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唯美文字(布达拉宫配词朋友圈)
布达拉宫,又称“布达拉宫”,是西藏拉萨市的一座古老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心脏”。布达拉宫建于公元七世纪,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是西藏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它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布达拉宫,可以领略到西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须弥福寿之庙自南向北有山门、碑亭、琉璃牌楼、大红台、金贺堂、万法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主要建筑,有一条较明显的中轴线引导前行,两边基本是对称的排列布局。寺庙整体建筑样式为藏式风格,而细部装饰又充满了汉族建筑色彩,非常特别。
与普陀宗乘之庙一样,须弥福寿之庙建有高大的山门,山门上建有城门楼,楼顶的琉璃瓦非常的精美,整座山门显得很有气势。进入山门就是碑亭,碑亭四面墙壁开有拱门,碑亭内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高八余米。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写道:“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择向兴工作,亦以不日成。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映日辉,玉幢扬风舞。”表达了这座庙宇兴建的速度、形制和落成后的壮丽的赞美。
琉璃牌坊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流光溢彩。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高挂琉璃牌坊上,取义佛居胜境,统领天下万法,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
琉璃牌楼往北,就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壮观的大红台。大红台壁面上辟有三层国内式垂花窗户,盲窗与实窗相间,共39孔,这点有别于普陀宗乘之庙的大红台全是盲窗。窗头上浮嵌琉璃制垂花门头,有着强烈的汉民族建筑风格。顶部为平面,四角各建有庑殿顶式小殿一座,琉璃瓦顶,脊上吻兽,南面两殿用孔雀,北面两殿用鹿。
大红台内部四周是裙楼,上下共三层。裙楼围绕红台中心的主殿妙高庄严殿,大殿与裙楼成全封闭内院。形成都纲法式。主殿妙高庄严殿,面开七间,高三层。襜下高悬乾隆御题“妙高庄严”云龙陡匾。殿内一层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及十八罗汉;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及两大弟子;三层原供有三尊密宗佛像,现已毁。殿内光线暗淡,气氛肃穆,神秘莫测。
最值得一提的是妙高庄严殿的重檐攒尖屋顶,采用铜鎏金鱼鳞瓦覆顶,使用头等金叶万余两,角脊下面做成龙头形。每条脊梁上都匍匐两条金龙,一只朝上,一只朝下。屋上共八条金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阳光下金光闪烁,活龙活现,大有跨空欲跃之势。
在大红台东,建有连续重层红台,名为“东红台”,又称“御座楼”,原为乾隆来此休息之所。庭院北面是万法宗源殿,殿阔九间,深三间。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
须弥福寿之庙中轴线最北山巅上是琉璃万寿塔。万寿塔建在方形基坛上,坛上,再建八角形须弥台基。万寿塔塔身为八角形,共七层,寓意祝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各层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壁面上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塔身色调雅而不俗,轮廓清晰,结构美观,在两侧白台衬托下,显得十分秀丽。
外八庙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这两座汉藏结合的寺庙都是当年大清皇帝为了藏族政教首领的到来而专门建造的,前者仿布达拉宫,后者仿日喀则扎布伦布寺而建,因此前者称小布达拉宫,后者又称班禅行宫。两座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犹如一幅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宗乘之庙东边不远处,可以安排在同一天先后参观。
布达拉宫是国内西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见证了西藏历史的沧桑巨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重要的宗教中心,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西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也可以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