池之美已到醉人。安康人的理念也变化了,对自然崇敬,对生命敬畏,对世事敏锐,对恩者回报,对德者膜拜,对精气神进行修炼,提高自身境界,对物质的执念渐渐减缓,追求简单纯粹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和谷先生说“拥有一条生命旺盛的汉江,就拥有了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拥有了生活的安宁与幸福”,的确是这样。

可汉江这条古老而诗意盎然的大江,时不时就会露出它狂暴的一面,2010年7.18泥石流,2011年,2013年,2015年6月30汉水急涨,所幸这不是1983,所幸有了1983年刻骨铭心的疼痛,我们民众展现出汉江儿女的舜禹本色,防范在先,组织在先,危难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群众。

忧伤应当忘却,可痛楚却应永远明晰,只有时时有痛感的痉挛,才有无穷的内驱力让人反思,警示,发展,前进……回顾安康城赓续履历,知其因果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和谷先生拿起手中的笔碰撞安康城,安康人生命痛点的最深度意义。


布达拉宫人皮大鼓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布达拉宫人皮大鼓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闪耀光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