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什么意思,袈裟为什么又叫百衲衣

  在我国的四大古典名着《西游记》中有着一个经典片段,便是一个寺庙中的住持看中了唐僧美丽的袈裟,想要越货杀人,虽然这样的场景是并不会在佛教中发生的,不过曾经的袈裟却是与如今不同的。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一起了解袈裟为什么又叫百衲衣。

袈裟是什么意思,袈裟为什么又叫百衲衣

  中国汉族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破除对穿着的贪求,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形似袈裟。百衲衣(袈裟),因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泛指补丁许多的衣服。

  袈裟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

  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百纳衣”。

  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黑色的布片。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以前的袈裟可没有那么漂亮,和尚有化缘一说,他们化的可不止百家饭,还有百家衣。旧时社会,那时候每户人家没有像现在这样衣服成堆,所以能捐助给和尚也就是一些零碎的布头,和尚就把每户人家的布都缝制以来,形成袈裟,这样的袈裟是由成百块布拼凑而成的,所以也叫“百衲衣”。

  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就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

  【结束语】在民间中常常有着一些孩子从出生开始身体就比较弱,经常性差一点就被阎王带走了,这些孩子也是要从小吃百家饭,穿百衲衣的。袈裟集百家之布,也就有了百衲衣这样的称号。

你可能也喜欢: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佛教的上香礼仪及含义是什么?
印度教和佛教哪个早起源?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