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小布达拉宫简介(广东小布达拉宫简介)
小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三大神庙之一。它建于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和政治中心。小布达拉宫是一座藏式建筑,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欣赏到精美的壁画和雕刻,领略到西藏独特的风情。
著名的外八庙形成了避暑山庄外围宏伟壮观的寺庙群,它们的建筑很有特色,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征,创造了国内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最醒目的一座庙宇应该是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因此普陀宗乘之庙也被大家俗称为“小布达拉宫”。这是一座依山而建,气势非凡的藏式寺庙。
这座规模宏伟的庙宇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是为乾隆皇帝六十寿辰,也是乾隆母亲八十寿辰所建。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会集到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皇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这座寺庙的建设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绥抚,也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普陀宗乘之庙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逐层升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白石砌成的宫殿,气势磅礴,处处弥漫着藏传佛教的气息。
整个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白台。大红台正面的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庙内现存大小建筑40余座。
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上建有城门楼,上面的琉璃瓦非常的精美,在山门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写的“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面竖立着三通巨碑,中间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着此庙兴建的历史背景。旁边两通分别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这两通碑文记述着土尔扈特部众逃离沙俄魔抓,牺牲了十万生命,重返祖国的故事。三通巨碑皆为乾隆皇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写。
碑亭后面是很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五塔门”。五塔门上的石塔颜色分别为“红、绿、黄、白、黑”,它们分别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五个教派,中央黄塔代表着黄教(即格鲁派,达赖、班禅都是黄教格鲁派的),红塔代表红教(即宁玛派),白塔代表白教(噶举派),绿塔代表花教(萨迎派),黑塔代表黑教(笨波派)。
作为皇家寺庙五塔门还是很有讲究的,佛教礼节讲究是五体投地,但皇帝是九五之尊,只跪天地和先祖。为解这个问题,也就产生了五塔门,从这五塔门下走过,就代表向佛顶礼膜拜了。
这座精美的琉璃牌坊,是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建筑格局。琉璃牌坊上还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普门应现”,即这里是观音菩萨普渡众生之门。
牌坊后面题为“莲界庄严”。这座精美的琉璃牌坊代表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碑刻上有记载:“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在琉璃牌瞻仰,不得入内”。也就是说只有位高权重的官员及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才可以进入礼拜,其余人等只能在这座琉璃牌坊前驻足瞻仰。
走过琉璃牌坊,经过一段石阶,就能看到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高丛的“大红台、大白台”。大红台上面有亭殿,前面是藏式盲窗,正中是自上而下的六个琉璃佛翕,供无量寿佛,寓意是祝福乾隆皇帝六十大寿。大红台整体是一个“回”字型结构,正中间就是传说中的“万法归一”殿。大红台、万法归一殿是承德小布达拉宫最重要的建筑,有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将另文介绍。
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的普陀宗乘之庙,它的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一座暗红色的方形建筑,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非常抢眼。这里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是到承德外八庙中不可不游的一处寺庙。
小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拥有壮丽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如果你有机会去西藏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