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游记感想(游布达拉宫感悟100字)
布达拉宫是西藏最重要的宫殿,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海拔达到了3700米以上。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藏族文化的魅力,欣赏到壮丽的建筑和宝藏级的文物,同时也可以领略到西藏的神秘和美丽。来到布达拉宫,你会被其独特的气息所吸引,感受到一种属于西藏的神秘和宁静。
相等帝释美妙宫,
罗刹王戚城相同,
受用随增江诺金,
普陀洛迦宴欢浓。
此中粗恶人逃遁,
周绕坚固铁围城,
四部生福门扉上,
四大天王与天齐。
全球生活旅客众,
不断游行宝阶梯,
如山高巍岩石上,
创作如笔绘美图。
旁撑帝青珊瑚柱。
晶屋檐上饰映红,
前后珠宝所建成,
此宫俨如尊胜宫。
纯金成幢焰火红,
普照世间光明中。
日神含羞从夜台,
跃向北州遁虚空。
四面梵天观褚方,
何宫堪与此比长?
徒劳无获永久劫,
有漏乐中睡未央。
这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300多年前赞美世上独一无二的布达拉宫的诗句。
当我走向海拔3670米的“圣城”拉萨的时候,远在几十里之外,就在高原特有的清澈、透明的空气中远远地看到了布达拉宫那雄伟壮美的身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巍巍红山之巅,布达拉宫依山凌空、金光四溢、巍峨壮观,散发着一种令人震撼的美,这种美直入眼帘,深触灵魂。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占地约41公顷,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宫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宫体主楼13层,高约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1000多间组成。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3种色彩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既不显得单调古板,也不过于华丽张狂。在高原明媚的阳光下,布达拉宫透出了一种历尽风雨沧桑后的从容与深邃。
导游告诉我们,其建筑结构除充分保持和发扬了邸宅与碉堡相结合的藏式建筑传统风格外,由于汉族、满族工匠参与过施工设计,故在装饰上采用了雕花梁柱、斗拱、藻井、金顶等特色工艺。 她也吸取了印度、尼泊尔等毗邻国度的建筑艺术精华。 布达拉宫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民族团结、中外文化交流的伟大历史篇章。
我站在高耸入云的白色寝宫上举目四望,只见苍天茫茫,白云袅袅。各类建筑如众星捧月,簇拥在白宫左右。这样的排列喻示着至高无上的达赖喇嘛高立在神幢浩荡、金顶辉煌的屋顶之上。布达拉宫中开阔的殿堂与窄小的窗户,厚重的墙壁与狭窄的过廊无一不渲染着佛法的神威和佛界的庄严,这正是西藏佛教建筑刻意追求的意境。
布达拉宫的宫墙,是其艺术性和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东半部的宫墙是由拉萨一带的前藏工匠砌筑,西半部的宫墙则由日喀则一带的后藏工匠修成。工匠们尽情发挥各自的风格和所长,使得东部的墙体笔直尖峭,据说从上部滑下一只整羊,到下面就会被划成两半;而西部的墙体则圆浑厚实,讲求流线型,据说从上面滚下一个鸡蛋,到下面也不会被打破。
布达拉宫的宫墙厚度自下而上逐次递减,最宽处达10米,最窄也有1米左右,墙身主要用高原盛产的优质花岗岩砌筑。主体外墙为双层石壁,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外墙基全部直入坚固的岩石层,从而保证了这一庞然大物的永固,提高了抗震能力。布达拉宫虽然已经历经了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完整无损。
布达拉宫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橼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初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进布达拉宫,宽阔的石阶,高大的宫门,幽深的廊道,错落有致的殿堂,金光四溢的灵塔,明亮的酥油灯、数不尽的珍宝、佛像,看不够的壁画、唐卡……仿佛走进了西藏的千年历史,体验藏族建筑的独特意境,欣赏灿若群星的文物精品,谛听安详的祝祷与唱颂,感悟精神世界里的纯洁与宁静。那一刻,西藏的全部历史和现实,似乎就浓缩在这里,让人真真实实地触摸西藏,融入西藏。那些殿宇、那些佛像壁画、那些传说诉说了布达拉宫的神奇,僧众对布达拉宫的呵护与爱戴又令她走向永恒。
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群由宫堡、城堡雪和后湖泊园林三个部分组成。在红宫西大殿北配殿那栩栩如生的佛祖雕像,普度众生的菩萨彩塑,精彩绝伦的佛教壁画,眉清目朗,技法高超,神态传人。这些雕塑的艺术特点是:摆脱了佛教造像的一般程式,而是以现实人物为底本,且人物的喜怒哀乐无一雷同,颇有个性,姿势、服饰、装扮都不一样,形神兼备,生动逼真。
布达拉宫的红宫居中,墙壁上都刷有红土,白宫从东南西三面环绕红宫,墙上刷白浆,横贯两翼。 布达拉宫还有三座黄色殿堂,白宫东西各一间,前方半山腰一间。东面的黄殿为时轮殿堂,是专为达赖喇嘛修密宗用的;西面的是一座普通的佛堂,内有珍贵的佛塔;半山腰处十分显要的黄殿,过去是专门存放布达拉宫大型佛像的,每年的藏历二月三十日,要在宫殿前墙上展示这两幅佛像,俗称“布达拉宫殿佛。”仅从色彩上讲,布达拉宫红、白、黄相间,叠嶂的群楼色彩斑斓,鲜亮如日月星辰,更增添了神圣气息。
红宫中的最高殿堂是萨松朗杰佛堂,殿内供奉着清乾隆皇帝身着喇嘛装的画像和以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长生禄位。过去,历世达赖喇嘛每年都要到乾隆皇帝画像和禄位前进行佛事活动。这里也是清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曾经举行过西藏转世活佛的重要内容——“金瓶掣签”仪式。
宫殿后面,是宁静美丽的龙王潭公园。公园里新种的草坪犹如绿色的地毯,鲜花点缀其间,园内绿树成荫,古木参天。林间一池湖水,碧波荡漾,倒映着布达拉宫的背影。每到冬季,成群的红嘴鸥回归潭中,翩跹翻飞,自在一景。潭中有一小岛,岛上建有龙王宫,所以取名为“龙王潭”。过去,这里是布达拉宫的后山花园,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圆寂纪念日,全体僧俗官员及贵族男女都来此划船戏水,举行旱季祈雨仪式。
美哉,布达拉宫!
2008·3·15·于湖光花园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国内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国内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国内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国内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国内作家石人山笔会、国内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国内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国内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国内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国内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还被收人《国内作家协会会员辞典》《国内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游览布达拉宫,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看到了我们对信仰的执着和追求。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和谐共处。走出布达拉宫,我心中充满了感悟和感恩。★《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